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膀胱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左右,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约为31,年龄以50—70岁最多见,平均为55岁。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占的百分比很低,为0.75%,男性占1%,女性占0.6%,大城市的死亡率为农村的2倍,男性常继发于膀胱。女性可为原发,鳞癌和腺癌占多数,手术切除后可能需尿流改道。

  • 标签: 膀胱癌 护理
  • 简介:膀胱发病率在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中占第1位。导致膀胱的因素有很多,吸烟是导致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病人的肿瘤仅限于膀胱,只有〈5%的出现转移。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为辅助治疗。一般是以间断肉眼血尿为症状就诊而被发现确诊的,

  • 标签: 膀胱癌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膀胱肿瘤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占99%以上。目的讨论对膀胱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前晚进半流质饮食。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病人术前2天进流质饮食,并服用甲硝唑、1%链霉素等肠道抗生素。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颜色及性质,每2小时由上至下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脱落、逆流。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并准确记录。

  • 标签: 膀胱癌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膀胱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结果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腹部感染,经急诊腹部引流术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痊愈,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的干预,可减少造口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癌 膀胱全切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膀胱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7月~2011年8月163例女性初发膀胱尿路上皮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分为4组,分别对各组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膀胱主要发生在围绝经期的女性,女性膀胱不同的年龄人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这些特征对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膀胱癌 年龄 女性 移行细胞癌 吸烟
  • 简介:摘要膀胱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膀胱手术为主,对晚期患者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同时做尿路改道。由于膀胱根治术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多。我们总结4例膀胱根治术后并发脑梗死的治疗护理,通过积极治疗和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

  • 标签: 膀胱肿瘤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近发现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膀胱的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现已证实,miRNA有望发展为用作有效膀胱诊断的生物标记,提高膀胱的诊断率,成为治疗膀胱的新靶标。明确miRNA在膀胱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揭示膀胱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还将大大促进miRNA在膀胱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标签: MICRORNA 膀胱癌 肿瘤标志物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丝裂霉素(MMG)与卡介苗(BCG)交替应用膀胱灌注预防膀胱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63例膀胱随机分为三组,一组用MMC20mg,一组用BCG150mg,一组MMC20mg与BCG150mg交替应用(MMG/BCG)行膀胱内灌注。结果随访9~60月,平均35.7月,无肿瘤复发者MMC组15例(71%),BCG组19例(90%),MMC/BCG组20例(95%),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MMC/BCG组有24h后自限性轻微膀胱刺激症状。

  • 标签: 膀胱肿瘤癌灌注法
  • 简介:上尿路移行细胞(UTUC)是一个具有侵袭性、相对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在所有泌尿系上皮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小于5%。在过去的30年里,其诊断与治疗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上世纪80年代较少见的先进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输尿管镜检查、腹部断层成像(CT、MRI)等。UTUC的治疗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泌尿系恶性肿瘤 膀胱癌 继发 人口 美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一例膀胱合并前列腺增生老年患者的护理,我们认识到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术后的护理以帮助患者康复。在此病例的个案护理中,重视术后的护理要点,如膀胱持续冲洗、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做好饮食及排便护理、以及术后的健康教育等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钙网蛋白的ELISA检测方法,同时探讨其在膀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构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钙网蛋白的浓度,同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液标本CY21-1的浓度。结果ELISA方法检测钙网蛋白膀胱组阳性率为100%;良性肿瘤组阳性率为31.25%;对照组阳性率为0.00%。尿液标本钙网蛋白检测用于膀胱诊断的特异性为83.87%,敏感性为100%,在与泌尿系统常见良性肿瘤鉴别中特异性为68.75%。尿液标本CY21-1检测,当临界值为4.15ng/ml时,其诊断膀胱的特异性为77.55%,敏感性为43.48%。结论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尿液钙网蛋白,可用于膀胱的诊断、监测。

  • 标签: 膀胱癌 钙网蛋白 ELISA 尿
  • 简介:目的观察虎杖中有效成分大黄素对人膀胱T24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00μmol/L大黄素干预膀胱T24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p53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miR-34a的基因表达,应用化学方法合成成熟miR-34a瞬时转染T24细胞并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大黄素能够有效明显上调p53蛋白以及促进miR-34a的基因表达水平。转染miR-34a后T24细胞生长增殖明显受抑。结论大黄素具有良好的抗膀胱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促进膀胱细胞中p53表达、上调miR-34a,进而诱导膀胱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大黄素 膀胱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TUR-Bt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采用TUR-Bt术治疗浅表性膀胱患者120例术后随机分为A组(早期膀胱灌注化疗组)和B组(常规膀胱灌注化疗组)各60例。A组术后6小时内应用THP行膀胱灌注化疗1次,术后1周开始THP常规膀胱灌注化疗;B组60例,术后1周开始应用THP常规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肿瘤复发率、肿瘤复发时间及灌注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6个月时随访A组6例复发(10.00%),B组20例复发(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平均时间较B组显著推迟(P<0.05)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包括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血尿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TUR-Bt术后早期应用THP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且不增加灌注化疗不良反应。

  • 标签: TUR-Bt 膀胱 灌注
  • 简介:在美国,不同地区地下水中都有一种很常见的微量元素-砷。目前已确定砷为致膀胱物质,但砷暴露对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还有待阐明。目前,人们关于砷对人体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认为砷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 标签: 砷暴露 膀胱癌 提示作用 预后 美国 人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在浸润性膀胱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总结工作经验,为今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于我院行手术切除并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浸润性膀胱患者3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相同手术但未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浸润性膀胱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1例,回肠代膀胱术、膀胱全切术18例,TURBT1例,其膀胱保留率为40%,而观察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3例,回肠代膀胱书、膀胱全切术9例,TURBT8例,其膀胱保留率为70%,两组患者膀胱保留率差异较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分别为10%、10%、83.33%,而对照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分别为36.67%、23.33%、63.33%,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差异均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降低肿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辅助化疗浸润性膀胱癌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