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脉管异常疾病的命名和分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混乱状态,不精确的术语严重干扰了临床医师对于疾病病因的理解、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判断。本文将从血管畸形的命名和分类、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加深临床医师脉管畸形的认识,对做出适宜的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均能够分泌一些激素,如胆囊收缩素、胃泌素和促胰液素等,属于脑-的范畴。其活动受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双重调节,对机体胃肠运动、食物摄取、能量消耗和物质代谢等有重要影响。脑-通过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增加胰岛β细胞量,提高胰高血糖素样-1水平等多种途径作用改善血糖水平。

  • 标签: 脑-肠肽 血糖 胆囊收缩素 胃泌素 促胰液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体破溃患儿综合治疗护理策略。方法:选择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3 月期间,我科收治的 20 例血管体破溃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20 例患者均给予综合护理策略,即施行普萘洛尔口服、 康复新液 ( 天舒欣)外用及复方多粘菌素 B 软膏、重组牛碱性生长因子凝胶 创面换药综合治疗与护理。结果: 20 例患儿破溃体全部创面愈合,血管体均体变平,色泽较入院时变淡且体基底面积明显缩小。结论:给予血管体破溃患儿综合治疗护理策略,可以显著提高血管体破溃患儿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管瘤 瘤体破溃 综合治疗护理
  • 简介:摘要血管和脉管畸形从最原始的形态学分类到现在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历经数百年的历史。2018年国际血管异常研究会(ISSVA)在1996版、2014版分类基础上,对血管肿瘤进行细化及补充,增添了15种少见的血管肿瘤;脉管畸形中,对毛细血管畸形亚型进行重新分类,将"疣状血管"更名为"疣状血管畸形",增添了"肢体毛细血管畸形合并先天性非进展性肢体过度发育"、"CLAPO综合征"等疾病,并增加了PIK3CA相关的过度增殖性疾病谱这一类疾病。本文阐述血管与脉管畸形的分类萌芽、传统分类及现代分类,比较1996版、2014版及2018版ISSVA分类的异同,并阐述血管与脉管畸形的现代分类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 诊断 分类法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高危新生儿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危新生儿 148例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 74例。常规组行常规药物干预,研究组行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低于常规组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危新生儿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治疗效果确切,可起到保护患儿重要器官功能的作用,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高危 新生儿 效果
  • 简介:摘要脓毒症性心肌病是脓毒症导致的急性心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缺血无明显关联,其以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减弱、心功能损害具有可逆性为特征,诊断和治疗措施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脓毒症性心肌病的治疗策略与未合并心肌病的脓毒症并无明显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可参照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及指南推荐意见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还有待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提供。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疾病 血管活性药物 儿茶酚胺类 血管升压素类 β受体阻滞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其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268例实施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以2019年8月为分界线,此前时间里收治的134例患者(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实施静疗管理,此后的时间里收治的134例患者(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静疗管理。观察对比患者在实施管理前后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以此总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 实施静疗管理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医疗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静疗管理前,数据统计对比(P<0.05)。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相应的医疗人员管理松散等,必须要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奖惩条例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定期安排培训和考核,使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声门下血管(SGH)的临床特点,避免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SGH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儿,男5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2.2,中位年龄90(60,90)d。临床表现为喉鸣11例,呼吸困难8例,犬吠样咳嗽5例,声音嘶哑4例,喘息3例。被误诊为喉炎10例,喉软化7例,喉部肿块1例,咽后壁脓肿1例,肺出血1例。确诊时间为1 d~1个月,中位时间15 d。3例合并喉软化,2例合并主动脉狭窄,1例合并声带麻痹,5例合并其他部位1个或多个血管。15例行喉镜检查,9例提示血管;8例行支气管镜检查,5例提示血管;13例行颈部增强CT检查,13例均提示血管。呼吸机辅助通气4例,1例行肿物内抽吸,吸出1 ml血性液体,气管切开1例,普萘洛尔治疗12例,联合强的松2例。4例转至外院,预后不详;1例合并多部位巨大血管患儿死亡;余11例均在1周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SGH发病隐蔽,易漏诊误诊,可行喉镜、支气管镜、颈部增强CT阶梯式或联合诊断,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声门下血管瘤 喉镜 支气管镜 颈部增强CT 普萘洛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血管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为肝血管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39例肝血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确诊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9例中,男18例,女21例;确诊中位年龄4月龄;11例于孕期超声检查发现,16例查体偶然发现,其他原因就诊12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高回声19例,低回声14例,混杂回声6例;边界清晰27例;形态规则25例;血流信号丰富16例;有钙化灶6例。局灶型37例,多发型1例,弥漫型1例。25例患儿给予保守观察,其中9例血管消失,9例缩小,7例无变化。7例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2例血管消失,3例直径缩小,1例无变化,1例血管逐渐增大后行手术切除。1例弥漫型肝血管给予口服雷帕霉素及泼尼松治疗,因出现肺感染而停药,后给予肝动脉栓塞术,复查肿瘤直径较前明显缩小。7例患儿行手术切除,术后无并发症,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小儿肝血管大多预后良好,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肿瘤直径以及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肝血管瘤 治疗
  • 简介:摘要侵袭性血管黏液(AAM)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女性盆腔及会阴部,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于AAM的治疗比较棘手,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复发的AAM,手术治疗效果尚不确切。本例患者手术效果欠佳,ER、PR阳性(+),术后复发后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病灶较前明显减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AA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ER、PR(+)的育龄期AAM患者,GnRH-a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可选择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肝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患有肝血管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4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个组,既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儿均为20例,给予对照组肝血管患儿实施常规肝叶切除治疗,给予观察组肝血管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后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在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恢复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血管患儿应用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肝功能指标,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血管瘤 介入放射 疗效
  • 简介:摘要胎盘绒毛膜血管是胎盘最常见的良性非滋养细胞肿瘤,是起源于胎盘原始绒毛间充质的血管源性肿瘤,主要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大多数胎盘绒毛膜血管很小,没有症状,通常没有临床意义,也很难通过产前检查发现。大的胎盘绒毛膜血管很少见,但其与母儿并发症密切相关,可导致羊水过多、胎儿贫血、胎儿水肿、胎儿心力衰竭、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等。胎盘绒毛膜血管导致母儿并发症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中血管内的动静脉分流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血管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既往文献中只有少量病例报道,且报道中其性质大多数为良性。本院报道1例发生在59岁女性的左肾巨大血管,其大小为14 cm×9 cm×7 cm。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其为血管。治疗上选择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征象。查阅文献发现,这是报道的第23例肾血管。影像学上,肾血管易与其他类型肾癌相混淆,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 标签: 血管球瘤 腹腔镜检查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卡波西样血管内皮(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及丛状血管(tufted angioma,TA)常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查找并纳入关于KHE及TA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性研究,采用R-3.6.2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对伴或不伴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的KHE及TA进行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结果合并,并用SPSS 22.0对各组合并有效率及合并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30篇文献,涉及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西罗莫司、普萘洛尔、长春新碱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当KHE/TA伴发KMP时,长春新碱联合糖皮质激素的合并有效率(94.34%)与西罗莫司的合并有效率(96.43%)均高于其他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罗莫司合并不良事件发生率(5.53%)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不伴KMP时,西罗莫司合并有效率(94.23%)高于糖皮质激素(31.25%)、长春新碱(46.15%)及普萘洛尔(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罗莫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81%。结论对于伴发KMP的KHE/TA,长春新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与西罗莫司治疗的效果最佳,西罗莫司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不伴KMP的KHE/TA患儿,西罗莫司治疗效果最佳,但存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糖皮质激素及长春新碱治疗效果相当,次于西罗莫司。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丛状血管瘤 卡梅现象 长春新碱 西罗莫司 糖皮质激素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 T7 抑制肝癌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 方法: 1 .建立 HepG 2 肝癌裸鼠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 T7 (4.4mg/kg/d) 组, 5-FU(20 mg/kg) 组,每组 10 只 , 连续干预 19 天 , 观察 T7 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 CD34 蛋白水平表达 。 结果: 5-FU 组, T7 组与对照组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个给药组 IR 分别为 52.1% 、 36.6% 。对照组、 5-FU 组、 T7 组的 MVD 计数分别为 8.4±1.8 、 4.0±1.2 、 5.9±1.4 。 T7 组 MV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T7 可抑制 HepG 2 肝癌组织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肝癌的生长,降低肿瘤重量和体积。

  • 标签: T7 肽 血管生成 微血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