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辞源》里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唐制士,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开一行,截纸为,谓之。另一种解释为唐以来科举考试多以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亦谓之

  • 标签: 巾箱本 诗句 清代 科举考试 《辞源》 程式化
  • 简介:清代科举考试自乾隆二十二年加试试自始成为清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文体。清代科举考试加试试有多种文化促进因素,而政治文化动因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与清代整体文化背景相适应,清代科举考试试写作规范尤为严格,题目要有出处,必须审明题目来源,声韵要求非常严格,还有内容、风格等各方面的束缚禁忌,诗歌创作的文学艺术成就必然受到损害影响。

  • 标签: 清代 科举 试帖诗
  • 简介:''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律诗称作''、'律'或'',而唐代的应试便相应被称为'唐人'或'唐人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以后,选编评点唐人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 标签: 律诗 笺注 唐代 中国古典诗歌 简说 诗赋
  • 简介:是唐代进士科考试中的一种赎救措施,指"文士"被黜落后,主司另行考试诗歌,使其重新获得第二场即杂文的应试资格。终唐一代,赎制度并未被纳入官方诏令,但在实际考试中却始终存在着。赎出现于开元二十六年,天宝年间屡有发生,至中唐出现了新变化,诗歌取代,"以"变成了"以"。赎的生成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表现在举子于经不精、经难度的不断提高和唐代重文轻儒之风三方面。赎在限题、用韵、章法结构上皆有诸种约束,因创设上的特殊性,该诗体结构、体制长短较其他应试"自由""随意"一些。

  • 标签: 科举考试 唐朝 赎帖诗 史实考论
  • 简介:宋徽宗《欲借风霜二》,纸本,楷书,33.2×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它由一首七言与一首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是宋徽宗瘦金体书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不朽的传世之作。古来对其书法特色的评价甚多,然而,由于相关文献的缺失,这一书法精品本身却存在着许多待解的谜团。如:二因何而题?

  • 标签: 宋徽宗 诗意 书法艺术史 台北故宫博物院 解析 五言律诗
  • 简介:碑学在清代中后期非常繁荣,学几乎无人问津,此时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碑学在行草上,特别是草书上非常衰败。进入民国以后,许多有识之士在努力振兴行草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的复苏,再加上印刷术的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完善、社会名流的宣传、碑学骨法用笔的借鉴以及学自身规律的利用等原因,最终导致民国以后的学复苏和繁荣。

  • 标签: 碑学 帖学 骨法用笔 帖学书风
  • 简介:一、随意拈笔——董其昌的书法创作观有明一代,松江华亭书风昌盛,善书重论,书家董其昌为其代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涵盖董氏对书法临习、创作方面多种体悟、见解,以其博学精深为后世学书者之引导,影响深远。其创作理念首先体现在技法层面,如结体、章法、运笔等。在《画禅室随笔》中,书家提出: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 标签: 书法创作观 董其昌 创作理念 随笔 书风 临习
  • 简介:《寒食》是苏轼遭受“乌台案”打击之后谪居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写两首《寒食》墨迹,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不但是出色的书法作品,而且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寒食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文学上兴象玲珑、感情激越、用典精切,书法上成为苏轼践行“宋人尚意”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寒食诗帖 文化意蕴 艺术价值
  • 简介:我所带的班级,把《千家》作为课外学习古诗词的范本。《千家》是流传较广的古代律诗和绝句诗歌选集,因为通俗易懂、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等因素,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我们平时在学校诵读,节假日就让孩子们在家读,学生乐此不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对千家的印象,放假前夕,我结合课本所讲的现代的方法,翻译了课本上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 标签: 《千家诗》 现代诗 诵读 《独坐敬亭山》 课外学习 古诗词
  • 简介:<正>宫体是梁、陈帝玉及其文学侍臣的创作,它在形式上追求华丽新奇,在内容方面极写男女私情,形成轻艳、绮丽、纤弱的风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是违反传统的。因为自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一直到魏、晋,诗歌的语言尚质朴,而在描写爱情和女性方面,则是“非礼勿言”的。之所以出现这种违反传统的宫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 标签: 宫体诗 诗歌 产生原因 反礼法 玄学 艳诗
  • 简介:由于经师的附会,使得中'周行'一词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在对其进行详尽爬梳的基础上,通过对该主题的文学性分析及'周行'二字文字学上的溯源,并根据其在语言逻辑和艺术表现上的对比,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这对全及的研究显然有更深的补益.

  • 标签: 《诗经》 周行 文学阐释 艺术表现
  • 简介:<正>王铎,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被誉为“神笔”。在他的作品中,除大量墨迹之外,石刻也为数不少,是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据笔者所知,他留下的石刻不下10余种,即藏于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中的《坐餐胜亭》和《五言》、孟津县龙马负图寺中的《龙马记》、济源市的《吴养充墓表》、卫辉市《为潞王祝寿》、浚县大伾山上的摩崖题字《再至青坛》和《仙崿》、《鹭涛虎岫》以及沁阳

  • 标签: 千唐志斋 孟津县 明末清初 新安县 石刻 所知
  • 简介:《游龙门奉先寺》一是杜甫早年作品,很多杜注本都列此为第一首。但是,自宋代以来,其中“天阙象纬逼”的解释颇多,最后集中在“天阙”和“天窥”的异文之争。韩成武和陈道贵二先生,力持后者。然而,证据力度不足。从“天阙”的涵义、“圜阙竦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句的典故和《东都记》的写作年代来看,当是“天阙”更接近杜原貌。

  • 标签: 杜诗 天阙 天窥
  • 简介:<正>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手法、自《诗经》起,我国的历代诗人、在诗歌比兴的手法运用上、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且有不少传世之作。下面就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比兴手法运用的艺术成就上,谈些看法。

  • 标签: 比兴手法 艺术成就 杜甫 比喻 诗歌创作 李白诗
  • 简介:编者按:胡问遂1951年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学书二十余年,擅书诸体,尤工真、行、草。胡问遂研习法帖,读、临帖,务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反复琢磨如何下笔、运笔、转折。其所临书送师过目,竟被误以为是“印刷复制品”。胡氏数十年坚持不懈,尤得力于北碑,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胡问遂理论与实践并重。他十分善于从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把对中国书法史的学习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说对书法历史的探究绝对不亚于书法实践本身。他对中国书法风格的演变转换了如指掌,烂熟于胸,他的论文和专著,在书法理论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创作才能“根深叶茂”、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我们特刊发胡问遂的《论入和出贴》一文和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书法艺术 历史传统 理论与实践 融会贯通 代表人物
  • 简介:“读”,就是看帖和观,不过“读”也有其更深层的意思.读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虽然书法碑帖并不像文学书本一样,但是要一下子通过读来深入进去也并非易事.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发现的.通过读,在临习时就能深入到细微的用笔和提按变化中去了.

  • 标签: 帖读 读帖
  • 简介:进入“语言”———分析两首“视觉”吕律维特根斯坦:语言是一座遍布歧路的迷宫。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genstein)认为,人真正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语言并没有表达出来,语言构成对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束缚,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首先要...

  • 标签: 视觉诗 语言 理性之光 维特根斯坦 巴洛克时期 句法结构
  • 简介:泰安御碑亭康熙御制在艺术上似乎不值一提,但是那种体恤救灾悲天悯人的坦诚真率自然的情绪溢于外,令人感动不已。康熙御制无论从文学上从史学上还是从社会意义上都应有其重要价值。

  • 标签: 泰山广场 御制诗 体恤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