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一渡船离港以后,渐渐就被浸入红海可怕的闷热里。从亚喀巴上船的人几乎都是加沙人。他们从约旦南下,过海后沿着西奈半岛东岸去埃及的拉法口岸,再从那儿回到加沙。

  • 标签: 巴勒斯坦 诗论 尊严 西奈半岛 加沙
  • 简介:非亚作为"自行车诗群"的发起人和重要人物,以《自行车》诗刊为阵地,在当代广西诗歌创作中开辟出新的园地。作为中国南方现代诗的探索者与开拓者,非亚的诗歌以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敏感捕捉与切割重建,打破了诗歌固有的形式,用极具现代性的破碎意象,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代南方。非亚在各式破碎影像中,映照自我的裂变与撕扯,并经由诗歌相汇,糅合现实与生活,重塑生活与人生的本原形态.

  • 标签: 非亚 破碎 复制 补缀 重塑
  • 简介:宇文所安把反对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诗论称作"对立诗论"。学界有关研究常常立足于《文心雕龙》《诗品》等传统理论著作,另一种以经学形态存在的文献却长期为人所忽略。初唐儒家经典文献《毛诗正义》中的有关阐释,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对立诗论"的理论本质,是对传统诗学文献的重要补充,是初唐"对立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诗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初唐 对立诗论 形式主义诗风 情感
  • 简介:早年起,郭沫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从根本上影响了郭沫若对诗的“形式”的感觉.在其诗论中,郭沫若从音乐的有形/无形出发,结合自己对诗的表现方式与表现对象的理解--即“情绪的直写”,阐释了包含“内在/外在韵律”的诗的音乐性.进而,郭沫若凭借自己诗论中的核心概念--“节奏”,定义了-种没有“形式”的诗.这在中国新诗的形式建构、以及理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重估郭沫若诗的价值、以及重审新诗现代性提供新的契机.

  • 标签: 郭沫若诗论 音乐 形式 节奏
  • 简介:吴奎原从其初期诗开始就为追求“纯粹语言”而使用了隐喻的表现技法,但这样的隐喻立足于“人类中心的思考”。吴奎原认为,语言不能仅仅是以“我”为中心,而是要与世界共同存在,于是提出了“生的心像”的新的诗作方法论。“生的心像诗”不再是主体中心的观念,而是与一个事物(观念)一直一起存在的其他事物(观念),是活生生存在的世界。“生的心像诗”记录着照片或绘画中难以体现的时序性和“活生生的现象”,是“活生生的语言”。

  • 标签: 吴奎原 生的心像 换喻 幻想的现实
  • 简介:《谈新诗》讲稿是废名为中国新诗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其新诗观的集中体现。废名提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强调了“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这一诗论核心;在诗质方面,重视“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要求新诗要有“当下完全”的诗情,推崇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融合。废名对众多新诗进行了个性独到的评述.还以创作实践来印证自己的诗学观点。总结出了“写实”的写作方法。虽然其诗论的有些偏颇之处仍有待考量。但废名确实为中国新诗指明了一条可能性的出路。

  • 标签: 废名 《谈新诗》 诗歌理论 新诗
  •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处于统一规范的裁决与检查中,而语言学研究的转向以及作者主体的消失,使得心学或心理学不再成为考察的对象。然而,重提心性诗学,是对文学多样性的一种复归,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新趋势下,朱光潜《诗论》的'化西'为心性诗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两方面的思维转换视角,即境界对'心灵'的替换.

  • 标签: 《诗论》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