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道德现象的划分,一般是内在于道德,分析道德现象的构成并将其划分为道德活动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思维(道德意识)现象。这种划分方法对于了解人们的道德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但对伦理学学科的自身理解来说,这种划分却应该让位于一种新的、纵向的层次划分方法。

  • 标签: 道德现象 层次结构 伦理学学科
  • 简介:对于道德评价主体和道德评价客体的涵义,学术界的认识不尽一致,本文为了辨清道德评价主体与道德评价客体的矛盾结构类型并说明其逻辑推演的现实结论,在正式叙述前先对两者作一界定。所谓道德评价主体,就是指在道德生活中参与评价的人。作为道德评价主体的“人”,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社会,本文这里主要是指前者。所谓道德评价客体,就是指道德评价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在道德生活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可以成为道德评价对象,但其主要表现为道德行为。本文这里所说的道德评价对象,即道德评价客体,主要是指这种道德行为。可见,所渭道德评价主体与道德评价客体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概括地说,也就是道德评价者在评价道德行为时所发生的矛盾。

  • 标签: 评价客体 道德评价 道德行为 道德现象 道德责任感 自身道德修养
  • 简介:对《道德经》进行注释、翻译的学者很多,但从其逻辑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我们重点阐述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大部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比较严密的,但也存在后人对其部分章节划分不够准确的现象,尤其是存在将一段话划分成不同段落和章节的现象。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主要是根据《道德经》的书写顺序进行逻辑结构分析,当然也有打破原有结构的现象,但不影响其整体的逻辑关系,而且更有力地证明这一主题。

  • 标签: 自然
  • 简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共同构成道德人格的结构道德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意志的自觉性、自我同一性、相对稳定性、可变性与可塑性。道德人格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的途径包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努力做到自省慎独、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 标签: 道德人格 大学生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 简介:本文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经常讲、反复讲”的重要批示为指针,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和原则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并指出这一核心和原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道德 为人民服务 集体主义 思想道德本质
  • 简介: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法律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 标签: 道德自觉 道德自信 道德自强
  • 简介:摘要:现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应重视培养其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则是重要的渠道。通过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范和法律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进而提高其素质和发展潜能。本文章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以期为业内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程内容 结构化
  • 简介:孟子讲他的良心还是仁义性觉,良心是仁义之心,孟子虽然大讲良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以474名大学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筛选情境故事,建立无结构性问题道德主题评定参照系统,创立道德敏感性定量记分方法,从而开发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检验。结果表明:以无结构性问题为形式进行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符合道德敏感性的本质;所开发的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兼具定性评定和定量分析的特征;鉴于道德敏感性的情境特异性,测评工具的同质性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道德敏感性 无结构性问题 道德主题 测评
  • 简介:从“人文精神”的探讨到张承达抵抗媚俗的激烈言词,再到王蒙与王彬彬的论战,我们可以看到,支配近几年人文话语的一个重要主题:道德。当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失落之后,很多人在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文话语中将启蒙精神的某一部分继承下来。在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而展开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道德”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最为执著的道德理想主义者当属现代新儒学的思想家们。与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激进的反传统主义不同,梁漱溟、

  • 标签: 道德理想主义 人文话语 人文知识分子 现代新儒学 梁漱溟 启蒙精神
  • 简介:“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惟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当人们逐步从理性主义的纠缠中摆脱出来时,开始看到生活、生活世界——这一人存在的基本事实,这个在理性主义遮蔽下长期以来为人们所遗忘的事实。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而道德就是对于生活方式、生命实践的理解和选择,它是生活的解释系统,它所要破解的是人的生活意义,它的存在就在于使人对生活意义有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道德又是生活的目的系统,指向的是生活的展开与提升。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 标签: 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 理性世界 理性主义 基本事实 解释系统
  • 简介:道德需要、道德层次与新时期道德建设陈小明一、道德需要与道德层次道德不仅是客观规范,而且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个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为:第一,道德是使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道德是运用社会舆论、良心等力量来影响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

  • 标签: 道德需要 道德层次 新时期道德 道德建设 道德义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积极、主动探索议题式、项目式以及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应以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新课标建议教师积极采用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结构化教学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 标签: 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结构化情境教学 应用
  • 简介:带动农村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教育农村群众,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 标签: 中加强 农业经济 农村道德
  • 简介: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以“利”为中心的三层次道德教育思想:第一层是道德教育底线,坚决反对“杀彼以利我”、“亏人以自利”;第二层是“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并将其作为世俗层面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其“利本”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墨子 道德教育 实质 结构 价值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