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位于莱茵省摩泽河畔的特里尔,是个只有十多万人口风景秀丽的小城。1818年5月5日,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5年左右,罗马人在此建城。3世

  • 标签: 历史名城 特里尔 德国
  • 简介:20世纪90年代,艾夫里尔提出情绪创造概念,认为情绪自身就是创造的产品,为创造力和情绪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情绪创造概念是情绪社会建构理论的直接拓展,新奇、有效和真诚是这种心理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个体差异与文化演变研究的结果表明,情绪创造特征具有个体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性。情绪创造研究打破了情绪与创造研究的“关系”模式,将来还需要从概念表征层面上进一步探讨情绪创造的实现。

  • 标签: 艾夫里尔 情绪 情绪创造 情绪规则 情绪创造量表 情绪的概念化创造
  • 简介:<正>一专心致志于虚构,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哲学家们对虚构的兴趣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大卫·休谟;但是,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在浪漫主义运动的背景上来探讨虚构问题;因为现代主义与其说是同浪漫主义的决裂,不如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继续。浪漫主义思想给予主观性以新的地位:在文学中,也象在其他地方一样,人们对创造性的想象力提出极高的要求;作家们,尤其是诗人们,都大胆地揭示为他们的想象力所能接近的真理和价值。主观性和不可预测的因素,单纯想象的隐秘性和偶然性,与浪漫主义同自然环境的互换现象是对立的。浪漫主义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了众多虔诚的信念。由于这些价值都是“自然的”,只有不自然的颓败风气才能阻碍人们去承认这些价值;由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于环境之中,要探究价值也就是要投身于、适应于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中从潜在意义上说可以再生的世界,从而在世俗的神话里获得拯救。

  • 标签: 浪漫主义 史蒂文斯 里尔克 瓦雷里 现代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
  • 简介:他们得知我写诗,就安排我表演一个节目。我照办了,听他们的。朗诵里尔克一首诗,给他们听。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与里尔克的精神际遇,堪称一段佳话。他们所处年代不同,国别不同。毕生也未曾谋面,但一个却给以另一个深深的震撼和刻骨铭心的影响。冯至曾讲:“接触外国文学,颇似人际间的交往,有的很快就建立了友情,有的纵使经常见面,仍然陌

  • 标签: 里尔克 冯至 四十年代 现代文学史 渊源 十四行集
  • 简介: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画家弗雷德里克·阿迈特和作曲家何塞·玛丽亚·桑切斯·韦杜正在合作一部新歌剧《希摩尔之旅》,将于明年春天在马德里里尔剧院的首演。歌剧改编自作家胡安·戈伊蒂索洛1988年的小说。戈伊蒂索洛是一位同性恋者,自愿于上世纪50年代晚期要求到弗朗科统治时期的西班牙流放,至今仍生活在摩洛哥。

  • 标签: 马德里 剧院 里尔 摩尔 加泰罗尼亚 同性恋者
  • 简介: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杰出诗人,西方现代派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布拉格,是一个铁路职员的独生子,从小身体孱弱,生性敏感而好幻想,未能如他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位军官,却早早地开始诗歌创作,19岁时已出版第一个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从此一发而不可遏。1897年结识女作家露·安德雷阿斯·萨洛美,成为诗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不仅跟随露两次去俄罗斯旅行,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而且通过这位尼采的女弟子,受到了否定资本主义文明和尼采哲学的影响。这时期他的作品有《图象集》(1902)和《祈祷书》(1905)等。后者是他的成名作,假借一个俄国修士对上帝的祈祷,赞颂自然和宇宙中无所不在的生命力,表现了一种泛神论的思想,同时也包含着对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和现世物质文明的否定。1902年受委托为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作传,三年后成为罗丹的秘书,与艺术大师的朝夕相处使他学会了对事物的观察,加深了对人生的认识。此外,他在旅居巴黎时还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梅的影响,使他写了许多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身思想情感的“咏物诗”。这些诗后来结集成《新诗集》(1807)和《新诗续集》(1808)。至此,诗人的独特风格得以形成,创作走向了成熟。里尔克一生飘泊无定,虽然置身于扰攘喧嚣的大都会中,却感到十分孤独。1912年他避居到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古堡,动手创作著名的《杜伊诺哀歌》。随即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打断了他的创作计划,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精神危机。直到大战结束后的1922年,他才在法国南部的米索古堡隐居起来,一口气完成了《杜伊诺哀歌》以及《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923)。在这两部诗集中,里尔克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存在的合

  • 标签: 祈祷书 里尔克 东西方 无定 比喻 列夫·托尔斯泰
  • 简介:《布里尔小姐》通过选择人物有限视角叙事,使用自由间接引语表现主人公的“顿悟”,让叙述者从叙述中退出,使小说充满人物的主体意识,并在关键时刻使用直接引语否定“顿悟”形成“幻灭”。自由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强烈对比,构成了布里尔小姐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冲突,构成了布里尔小姐话语“无声”与他人话语“响亮”之间的反差。

  • 标签: 视角 直接引语 自由间接引语 叙述者的隐退
  • 简介:女性音乐家在爵士乐的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一直被低估,本文介绍了一位早期爵士的女性音乐家——里尔·哈丁(LilHardin),从音乐、身份认同以及性别意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介绍与分析。

  • 标签: 女性音乐家 爵士乐 里尔·哈丁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 简介:在无数读者的心目中,奥地利的里尔克是现代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最早是经过中国诗人冯至的引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如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两首经典诗作——《豹》和《严重时刻》,此外他的《秋日》也被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里尔克比他同时代的人更早地体会到了时代的精神贫困,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在世界中存在的孤独体验。

  • 标签: 里尔克 语言观 艺术观 高中语文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 《秋日》
  • 简介:<正>在西方,随着基督的出现和殉道、神渐渐淡出人们置身的场所,世界似乎进入黑夜的时代和贫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不但诸神和上帝隐没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渐趋黯淡。在中国,随着技术的发展、西方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

  • 标签: 里尔克 西方思想 穆旦 宇宙精神 洞察者 瓦雷里
  • 简介:<正>1912年初,在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里尔克写出了酝酿已久的《杜伊诺哀歌》的部分篇章。同年五月他离开城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其间虽然也续写了一些《哀歌》片断,但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及至大战后期创作已陷入枯竭。为了完成《哀歌》,他尽量尝试恢复自己的状态,这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要拆除战争年头的障碍,一块一块地抽

  • 标签: 里尔克 部分篇章 伊诺 瓦莱里 冯至 自传体小说
  • 简介:诗人不是上帝,他无权支配万物。世界不是诗人手中的道具,任其随心所欲地摆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充满奥秘,与人的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呼应。诗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这种呼应。所谓大诗人,便是发现万物最深层奥秘的诗人,把发现的奥秘最真实生动呈

  • 标签: 《西班牙舞女》 里尔克 诗歌 奥地利 象征主义 艺术风格
  • 简介:豹!令“百兽震惶”的豹,声震天地的豹,桀傲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十二行的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镜头般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 标签: 里尔克 《豹》 奥地利 十二行诗 初中 语文
  • 简介:近日,由科幻世界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世界奇幻大师盖伊·加夫里尔·凯作品研讨会”在北师大文学院励耘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幻想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 标签: 加拿大 北京师范大学 专家学者 报告厅 杂志社 世界
  • 简介:里尔和米利特同属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二人同年出版自己的代表作,且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女权主义思想。二者在探讨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以及女性解放问题上既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对二者思想的比较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实质,而且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 标签: 格里尔 《女太监》 米利特 《性的政治》 男权制 女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