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面向新世纪的马克主义哲学》展示了一种新的马克主义哲学。它把马克主义哲学看作一种发展着的活的理论,认为马克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书在两个方面对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有重大突破:一是关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二是马克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实践性 科学性
  • 简介:关于“什么是马克主义,如何对待马克主义”的问题,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问题。按照这一问题的提法,可以更好地回答关于姓“社”姓“资”的问题,即当前的中国姓“社”不姓“资”,但它不是按照某种事先的理论设计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而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姓“马”,姓“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特色
  • 简介: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列宁主义中国化 “巴黎手稿”
  • 简介:马克哲学视角的形成经历了理性理想主义、理性现实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实践作为出发点,以理性范围作为其包容范围的实践理性视角。

  • 标签: 实践理性视角 理性视角 感性视角
  • 简介:生态资本主义有两个派别:生态市场主义和生态凯恩斯主义。两者都把生态产业视为新的谋利机会,但生态市场主义者主张政府只干预初始价格,其余由市场决定,生态凯恩斯主义者则主张通过生态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剩余价值生产要求刺激需求,以消化超出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份额,这是生态问题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者要求把剩余价值生产还原为使用价值生产,认为在此之前的新社会运动只能起改良作用,客观上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成本,从而从供给方面挤压资本的再生产。生态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把生态危机还原为经济危机的做法限制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视野,因为使用价值仍然与人的物质需要、肉体需要联系在一起,无法扩展到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要构建新型的生态文明,必须从"全面生产"和"自由生产"的角度,把"需要的生产"提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日程。

  • 标签: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资本主义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生态文明
  • 简介:常常有人以"财产是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的基础"为借口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反驳了这种论调,指出作为"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基础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共产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制,而不是消费品的个人占有制。相反,马克指出,共产主义是要重建资本公有制基础上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只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未来社会的全部;无论是就自然,还是就人类来说,共产主义都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个向在人与自身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人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状态的过渡。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人类最近的将来能够达到的存在状态。

  • 标签: 共产主义 资本的公共占有 消费品的个人占有 自由个性
  • 简介:由于分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很多人误以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回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非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上面贴了一个“社会主义”标签。亚当·斯密区分了市场经济的两条道路即荷兰道路和中国道路,认为前者是通往市场经济“非自然的”道路,后者才是“自然的”道路。阿里吉认为,用马克的标准衡量,荷兰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则是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基础的从属地位。正如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而是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是因为它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公有制和国有经济。随着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过剩资本由资本形态向货币形态的回归,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走向自我否定,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 标签: 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新斯密马克思主义 经济基础 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
  • 简介:加尔布雷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正在告别贫困时代,进入“丰裕社会”。与此相应,以解决贫困问题为己任的经济学“传统智慧”已经过时,须依据需要体系升级对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建立起私人生产与公共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平衡的新制度经济学。目前中国的入均GDP正在接近当时美国的水平,中国经济学亦面临类似问题。但中美两国制度环境不同,加尔布雷的设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落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却有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加尔布雷的“平衡”经济学,为中国的需要体系生产以及制度结构创新,建立起“全面生产”的转型经济学。

  • 标签: 需要体系 制度结构 中国经济学 平衡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