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真纳由民族主义者向教派主义者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4-1928年真纳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将南亚次大陆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1929-1937年真纳的民族主义立场发生了动摇,他更多地关注印度穆斯林的利益,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印穆团结的理想;在国大党赢得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之后,真纳彻底放弃了与国大党合作的幻想,将大多数穆斯林政党合并到穆斯林联盟,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印穆斯林政党。在促使真纳转变的诸因素中,国大党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是最重要的。真纳由民族主义者转变为教派主义者使南亚次大陆的分裂成为可能。

  • 标签: 真纳 印度 民族主义者 教派主义者 穆斯林联盟
  • 简介:晚清今文经学家极为重视《论语》,致力于贯通公羊学与《论语》,以申发《论语》蕴含的微言大义。康有为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论语注》中以孔子改制及三世说阐释《论语》,康有为以刘歆与曾子为两大对话系统,极力清除二者对《论语》施加的影响,以还原孔子思想的原貌。康有为将《论语》视作受到刘歆伪经影响的曾子之学,乃抑《论语》之经为曾子一家之学。

  • 标签: 《论语》观 今古文经学 刘歆 曾子 朱子
  • 简介:一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弘扬的儒家,不太涉及“公平”、“平等”这类权利观念。《论语·季氏篇》有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按,孔子这段话,是就季氏已占有鲁国二分之一的领土,还想伐取属于鲁国辅臣的颛臾的一小块土地而提出的批评。

  • 标签: 平等 道家 先秦时期 “公平” 权利观念 孔子
  • 简介:孟子的仁义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的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的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的转变.仁、义到仁义的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的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的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的天命发展为以仁义立命的天命,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的领域即属于人性的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的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的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军国主义既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制约日本真正走向和平之路的最大障碍。16世纪日本完成国家统一时,就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19世纪末叶以来,日本又利用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的优势,大力推行军国主义的国策,疯狂地向外扩张。直到1945年战败前,日本军国主义始终与崇高武力的武士道、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和弘扬皇道使命的天皇制紧密结合。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大和民族心理,也给亚洲各国人民的尊严与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解构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根基,剖析大和民族的集体心理,揭示军国主义的本质,有助于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牢记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 标签: 日本军国主义 武士道 神道教 天皇制
  • 简介:成中英、黄田园著,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全书370页,计24万字。本书前五章为采访对话体,由黄田园提问、成中英教授作答,其后为成中英教授新论选录及后记。第一章“本立道生:成中英学术历程与《易经》”,成先生讲述了《易经》在他生命历程中发挥君子不忘本、形成独立人格魅力,以及为世界和谐而贯通中西文化和对新新儒学与儒家思想知易行易的开显等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易经》 国际政治 文明观 简介 思维 易学
  • 简介:学术界关于道家与荀子关系的研究颇多,对其中荀子的“道法自然”研究则相对匮乏。“道法自然”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对荀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道法自然”由他的“道”论和“自然”组成,体现出“道法本身的自然”特点,并以此来指导他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荀子的“道法自然”突出人为因素,并用儒家修养方法和“礼法并举”的思想改造自然人性和“无为”政治,是一种以道释儒的过程。荀子“以道释儒”使“道法自然”与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契合,对汉代儒道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荀子 道法自然 以道释儒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的主要观点。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