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鱼际静脉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8月应用游离鱼际静脉修复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80例,常规进行修复术,制订严格的术后护理计划,明确目标,列出措施,严密观察,进行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细致的疾病知识宣教指导,并根据不同患者采取多种渠道,让患者配合并参与到护理活动中来,达到良好的效果。结果80例患者经过精心观察、细致护理,全部成活。术后跟踪随访6~12个月,80例患者均色泽红润,外形美观,质地柔软,皮肤两点辨别觉5~7mm,术后手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术后,做好术后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手术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整个就医过程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指损伤 鱼际部静脉皮瓣 修复术 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预见护理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游离足内侧修复大鱼际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6年以来游离足内侧修复大鱼际皮肤及软组织损伤5例,一期覆盖创面,观察成活情况。结果皮全部成活。质地优良,外形与感觉功能满意。结论足内侧皮肤血供属多源性,有足底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及附内侧动脉等供养,上述动脉解剖较为恒定,均可做为血管蒂选择,因此,应用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大鱼际的外形和功能。

  • 标签: 整形外科 皮瓣 足内侧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我科于1996年10月至1998年12月对24例手指末端创口用鱼际管修复创面,在保留患指的功能、长度、提高成活、减少伤口感染等方面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临床分析 例临床 修复手指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拇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大鱼际修复术的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拇指软组织缺损者共29例。本组29例患者都于入院后行大鱼际修复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且其移植皮的弹性、血运情况以及质地也都较好,血供差者1例(3.45%),有动脉危象者2例(6.9%),该3例患者都于术后经对症处理后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29例患者中,拇指外形美观、对指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以及拇指功能良好者共28例,所占百分比为96.55%。余下1例发生拇指指间关节屈曲畸形,诱发因素为面积过小。结论利用大鱼际修复术对拇指软组织缺损者进行治疗,效果好,植皮成活率高,且也利于患者拇指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修复拇指指尖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外伤引起的拇指指尖缺损患者15例,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创面均存在指骨外露,部分患者合并有骨质缺损,创面大小1.0 cm×2.0 cm~1.5 cm×3.0 cm。均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修复创面,面积1.2 cm×2.5 cm~1.8 cm×4.0 cm,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成活质量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门诊末次复查外形无臃肿,色泽自然,质地柔韧、耐磨性好,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TPD为6~12 mm,供区周围皮肤感觉接近正常,拇指功能活动恢复良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12例,良3例。结论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修复拇指指尖缺损,质地接近受区,供区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拇指指尖缺损 筋膜蒂皮瓣 修复 大鱼际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30例成人手部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鱼际穿支动脉为供血动脉的鱼际岛状,其循环途径为:拇指尺侧动脉→指掌弓→拇指桡侧动脉(逆流)→鱼际穿支血管→鱼际血管网→鱼际穿支伴行静脉→拇指桡侧动脉伴行静脉(逆流)→手背静脉网.结果36例拇指指腹缺损病人接受鱼际穿支动脉岛状修复,最大面积3.5cm×3.0cm,最小面积2.5cm×2.0cm,全部成活.术后经2个月~4年随访,外形饱满,色泽、质地与正常指腹相似,功能良好,两点辨别觉可恢复至5mm.结论鱼际穿支动脉岛状成活率高,可切取面积范围大,操作简单,完全满足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要求,且术后恢复快,指腹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为拇指指腹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 标签: 鱼际穿支动脉 岛状皮瓣 修复 拇指指腹缺损 手术方法
  • 简介:随着电动工具的广泛使用,伴有骨质外露的严重手外伤越来越多,其中拇指的处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参考文献完成带筋膜蒂逆行大鱼际岛状修复拇指指端桡侧缺损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大鱼际 拇指 缺损 指端 电动工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鱼际逆行岛状重建拇指全指腹后的感觉测定,探讨是否可作为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常用术式。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我们采用大鱼际逆行岛状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患者37例,术后28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25.7±0.5)个月。面积最大为4.0 cm×3.0 cm,最小为3.0 cm×2.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两点分辨觉、感觉分级(S0~S4)。结果单丝触觉中位数:远端4.31 mm,近端3.61 mm。感觉分级:S1 6例,S2 11例,S3 7例,S3+ 4例。4例感觉分级S3+患者的两点分辨觉为20~22 mm,其中2例仅在边缘测得,中央未测得。结论从感觉恢复的角度,大鱼际逆行岛状并不是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的最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感觉 拇指指腹缺损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侧方静脉修复伴有皮肤缺损断指再植的效果。方法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共收治了26例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患者,共28指,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14例15指)观察组(12例13指),给予对照组侧方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修复治疗,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距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患者,指侧方修复和静脉修复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修复方法。

  • 标签: 侧方皮瓣修复 静脉皮瓣修复 皮肤缺损 断指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淤血的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2019年5月至6月,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构建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形,模型组构建同样的轴形并结扎腹壁浅静脉。应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oorVMS-LDF2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检测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并计算微血管自律运动。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72 h的血流灌注量、细胞聚集度及血流速度分别为100.4、174.2、31.2 PU,模型组则分别为10.5、81.5、13.5 PU,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血流灌注量=26.214,t细胞聚集度=20.923,t血流速度=10.492,P<0.05)。对照组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163 Hz,35.2 PU。模型组大鼠血流灌注水平失去正常节律,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及振幅分别为28 Hz,4.5 PU,显著低于对照组(t频率=29.382,t振幅=33.8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淤血导致微循环血流灌注、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微血管自律运动受损可能是淤血的关键环节。

  • 标签: 静脉淤血皮瓣 微循环 大鼠模型 微血管自律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指侧方静脉在断指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断指再植修复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掷色子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修复治疗,观察组使用指侧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2%,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治疗和指侧方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但是采用指侧方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所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主治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治疗方式,进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指侧方皮瓣 静脉皮瓣 断指再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V-Y推进修复指端缺损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份一年时间内我科室采用末节掌侧V-Y推进修复指端缺损20例。结果术后全部存活,质地,色泽正常,感觉基本与健指相同。结论V-Y推进修复指端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对病人创伤小,效果显著,病人术后满意,是现实中较为理想修复指端缺损手术方式。

  • 标签: 皮瓣 指端部 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足踝损伤修复时,采取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修复的方式,预后效果能否令人满意。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3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足踝损伤修复,并采取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修复方式进行治疗的47例患者治疗资料,重点探究其预后效果。结果47例患者中仅2例未1期成活,其余预后效果良好,伤处外观与生理功能恢复良好,该2例患者经过再次手术后,预后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目标。结论在进行足踝损伤修复时,采取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修复的方式,预后效果良好,极具推广价值。

  • 标签: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皮瓣 软组织损伤 足踝部损伤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修复进行总结,介绍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具有血运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深度烧伤 皮瓣肌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型静脉与指侧方岛状在断指再植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的进行断指再植的患者资料80例。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40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指侧方岛状,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微型静脉,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记录有关数据,以便结果分析。结果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显示出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当,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95.00%、92.50%。结论对断指再植的患者无论是采取微型静脉治疗方式还是采取指侧方岛状的治疗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具体选用何种治疗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 标签: 微型静脉皮瓣 指侧方岛状皮瓣 断指再植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各成分对血运的影响。方法16只豚鼠,应用活体超大面积隐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切取后美兰灌注法,平均动脉压灌注10分钟,观测染色面积和着色度,根据正交设计原理对蒂成分进行了五因素、二水平L16^215正交实验和分析。结果隐神经伴行动脉、静脉及其交互作用对染色面积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皮肤、深筋膜、神经、神经营养血管网的2~5分对染色面积的影响无显著意义。结论隐神经伴行血管及其支是该的营养血管,皮肤、深筋膜、神经、神经营养血管内的2~5分对血运的影响无显著意义,

  • 标签: 隐神经 血管蒂 血运 岛状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 深筋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在修复鼻缺损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0例鼻缺损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44.25±16.49)岁,年龄范围为19~68岁。对所有患者采用额修复,观察术后的美学效果、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患者的满意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全部成活,转移及断蒂后血运均良好。鼻腔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额供区愈合良好,患者对于手术满意度较高。结论额法进行鼻再造术手术术后效果良好,可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鼻缺损或鼻大部缺损再造修复的理想术式。

  • 标签: 皮瓣 鼻缺损 再造修复 软组织缺损 带蒂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