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予以观察和分析。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时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单眼远视但无弱视的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黄斑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且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92.4±20.4)um,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80.3±14.2)um,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单眼远视但无弱视的患者要厚,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测量,对各类弱视的外周机制研究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远视性单眼弱视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色素密度及视网膜厚度进行量化分析。方法选取2型NDR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黄斑视网膜厚度九分对比及黄斑色素密度分析。结果1.正常人和NDR患者的黄斑厚度对比A1~A9域,NDR组厚度明显厚于正常对照组(P<0.05);2.黄斑色素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NDR患者的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色素密度明显降低。

  • 标签: 2型糖尿病 黄斑色素密度 视网膜厚度 MonPack3视觉监视系统
  • 作者: 任奇 褚哲 程璐 程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征和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2至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者资料,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确诊为早中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54只眼)为AMD组,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存在视网膜下疣样沉积物者33例(62只眼)为RMD组,同期连续纳入50~83岁的双眼眼底正常志愿者32例(64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谱域OCT检查并分析各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F)和黄斑中心凹颞侧(T)、鼻侧(N)、上方(S)和下方(I)2 mm的外层视网膜(ORL)、内层视网膜(IRL)、脉络膜的厚度特征,分析RMD黄斑ORL厚度与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χ2检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RMD组黄斑F、T、S、I位点ORL厚度相较于AMD组和HC组明显变薄,以F位点最为明显[RMD组、AMD组和HC组分别为(90.27±8.93)、(98.04±11.7)和(97.19±7.02)μm;P<0.01]。在自变量包括了黄斑F位点ORL厚度、性别、年龄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黄斑F位点ORL厚度与RMD患病之间存在关联(比值比=0.926,P<0.05)。RMD组黄斑ORL和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其中F位点ORL和脉络膜厚度RMD组分别为(90.27±8.93)和(163.21±72.43)μm;AMD组分别为(98.04±11.7)和(235.34±64.15)μm;HC组分别为(97.19±7.02)和(240.08±62.27)μm;P<0.01],但两者间没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个位点的线性关系不显著;RMD患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F、T、S位点的ORL厚度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 =0.487,0.722,0.467,P<0.05)。结论RMD患眼黄斑的ORL较健康眼及不伴RPD的早中期AMD患眼更薄。RMD患眼黄斑ORL变薄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相关。

  • 标签: 黄斑变性 视网膜小疣 中央凹 视网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网状黄斑病变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初次就诊(初诊)且未经任何相应近视矫正治疗的儿童60例1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6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4~6岁。初诊时及初诊后3、6、9、12个月受检眼均行视力、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受检儿童根据视力、等效球镜度(SE)、AL、角膜曲率(CC)情况分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60只眼。采用频域OCT的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由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对比观察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AL、CC、SE、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组受检眼SE、AL、CC以及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组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初诊及初诊后不同时间,隐匿性近视组受检眼SE (F=783.710)、AL (F= 742.192)以及黄斑中心凹(F=330.292 )、外环下方和颞侧(F=158.250、108.29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受检眼SE (F=1 793.976)、AL (F=457.362)以及黄斑中心凹(F=31.029 )、外环下方和颞侧(F=7.405、77.24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受检眼均随初诊后时间延长,SE逐渐增加,AL逐渐变长,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对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存在差异的数据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诊后3、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SE (t=-4.801、-11.532、-16.276、-17.145)、AL (t=24.203、26.353、27.057、25.552)、CC (t=-23.362、-25.382、-25.890、-24.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诊后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t=-2.596、-2.542、-2.941 )、外环颞侧(t=-2.285、-2.610、-2.506)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儿童SE、AL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前者较后者增加迅速;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均变薄,且前者较后者变薄迅速。

  • 标签: 儿童 近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OCT检测黄斑视网膜厚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间,在我院选择30例青光眼患者设为青光眼组,选取同时期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组,对青光眼组和正常组患者均给予3DOCT检测,对比两组患者黄斑各参数状况。结果青光眼组患者黄斑上方、下方、颞侧、鼻侧视网膜厚度黄斑视网膜体积,黄斑视网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小,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加大差异,使用3DOCT检测黄斑视网膜厚度在青光眼患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3DOCT 黄斑区 视网膜厚度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其中XT 25例(50眼)作为XT组、IXT 22例(44眼)作为IXT组,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3 mm×3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P=0.047;t=-2.28,P=0.032),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XT组研究眼总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XT组中研究眼旁中心凹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对侧眼(t=-2.84,P=0.009)。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内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远、近斜视度均呈负相关(r=-0.36,P=0.012;r=-0.37,P=0.010)。结论:利用OCTA发现XT患者主斜眼与对侧眼相比有更低的黄斑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更薄的旁中心凹颞侧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IXT患者较正常对照者有更低的黄斑DCP血流密度。

  • 标签: 外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眼黄斑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HM合并PICC患眼65例65只眼(HM+PICC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HM患者69例69只眼(单纯HM组)、正常健康志愿者65名6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平均、上半侧、下半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间检测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组内黄斑上半侧与下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相同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结果HM+PICC组65只眼中,PICC病灶位于视盘周围颞下、鼻下、颞上、鼻上象限者分别为57 (87.7%,57/65)、25 (38.5%,25/65)、3 (4.6%,3/65)、1 (1.5%,1/65)只眼。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各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以及SCP、D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097、51.929、16.253、6.135,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M+PICC组黄斑全层视网膜、mGCC厚度以及除中心凹区外的SCP、DCP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HM组比较,HM+PICC组患眼黄斑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各区域SCP血流密度和mGCC厚度均明显降低(P<0.05)。HM+PICC组患眼黄斑下半侧视网膜血流密度以及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上半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11.693、6.212、2.936,P<0.01)。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PICC组患眼黄斑各区域SCP血流密度与所对应的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r=0.584、0.534、0.592、0.496、0.485、0.517,P<0.001);黄斑DCP血流密度,除下半侧与全层视网膜厚度呈弱正相关外(r=0.319,P=0.014 ),其余区域均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r=0.066、0.002、0.125、0.184、0.016、0.319,P>0.05 )。结论与单纯HM患眼比较,HM合并PICC患眼黄斑各区域SCP血流密度、mGCC厚度以及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尤其以黄斑下半侧mGCC厚度和SCP血流密度变化最为显著,且两者呈强正相关关系。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评估屈光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0名学龄儿童,将其分为高度近视组(8例)、高度远视组(7例)、中度近视组(12例)、中度远视组(7例)、轻度近视组(15例)、轻度远视组(6例)、正视组(25例),均进行OCTA检查,比较各组间的黄斑血流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各组间黄斑千层血管密度(SCPVD)、黄斑深层血管密度(DCPVD)、6mm×6mm范围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ART)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儿童出现屈光不正会对其黄斑血流产生一定影响,且随着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会导致视网膜厚度降低。

  • 标签: 屈光不正 学龄儿童 OCTA 黄斑区血流 视网膜厚度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视网膜黄斑区图像
  • 简介:摘要:分析PD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作为PD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中老年人86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SD-OCT检查,PD组行UPDRS⁃Ⅲ、MoCA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PD组黄斑视网膜厚度与UPDRS⁃Ⅲ、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的黄斑中央及内环、外环的4 个象限平均厚度均显著变薄(P

  • 标签: 帕金森病,黄斑厚度,疾病严重度
  • 简介:摘要:分析PD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作为PD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中老年人86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SD-OCT检查,PD组行UPDRS⁃Ⅲ、MoCA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PD组黄斑视网膜厚度与UPDRS⁃Ⅲ、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的黄斑中央及内环、外环的4 个象限平均厚度均显著变薄(P

  • 标签: 帕金森病,黄斑厚度,疾病严重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厚度测量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应用。方法:纳入本院2022.1.1-2023.3.31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参考2003年国际DR临床分期标准,将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20例纳入N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20例纳入NPDR组)、健康体检者40例(纳入健康组),均行OCT检查,测量RNFL、黄斑厚度。结果:NDR组较健康组下象限减小(P<0.05),黄斑厚度均增加(P<0.05),其他无差异(P>0.05)。NPDR组较健康组、NDR组RNFL厚度均减小,黄斑厚度均增加(P<0.05)。结论:伴随病变,DR患者早期视盘周围RNFL厚度逐步降低,黄斑视网膜厚度逐渐增加,实施OCT可对患者病变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观察。

  • 标签: O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黄斑层厚度
  • 简介:目的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黄斑视网膜分析系统(macularedemamodule,MEM)的三个技术参数,了解其变异性及可重复性来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78只眼)正常健康志愿者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黄斑视网膜分析系统进行检查。分析扫描深度值(Z)、视网膜信号宽度值(W)、水肿指数值(E)三参数的均值及变异系数,并分析黄斑反射图、地形图、信号宽度图、水肿指数图的图像特征。结果黄斑中心0.5mm范围内视网膜扫描深度均值(Z)为1.4430848,变异系数55.6%。W值为795.27±193.53,变异系数17.6%。E值为1.13±0.35,变异系数27.8%。不同个体三参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个体变异较大。不同时间段三参数测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EM可对黄斑视网膜厚度进行量化分析,个体变异较大,但重复性好,HRT-Ⅱ检查适合黄斑疾病的个体随诊观察。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对黄斑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24例RVO黄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59例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对照组),65例行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黄斑微血管结构指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浅层血流密度(SCP)、黄斑深层血流密度(DCP)]差异,并记录两组治疗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CVA、CMT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BCVA、C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CP、DCP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SCP、DC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VO黄斑水肿效果显著,能调节黄斑微血管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激光 雷珠单抗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对黄斑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24例RVO黄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59例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对照组),65例行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黄斑微血管结构指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浅层血流密度(SCP)、黄斑深层血流密度(DCP)]差异,并记录两组治疗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CVA、CMT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BCVA、C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CP、DCP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SCP、DC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VO黄斑水肿效果显著,能调节黄斑微血管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激光 雷珠单抗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614、0.609,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7、-0.593,均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523、0.610,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37、-0.608,均P<0.05)。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 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明确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变化。方法2019年1~ 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确诊的2级或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3例(高血压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6±5.6)岁,平均BCVA 0.74±0.16。高血压病程>7年;Keith-Wagener (K-W)分级0级或1级。选取同期无高血压病史的正常人1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59.7±4.4)岁,平均BCVA 0.79±0.17. K-W分级0级。两组患者年龄(t=1.739)、性别构成比(χ2=0.036)、BCVA (t=0.5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5、1.000、0.563 )。受检者均行BCVA、彩色眼底照相、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内环(中心凹),1 ~3 mm的外环。测量黄斑3 mm范围内总体及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结果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总体血流密度以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2.472、5.105、2.734,P=0.037、0.020、0.000、0.010 );上方、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5、0.140,P=0.570、0.889)。两组受检眼FAZ面积、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7、0.753,P=0.714、0.457 )。高血压组患者黄斑拱环结构均完整。结论无明确HRP患者黄斑总体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无扩大;黄斑拱环结构正常。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损伤 微血管/损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