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36例,按照奇偶法要求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骨水泥型股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次生物型股骨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髋关节功能、出血量、并发症和疼痛。结果试验组髋关节功能、出血量、并发症和疼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实际治疗期间,合理使用骨水泥型股骨关节置换术,有助于促使髋关节功能合理改善,有着很好推广优势。

  • 标签: 骨水泥型 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系统(FNS)固定治疗股骨骨折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6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为24~69岁,平均47.5岁。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7例,Ⅳ型6例。16例患者均采用FNS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5~16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Garden指数评定:16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满意。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5~115 min,平均41.5 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4~47次,平均26次;术中出血量为35~210 mL,平均76 mL;住院时间为3~9 d,平均4.6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0例,良5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FNS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操作简单,可以通过单一微创切口置入股骨动力棒、外侧钢板、锁定螺钉及抗旋螺钉,固定可靠,对外侧肌肉软组织激惹小,近期疗效良好。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股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三防三位”护理对其脱位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间收治股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84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抽签法进行分组,本次 84例患者平均分为各有 42例参照组试验组,对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试验组实施“三防三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假肢脱位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护理前相比差异显著,且试验组参照组相比差异明显,( p<0.05);试验组患者假肢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p<0.05)。结论 对股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三防三位”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假肢脱位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三防三位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60例股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术),每组均为30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患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固定治疗股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60例股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应用内固定术),每组均为30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患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髋置换股骨股骨近端髓腔不同形态固定方式对高龄股骨骨折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分别连续收治75岁以上高龄股骨骨折患者100例,纳入标准:Garden Ⅲ、Ⅳ型、骨折前尚能独立行走;排除标准:股骨病理性骨折、同髋骨关节炎、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骨水泥组行骨水泥股骨双动置换术,生物组行生物双动置换术,对比骨水泥组生物组术中并发症,术后周围骨折情况,股骨近端髓腔Noble分型,股骨初始位置,松动情况及其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 ± 3)个月。骨水泥组术中出现明显骨水泥反应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有2例出现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VB2型和VC型)。生物组术中出现股骨距骨折6例(Vancouver分型VAL型),术后周围骨折2例(Vancouver分型均为B2型),术后3个月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2例,均为肾功能衰竭患者。股骨位置安放在内或外翻位>3°为异常时,100例中仅生物组1例烟囱型髓腔出现内翻位置达4°,异常率仅为1%。骨水泥型股骨容易出现外翻位放置,生物型股骨容易出现内翻位放置。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骨水泥组和生物组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05)。结论生物无领矩形股骨(LCU股骨)有领骨水泥股骨(Classic股骨)双动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在股骨近端不同类型髓腔中均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半髋置换 骨水泥 股骨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Vancouver B1股骨周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潍坊医学院附属诸城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10例Vancouver B1股骨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7例;年龄为65~84岁,平均73.6岁。均因股骨骨折而行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6例,全髋关节置换4例。初次行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骨折9例,翻修术后发生骨折1例。关节置换至本次骨折手术时间为1.5~4.0年,平均2.5年。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5~114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为110~320 mL,平均145 mL。10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4]评定疗效:优7例,良2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感染、松动、骨折及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Vancouver B1股骨周围骨折近期疗效满意,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假体周围骨折
  • 简介:摘要髋臼前倾(ACA)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方向参数之一,对THA手术效果存在显著影响,是THA术中控制及术后评估重要指标。ACA并非新概念,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深入更新了对ACA临床意义认识:一方面,ACA概念混淆和误用降低了众多既往文献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对于ACA理想值,长期沿用"安全区"标准逐渐受到临床证据质疑;新研究不再孤立地考虑髋臼方向,而是整体分析髋臼方向周围力学结构来探索ACA理想值。ACA影像测量有助于评估手术效果,具有重要临床和科研意义;但ACA在临床常规X线无法直接测量。针对这一难题,1970年代以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间接测算方法,然而现有方法均未能同时突破依赖主观估计和操作复杂这两种局限性,还需改进以便于临床应用。本文回顾既往文献,对ACA临床意义及其二维影像测量作一综述,以厘清ACA概念,增补其临床意义新认识,并总结在常规X线测量ACA各种方法,从而为THA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髋假体 髋臼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组件及胫骨组件冠状面位置变化对股骨及胫骨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1名汉族男性志愿者左侧膝关节CT及MRI图像,建立正常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al model,FEM)。设计股骨组件及胫骨组件内翻6°、内翻3°、0°、外翻3°、外翻6°,组合成25个膝内侧单髁置换FEM。沿股骨机械轴加载1 000 N载荷,观察von Mises云图应力分布,测量外侧间室载荷比例,测量胫骨组件下方松质骨及内侧皮质骨、聚乙烯衬垫上表面、外侧间室股骨软骨高接触应力值。将与中立位(胫骨及股骨体内外翻0°、胫骨后倾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指标通过散点图标识,找出点项目密集区和稀疏区,比较两区有统计学意义项目数量,确定股骨组件、胫骨组件优化位置。结果股骨组件0°位放置时,胫骨从内翻6°至外翻6°各组合胫骨组件下方松质骨高接触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胫骨组件0°位放置时,股骨组件内翻6°、外翻6°组件下方松质骨高接触应力值中立位比较增加(9.21±3.38)MPa和(9.08±4.13)MPa(P<0.05)。股骨、胫骨组件从内翻6°至外翻6°变化时,胫骨下方内侧皮质骨高接触应力值逐渐下降(P<0.05)。股骨组件0°位放置时,胫骨组件从内翻6°至外翻6°各组合聚乙烯衬垫上表面高接触应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胫骨组件0°位放置时,股骨组件内翻6°、外翻6°组中立位组比较分别增加(2.88±2.53)MPa和(3.47±2.86)MPa(P<0.05);股骨及胫骨组件从内翻6°至外翻6°变化时,外侧间室载荷比例及外侧间室股骨软骨高应力值逐渐下降(P<0.05)。稀疏区(股骨或胫骨从内翻3°至外翻3°所有组合集合)有统计学意义指标比例(2.8%,1/36)明显小于密集区(去除稀疏区以外所有组合集合)比例(57.8%,3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1,P<0.001)。结论在下肢力线正常、关节线不变条件下,膝关节内侧固定平台单髁放置位置为股骨组件、胫骨组件内翻、外翻角度不宜超过3°。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假体安装 有限元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短缩对股骨头颈、螺钉以及髋臼受力状况,从力学角度对股骨及髋臼进行受力分析。方法收集1名健康成年女性髋部CT扫描数据。运用三维重建Mimics软件及相关功能模拟建立Pauwells角>50°股骨骨折空心钉术后短缩模型,分为正常无短缩组、短缩2.5 mm组、短缩7.5 mm组、短缩12.5 mm组,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 2012进行力学分析,得到不同股骨短缩模型髋臼表面、股骨头表面、股骨近端最大应力、应力云图等相关数据。结果股骨无短缩、短缩2.5 mm、短缩7.5 mm和短缩12.5 mm情况下,股骨上方空心钉最大拉伸应力以及股骨骨折端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股骨下方以及内侧皮质区受到最大压缩应力值逐渐减小;股骨头表面最大应力分别为14.9、15.0、16.3、16.3 MPa,髋臼表面最大应力则分别为10.1、10.1、10.5、11.7 MPa。结论股骨短缩后髋关节力学环境发生变化,随着短缩程度加剧髋臼应力峰值不断增高,当股骨重度短缩时,导致负荷分布不均,髋关节复杂活动能力下降,并且股骨骨折术后短缩改变可能在术后股骨头坏死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质疏松 股骨颈短缩 有限元分析 髋关节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收治 10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0例,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研究组实行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两组患者术后优良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 优良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 2017年 5月~ 2018年 5月我院收治 80例中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和骨折内固定组各 40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随访 1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评价两组术后稳定性。 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骨折内固定组(P均 <0.05);两组术后随访 1 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 <0.05),但术后随访 1年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中老年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骨折内固定术 治疗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松动伴股骨骨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沙雅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患者,选取股骨松动并伴有股骨缺损且仅翻修股骨者,排除感染、髋臼问题、严重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者,最终纳入病例104例,其中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者归入观察组(n=52),采用水泥型翻修者归入对照组(n=52)。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功能评分。两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结果两组随访时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对照组:t=10.045、18.185、15.162,均为P<0.05;观察组:t=13.445、23.741、17.324,均为P<0.05)。两组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48.714,P<0.05;观察组:t=78.556,P<0.05)。观察组随访时Harris评分、ADL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t=5.267、5.205、3.976,均为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8.561,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t=4.917、4.398,均为P<0.05)。观察组优良率(98.1%)高于对照组(44.2%),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13.5%)(χ2=36.728、4.875,均为P<0.05)。结论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松动伴骨缺损中期随访效果肯定,是一种可行选择方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髋假体 股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able-Ready索绑系统应用于不同类型股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股骨周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行手术治疗THA术后股骨周围骨折79例患者,根据初次THA所使用股骨类型,分为生物型组(47例)、骨水泥组(32例)。t检验或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χ2=0.855)、年龄(t=-1.132)、股骨周围骨折温哥华分型(χ2=0.349)、住院时间(t=-0.872)、骨折愈合时间(t=-1.336)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生物型手术时间(t=-5.860)、术中出血量(t=-50.128)比骨水泥组少(P<0.05)。两组患者发生股骨周围骨折前关节Harris疼痛评分(t=-1.897)、功能评分(t=1.7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评估Harris评分,疼痛情况(Z=-1.157)、功能情况(Z=-0.540)受伤前比较,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Harris畸形评分(t=-0.858)、关节活动评分(t=-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生物型组出现共计7例并发症;骨水泥型组出现共计6例并发症,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6,P>0.05)。结论Cable-Ready索绑系统应用于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周围骨折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基本一致,但应用生物型患者可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 标签: 髋假体 骨折固定术,内 再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在股骨骨折护理中应用及患者满意。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7年 4月 -2018年 4月间收治 72例股骨骨折患者,并根据护理干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参照组,一组为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实验组,每组各 36例,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结果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8.33%)显著低于参照组( 27.78%),差异性显著;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 97.22%)高于参照组( 80.56%),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在股骨骨折护理中实施舒适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舒适护理 股骨颈骨折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