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亚急性砷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2020年1月,回顾性分析一起砷矿渣污染饮用水致亚急性砷事件中毒事件,总结亚急性砷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11例饮水型亚急性砷中毒患者早期表现为急性胃肠炎,部分有皮肤、血液、肝脏、肾脏、心血管等多器官损害,后期以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治疗以驱砷、保护靶器官和治疗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为主,疗效较好,但重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恢复较慢。结论经消化道吸收所致亚急性砷中毒早期以急性胃肠炎表现为主,早诊早治,疗效较好,但重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恢复较慢。

  • 标签: 砷中毒 砷皮炎 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Ding Wen-Ping Li Nan Chen Min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母胎医学杂志(英文)》 2020年第03期
  • 机构: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Ultrasound, Wuhan Women and Children Medical Care Center, Wuhan 430030, China,Department of Fetal Medicine and Prenatal Diagnosi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50, China; Department of Fetal Medicine and Prenatal Diagnosis, Obstetrics & Gynecology Institute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150, China; Department of Fetal Medicine and Prenatal Diagnosis, The Medical Centre for Critical Pregnant Women in Guangzhou, Guangzhou 510150, China
  • 简介:AbstractDuring the past decades, early fetal ultrasound and diagnosis have increasingly gained attention in pregnancy ca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frequency transducers, which make it possible to obtain detailed images of the early fetus and its organs, and thus move part of the anatomy and anomaly scan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irst-trimester. By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 or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approaches, it is now able to diagnose a wide variety of fetal abnormalities at 11-13+6 weeks.

  • 标签: Ultrasonography 11-13+6 weeks Detection Fetal abnormalities Fetal structural anomalies First-trimester Screening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4日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11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首发症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普通型,平均发病时间为(3.8±2.4) d,其中8例发病前14 d内有湖北旅居史或接触史;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1例为咽痛,1例无任何临床表现。11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淋巴细胞计数3例减少;11例患者中9例SAA升高,6例CRP轻度升高,PCT均表现为正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间质性改变。所有患者均以干扰素α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口服为基础治疗方案,3例患者予抗菌药物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控制良好。2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本研究中COVID-19患者均为输入性病例,均为普通型,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治疗后均病情稳定。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黑龙江婴幼儿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现状,为婴幼儿的合理喂养提供依据。 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资料,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50% 的婴儿都在 4-6个月添加辅食,但只有 2.07%的婴儿符合在 6个月后添加辅食的添加原则,辅食添加过早的现象很明显。 最初添加的辅食种类以配方奶添加比重最大,其次是蛋类、谷类、肉类和饮料。结论 大部分婴幼儿都能够及时的添加辅食,但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 , 以及品种单一的情况依然存在,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强。

  • 标签: 婴幼儿 纯母乳喂养 辅食添加
  • 简介:摘要:为了高效合理的开采大屯锡矿 1630中段 41-10、 41-11矿体 70~ 74剖面,针对采场的具体结构参数,提出合理的方案,解决采场相互制约的情况,为了安全、经济、高效的回采矿石资源,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实现工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协同开采 缓倾斜矿体 采场制约 独立性
  • 简介:摘要:本文论述了对东风11G机车构架损坏的电机吊座(二)进行机加工、划线、定位、焊接和消除应力,延长结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修理成本。

  • 标签: 电机吊座(二) 使用寿命 修理成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食藜导致的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2013—2017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11例进食藜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为女性,年龄45 ~ 62岁,起病前1 ~ 2 d内均有进食藜史和日光暴露史。临床均表现为颜面部、双手背、前臂暴露处对称分布的非凹陷性肿胀性红斑,表面紧张光亮,伴痛痒。6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均系统给予甲泼尼龙、氯雷他定等治疗,2例同时应用人免疫球蛋白,3例口服洛芬待因,并均予外用药物对症治疗。10例治疗7 ~ 10 d后好转出院,1年后随访均无色素沉着及瘢痕;1例出现双手背皮肤坏死,遗留皮肤瘢痕。结论进食藜导致的植物日光性皮炎常表现为暴露部位肿胀性红斑,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 标签: 皮炎,光毒性 藜草 植物日光性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NK/T细胞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例患儿以发热、鼻塞、淋巴结肿大等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见EB病毒DNA载量升高(10例)、肝功能异常(7例)及乳酸脱氢酶升高(9例),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活组织检查。2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理检查11例患儿CD3、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均阳性,9例CD56阳性。治疗以化疗为主,截至随访结束,7例死亡,3例生存并定期门诊随访,1例仍规律治疗中。11例患儿1年生存率为45.5%,3年生存率为18.2%。结论儿童NK/T细胞淋巴瘤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该病侵袭性高,预后差,确诊后需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 标签: 儿童 NK/T细胞淋巴瘤 EB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阶段糖尿病(DM)患者采用核素肾动态显像技术对其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的评价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 90 例DM 患者予以选取,就诊区间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0 月。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分组,将 正常白蛋白尿患者且 UAER200 min 分别纳入 DM1 组、DM2 组、DM3 组,各有 30 例。并与正常对照组 30 例患者均予以 99Tcm-DTPA 肾动态显像检测,分析对 比各组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结果:DM1 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126.2±17.3) ml/min、(512?9)ml/min 较 NC 组(83.9?0.8)ml/min、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肾脏血流动力学 肾功能受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泡型包虫病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例肝泡型包虫病脑转移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9~49岁,平均34岁。11例患者中7例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4例仅为药物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疗效。结果2例仅行肝部手术患者,术后规律口服抗包虫药物,随访期间病情稳定。3例仅行脑部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3年,随访期间1例出现肺炎并肺不张,1例出现腹水、黄疸、体力下降,另1例病情稳定,生活能自理。2例联合行肝部分切除术和脑包虫切除术患者,其中1例多次行脑包虫切除术,至今随访5年,生活不能自理,在家休养。另1例,随访3年病情稳定,健在并能自理。4例单纯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其中1例随访3年病情平稳,1例出现腹水,1例出现体重减轻、体力下降、肢体水肿,另1例出现胸腔积液、盆腔积液、肺炎等,均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健在。结论肝泡型包虫病脑转移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术后予以抗包虫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原则上先行神经外科手术,再行肝、肺、脾等器官包虫手术。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脑泡型包虫病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 单纯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