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5-氨基戊酸动力与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皮肤病中心就诊治疗的120例尖锐湿疣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尖锐湿疣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34.18岁,病程为3周~6个月,平均病程65.34 d。将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液氮治疗,n=60)和联合治疗组(液氮治疗联合局部5-氨基戊酸动力疗法,n=60)。跟踪随访中统计患者术后的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效果;通过RT-PCR实时分析检测Bcl-2、Survivin的mRNA表达。结果术后第5周对照组(8.33%)与联合治疗组(3.33%)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联合治疗组(5.00%)较对照组(16.67%)复发率降低(P<0.05),第15周联合治疗组(6.67%)较对照组(21.67%)复发率降低(P<0.05)。对照组(6.67%)较联合治疗组(5.00%)发生刺痛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3.33%)较对照组红肿发生率(35.00%)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3.33%)较对照组(16.67%)糜烂发生率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1.67%)较对照组(11.67%)轻微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85.00%)较对照组(60.00%)痊愈率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1.67%)较对照组(10.00%)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Bcl-2 mRNA表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Survivin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5-氨基戊酸动力联合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比单一使用液氮冷冻治疗具有较好的优势效果。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 液氮治疗 尖锐湿疣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氨基戊酸(ALA)动力疗法对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的疗效及组织病理改变。方法40只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注射ALA组、外敷ALA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不处理外,其余3组大鼠右耳廓内侧接种痤疮丙酸杆菌,建立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不处理,注射ALA组将5%ALA注射入结节内再予红光照射,外敷ALA组直接外敷5%ALA于鼠耳痤疮样结节处再予红光照射,均为每周1次,共2次。末次治疗24 h后观察各组大鼠耳部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测量耳廓厚度,并检测肝肾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外敷ALA组、注射ALA组大鼠耳廓厚度分别为(0.435 ± 0.006)、(1.269 ± 0.071)、(1.088 ± 0.098)、(0.699 ± 0.0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35.60,P < 0.001),模型对照组耳廓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外敷ALA组和注射ALA组(t值分别为24.18、5.24、16.48,均P < 0.01);注射ALA组低于外敷ALA组(t = 11.24,P < 0.01)。外敷ALA组和注射ALA组大鼠耳廓局部红肿程度、结节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真皮及皮下组织浸润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注射ALA组结节消退更明显,亦未见团块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或微脓肿形成。各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注射ALA动力疗法治疗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较外敷ALA动力疗法治疗更有效。

  • 标签: 痤疮样疹 氨基酮戊酸 注射,病灶内 光化学疗法 大鼠 痤疮丙酸杆菌 炎性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步照射法对氨基戊酸动力疗法(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疼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皮肤科行ALA-PDT治疗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照射,光输出强度65 mW/cm2、20 min;观察组给予起始光输出强度40 mW/cm2、8 min,照射至20 J/cm2,继以光输出强度65 mW/cm2、15 min,使光照总能量达78 J/cm2,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整光照强度,每2周照射1次,连续3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开始出现疼痛时间和照开始后5、10、15、20、25、30、50 min时的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评估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疼痛开始时间为(10.40 ± 1.13)min,对照组为(3.95 ± 0.7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919,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均随着照时间点的变化出现显著波动(F = 323.631,P < 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的波动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9.338,P < 0.01),时间点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 24.059,P < 0.01)。在照开始后第5、10、15分钟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14、28.407、28.286,均P < 0.05);在照开始后第20分钟时,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05,P > 0.05);在照开始后第25分钟(观察组照结束2 min、对照组照结束5 min)、30 min、50 min(冷敷结束时)时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06、1.038、0.344,均P > 0.05)。两组光照结束时(观察组照开始后第23分钟,对照组光照开始后第20分钟)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68,P = 0.149)。3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25/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77,P = 0.706)。两组患者水疱、红斑水肿、干燥脱屑、瘙痒、反应性痤疮及色素沉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步照射法能有效控制ALA-PDT治疗中重度痤疮过程中的相关疼痛,特别在治疗初始阶段,使患者可以顺利完成3次ALA-PDT治疗,并保证临床疗效。

  • 标签: 寻常痤疮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疼痛管理 二步照射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戊酸-动力疗法(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56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1周皮损各1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及PCNA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前后VEGF与PCNA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检验VEGF及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LA-PDT治疗前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和PCNA表达率分别为71.43%(40/56)、73.21%(41/56),治疗后分别为44.64%(25/56)、41.07%(23/46)。治疗前后VEGF和PCNA的表达率(χ2值分别为8.25、11.81,均P < 0.05)及表达强度(H值分别为11.29、12.22,均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组织VEGF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202、0.273,均P < 0.05)。结论ALA-PDT治疗后尖锐湿疣组织中VEGF和PCNA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氨基酮戊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方联合5-氨基戊酸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宁波市中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中重度痤疮患者10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与对照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5-氨基戊酸动力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热利湿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皮肤损害情况、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MMP-1、MMP-9、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73.58%)(χ2=8.477,P<0.05);观察组治疗后粉刺[(19.32±2.37)分]、炎性丘疹[(25.42±4.17)分]和脓疱[(14.32±3.29)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8.74±3.46)分、(32.87±3.78)分和(23.78±4.76)分](t=16.352、9.637、11.90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DLQI量表评分(0.65±0.13)分、(0.63±0.15)分、(1.23±0.16)分、(1.18±0.19)分、(1.39±0.23)分和(1.45±0.2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0±0.17)分、(1.14±0.18)分、(1.92±0.23)分、(1.79±0.13)分、(1.81±0.27)分和(1.87±0.21)分(t=18.710、15.846、17.929、19.290、8.621、8.736,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MP-1(34.25±7.48)μg/L、MMP-9(108.98±14.25)μg/L、IL-1β(137.98±10.23)μg/L和TNF-α(103.24±10.18)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59.37±4.56)μg/L、(164.32±18.48)μg/L、(156.37±13.10)μg/L和(137.91±8.29)μg/L(t=20.875、17.264、8.055、19.226,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清热利湿方联合5-氨基戊酸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疗效明显,可降低患者血清MMP-1、MMP-9、IL-1β和TNF-α水平。

  • 标签: 寻常痤疮 清热利湿法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皮肤损害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在设计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建筑物基础不在同一标高,存在高差,且工程要求先施工较浅基础,经过计算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提出最小要求成为方案设计时结构工程师的必要工作,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最小距离的确定过程。

  • 标签: 基础,高差,土坡稳定,土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ALA)诱导卟啉代谢物[尿卟啉原(UP)Ⅰ和粪卟啉原(CP)Ⅲ]在大肠癌大鼠尿液中的积聚。方法采用二甲基肼建立大鼠大肠癌模型。收集30只大肠癌大鼠(大肠癌组)和30只正常大鼠(正常组)的尿液。每只灌胃给药5-ALA(50 mg/kg),2、4、6、8 h后留取尿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卟啉代谢产物UP Ⅰ和CP Ⅲ的含量,比较其含量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结果在口服5-ALA前,大肠癌组和正常组尿液中UP Ⅰ和CP Ⅲ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5-ALA后大肠癌组尿液中UP Ⅰ和CP Ⅲ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4 h测得大肠癌组尿液中UP Ⅰ和CP Ⅲ含量达最高值。根据4 h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UP Ⅰ诊断大肠癌的阈值为50.43 μmol/g,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63.3%;CP Ⅲ诊断大肠癌的阈值为108.85 μmol/g,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6.7%。结论5-ALA诱导卟啉代谢物在大肠癌大鼠尿液中的积聚显著,尿液中卟啉代谢物可能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可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5-氨基乙酰丙酸 卟啉类 尿分析 大鼠
  • 简介:摘要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PDT治疗可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凋亡,并损伤肿瘤相关血管。近年来,PDT的免疫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PDT治疗肿瘤时,可通过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诱导肿瘤细胞表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从而活化树突状细胞,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同时,PDT还可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相关免疫细胞和因子,进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反应。动力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联合应用亦能增强疗效。故动力治疗的免疫机制研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动力疗法是消化系统癌症的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治疗方法和诊断方式,但是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一技术。本文对光动力疗法在消化系统癌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一诊疗方法的认识。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诊断 治疗 光动力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2 月 -2019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根管侧支内粪肠球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取64颗人单根管离体前磨牙制备人工根管侧支,建立粪肠球菌根管侧支感染模型。将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T组、PDT联合EDTA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6个。PDT组于根管中注入40 μg/ml血卟啉单甲醚,避光孵育5 min后将激光器的光纤插入根管内上下提拉照射90 s(激光功率为45 mW);PDT联合EDTA组根管给予5 ml质量分数为17%的EDTA溶液冲洗1 min,无菌纸尖吸出EDTA后进行PDT处理,操作同PDT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根管分别给予5 ml质量分数为5.25%的NaClO溶液和质量浓度为9 g/L的NaCl溶液冲洗1 min。各组处理前、后分别用K锉于根管侧支内取样,进行平板菌落计数。处理后将各组牙根置于无菌脑心浸液肉汤(BHI)培养基中厌氧培养24 h,再用K锉取样,统计检出细菌的根管侧支个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处理后各组根管侧支内壁的形貌。结果PDT联合EDTA组的杀菌率达99.5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98%)、阳性对照组(85.87%)和PDT组(87.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复实验结果显示,PDT联合EDTA组检出细菌的根管侧支数为5个,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15个)、阳性对照组(12个)和PDT组(1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PDT联合EDTA组未见明显粪肠球菌在根管侧支内壁附着。结论PDT联合EDTA对根管侧支内感染的粪肠球菌杀灭效果良好,有望为临床根管治疗中有效杀灭根管侧支内的粪肠球菌提供一种新方法。

  • 标签: 光化学疗法 肠球菌,粪 根管侧支 血卟啉单甲醚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 简介:摘要叶酸是一种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靠外源补充获取的水溶性维生素。大量证据表明叶酸的缺乏将导致神经管缺陷、部分先天性畸形、痴呆症和某些类型的癌症。目前叶酸的主要补充形式为合成叶酸(folic acid,FA),但其过量补充将会增加自身和后代患某些疾病的潜在风险。因此,探讨新型补充方式对于人群叶酸补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从毒理学、生物利用度、维生素B12掩盖、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强化效果等方面讨论叶酸新型补充形式——5-甲基四氢叶酸的研究进展和其替代化学合成叶酸的可行性。

  • 标签: 化学合成叶酸 5-甲基四氢叶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瓣修复结合动力疗法在面部皮肤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面部皮肤癌患者86例,其中采用皮瓣修复联合动力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皮瓣修复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12个月后的外观满意度,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生存质量[即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及治疗12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6.77%(33/43),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外观满意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2/43)低于对照组(18.60%,8/43),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面部皮肤癌患者,皮瓣修复结合动力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外观满意度,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面部皮肤癌 皮瓣修复 光动力 疗效
  • 简介:摘要声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治疗方法。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声动力疗法在治疗实体肿瘤、动脉硬化以及灭菌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笔者结合声动力疗法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从机制、应用和现状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声动力疗法 活性氧物质 纳米颗粒
  • 简介: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引起视力减退的常见视网膜血管病,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VO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病情易反复,治疗手段有限。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RVO模型的诱导方法有许多。激光光凝法和动力疗法(PDT)已成为制备RVO模型的主要方法。迄今,激光光凝法或PDT已成功在鼠、兔、猪和猴等多种动物中诱导出RVO模型,且不同动物模型的眼底可近似表现人类RVO的典型临床表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此外,激光光凝法或PDT诱导的RVO模型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尚缺乏标准的实验参数。就建立理想的RVO模型的方法以及该模型对人类RVO的病因学、病理学及药物干预研究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动物模型 激光光凝法 光动力疗法
  • 简介:摘 要:以苯肼作为起始原料,与乙酰乙酸乙酯环合反应得到吡唑醇,再以DMF为溶剂与三氯氧磷反应得到吡唑醛,然后吡唑醛经高锰酸钾氧化得到吡唑酸,吡唑酸经酰氯化反应得到吡唑酰氯,最后与5-苯基-2-氨基-1,3,4-噻二唑反应得到新化合物N-(5-苯基-1,3,4-噻二唑-2-基)-3-甲基-1-苯基-5-氯-4-吡唑甲酰胺,其结构均经IR、1H NMR、MS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抑菌活性。

  • 标签: 吡唑 酰胺 噻二唑
  • 作者: 姜海涛 范晓翔 高咪咪 陈云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外二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 浙江省消化系统肿瘤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 315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介入治疗科 315010,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消化内科 31501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和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NS-398联合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株,分别设立PDT处理组、NS-398浓度组、二者联合组和空白对照组,将血卟啉衍生物(HPD)浓度(0、2、4、6、8、10 μg/ml),光照强度(0、5、10、15 J/cm2)和NS-398浓度(0、25、50、100、200 μmol/L)分别联合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处理对QBC939细胞生长的相对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QBC939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Transwell法检测QBC939细胞的体外侵袭情况。结果PDT和NS-398在体外均能单独抑制QBC939细胞生长,HPD浓度8 μg/ml,光照强度5 J/cm2联合50 μmol/L的NS-398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达95%,二者联合组与PDT处理组、NS-398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增加二者的强度,细胞生长抑制率变化不明显;流式细胞实验表明PDT和NS-398联合作用能够明显促进QBC939细胞的早期凋亡,二者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为(66.18±1.22)%,空白对照组、PDT处理组和NS-398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6±1.25)%、(22.19±1.17)%、(23.21±1.65)%,二者联合组与其它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D浓度4 μg/ml,光照强度5 J/cm2联合25 μmol/L的NS-398作用后,QBC93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但其体外侵袭能力降低,二者联合组的侵袭细胞数(8.16±1.65)少于空白对照组(31.22±1.25)、PDT处理组(18.09±1.17)和NS-398浓度组(19.21±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T和NS-398联合作用可以促进QBC939细胞早期凋亡,抑制其侵袭能力,进而起到对QBC93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胆管肿瘤 光动力疗法 环氧合酶2 抑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DI-OCT)观察半剂量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杭州院区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急性CSC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3±7.97)岁;平均病程(2.19±0.71 )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EDI-OCT、FFA、ICGA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29±0.19,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70.59±134.98)μm,平均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66.93±86.95)μm。所有患者均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的BCVA、CMT、SFCT、视网膜下积液(SRF)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6个月后BCVA与基线BCVA、CMT、SF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98只眼SRF完全吸收,有效率98.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66.493 ,P<0.001),CMT和SFCT明显降低(F=134.625、30.394,P<0.001、<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BCVA呈正相关(r=0.529,P<0.001 ),与CMT、SFCT无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EDI-OCT可观察到患眼治疗后CMT、SFCT明显降低,SRF吸收。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3日(D3)4~5-细胞I、II及III级胚胎(4/I~5/III)囊胚的形成及移植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采用IVF-ET助孕患者共88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4/I~5/III组间囊胚形成差异;根据囊胚移植周期中D3卵裂胚的情况,将4/I~5/III胚胎来源的164个囊胚移植周期设为A组,247个优质胚胎来源的囊胚移植周期设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结局并分析4/I~5/III组间不同细胞数和评级对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4/I组的优质囊胚率(5.6%)高于4/II组(1.8%)(P=0.003)及4/III组(0.6%)(P<0.001);5/I组优质囊胚率(8.3%)分别高于4/II组、4/III组及5/III组(1.6%)(P均<0.001);5/II组优质囊胚率(8.4%)高于4/III组(P<0.001)。A组与B组在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移植优质囊胚比、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及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3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B组(P<0.001);A组平均移植周期次数高于B组(P=0.034);4-细胞和5-细胞来源的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6%和50.0%,流产率分别为15.2%和26.8%;I+II级与III级胚胎来源的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6%和41.2%,流产率分别为22.4%和21.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I~5/III来源的囊胚能够获得与优质卵裂胚来源囊胚相近的临床结局;在4/I~5/III组间,细胞数和评级不会影响其囊胚的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但5-细胞胚胎的囊胚形成率高于4-细胞胚胎。

  • 标签: 囊胚形成 卵裂胚 低质量胚胎 临床结局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