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德国学者学术层面的中国研究始于17世纪,除了入华传教士欧洲语言撰写的著作,该地区中国研究的开展还得益于中文图书的西传。作为早期中国研究的先驱人物,克里斯蒂安·门采尔一册名为《小儿论》的中文图书为蓝本,编撰完成《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面向德语区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历史知识。

  • 标签: 门采尔 中国研究 《小儿论》 中文图书 《中国古今帝王世系年表》
  • 简介:自2015年难民潮爆发以来,庞大的难民数量给德国社会多方面的挑战。本文德国《南德意志报》和《法兰克福汇报》中的30篇相关难民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难民”的形象构建。研究结果发现,新闻报道中尽管存在着“我们/他们”或是“德国人/难民”这样的二元对立组,但是有话语权的始终是德国政要,作为他者的“难民”始终处于沉默状态。原本安全、文明的欧洲和难民所代表的危险的野蛮的东方也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

  • 标签: 德国报纸 难民形象 他者 南德意志报 法兰克福汇报
  • 简介:德意志耶稣会士魏继晋(FlorianJosephBahr,1706-1771)于1738年抵达中国。当时,天主教内部已经禁止就中国礼仪问题再行讨论,中国境内亦已禁止天主教公开传播。与其他在京欧洲传教士一样,魏继晋通过提供宫廷服务,获得在华居留权,但他视在华传教为第一要务,为此积极争取来自欧洲的经济支持,重视与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的信息交流。1755年魏继晋获得新教学者完成的《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不满其中有关在华耶稣会士的部分记述,撰《驳谬说书》加以辩驳,以期向德语区读者证明,耶稣会士才是中国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希望德语区读者继续相信并支持天主教在华传教工作。

  • 标签: 魏继晋 耶稣会士 《中华帝国全志》德文本 《驳谬说书》
  • 简介:从文化和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断言的是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本文从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借鉴关世杰对两种语言中词汇关系的区分模式,结合维尔纳·科勒的篇章翻译等值要求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五种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以原文、也译文读者为导向的一个再生产过程,其要旨在于使读者能在出发语文化本身的关联中解读篇章。

  • 标签: 词汇翻译 等值要求 翻译策略 德汉翻译
  • 简介: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标签: 城市化 社会变迁 整合功能
  • 简介:2007年3月德国《加强法定医保竞争法》(GKV-WSG)出台。本文分析了该法出台前后德国医疗卫生改革所带来的新的行为体格局以及2009年1月1日起生效的改革内容。笔者认为,《加强法定医保竞争法》在多个方面承袭了“渐变”的发展模式,但同时该法也带来了德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刻变革,尤其在行为体格局方面。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实验治理的新形式、对立的利益格局、艰难的谈判进程以及倾向于否决的行为体结构。

  • 标签: 德国 卫生改革 卫生政策 医疗保险 健康基金
  • 简介:文化因素的翻译一直是学者热议的焦点。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本文《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一书为语料,对760个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词和词组及其德译进行分析,归纳译者倾向于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从功能翻译角度探究五种翻译模型及一些主要翻译方法的优劣,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德译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中国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 功能翻译 翻译模型
  • 简介:本文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共产党宣言》的德语版进行了篇章文体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马恩通过表述人称的巧妙转换实现了篇章人际互动、政治立场展现、拉近读者距离和分立敌对阵营等多种政治和语用目的。同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如隐喻、拟人、平行结构、重复等。这既是《宣言》简化和形象化叙事风格的体现,也使全文风格统一,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以上两种篇章特点皆使语篇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也是《宣言》的语言魅力所在。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德语版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人称代词 修辞手法 篇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