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18世纪欧洲人中国知识重要来源的《中华帝国》一书,在介绍中国西南几个少数民族之际,事实上是将其所在地区定位为清朝的殖民地,并突出其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强调汉人的轻蔑之心.耶稣会士的这种认识更通过地图的绘制而直接影响了18世纪一些欧洲制图家,甚至可能影响到当代西方学者对清朝国家性质的定位.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与中国人对西南地区政治属性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西方学者的殖民地研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西南少数民族 清朝殖民地 耶稣会士
  • 简介:谢阁兰“多异之美”为基调的“异域情调”脱离了传统的异域印象,以文化平等的眼观看待他者与自我的差异。他的异域探索是多异他者的体验回归自身。实现自我多异的过程。中国是谢阁兰异域情调理论的形成与实践之地,他的旅行深刻体验着从地理空间到文化历史的丰富多样,从中国动荡现实中提取出一个文化思想层面的“真实的中国”。并借用其艺术形式和文化主题。创造出一个与之相对立的文学上的“想象的中国”,完成从他者到自我的转换。

  • 标签: 异域情调 多异 中国 他者 想象
  • 简介: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帝国的衰落在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之时,就已经注定了衰败的结局。至于什么时候衰落以及什么历史机遇促使其衰落,这仅仅是一个历史际遇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许能够找到更加深刻的答案。

  • 标签: 中华帝国衰落 文化根源 等级文化 平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材料一:向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学习2015年10月13日下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圆梦中国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表彰汇演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

  • 标签: 道德文化 中华 能量 诚信 学习活动 社会形成
  • 简介:在中国,泰山大约是最为显赫的圣山了,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它长期以来一直为史学家忽略。自沙畹(EdouardChavannes)在1910年发表过一部关于泰山的重要著述以来^1,虽则关于各种朝圣行为、诗文或其它与泰山相关活动的研究层出不穷,

  • 标签: 泰山 中华帝国 朝圣 晚期 反观 史学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0
  • 简介:春季妙峰山庙会存在大量的巴赫金称之为狂欢活动的表现,妙峰山春季庙会与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狂欢节一样是作为社会结构的,对于狂欢节在中世纪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 标签: 中华封建 妙峰山庙会 封建帝国
  • 简介: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发表于1767年法国重农学派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学家们"的政治理论。一部百余页的论著,全部事关中国且多溢美之词,这在法国的"中国热"渐趋降温的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末是较为罕见的。因而,魁奈的写作动机值得探究。本文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比1767年该论著的印刷版,魁奈的手稿以及作者所取用的素材,试分析魁奈创作此文的直接目的和深层意图,并举例说明作者为达成此目的而对素材及自己的手稿所作的修改。

  • 标签: 魁奈 中国 专制制度 重农思想
  • 简介:在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学者们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的理解是复杂的。阿明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建立在“纳贡模式”基础上的自主发展道路;阿瑞吉提出,它是一条建立在“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的自主发展道路;沃勒斯坦则认为,它是一条建立在马克思·韦伯所说的“俸禄制”社会模式基础上的自主发展道路。有别于这三位学者的判断,弗兰克则提出,中华帝国走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建立在“同心圆”贸易模式基础上的自主平等发展道路,强调了体系性因素在中华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弗兰克的判断具有某些原创性价值和启示意义。

  • 标签: 冈德·弗兰克 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同心圆”模式 中国道路 中华帝国
  • 简介:摘要:传统师德文化与当代师德是继承性的关系。现今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弘扬优秀师德文化是强化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传统师德文化的精髓在于尊师重教、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一个教师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同样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为了正确看待和分析传统师德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本人对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了解读。

  • 标签: 中华优秀 传统师德文化 师德 启发
  • 简介:福柯从权力的散乱的整体性出发,将当代世界中的斗争理解为不连贯的斗争,认为每一场斗争都围绕权力的一个特殊策源地展开。斯皮瓦克则基于当代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批评了福柯这种断续性的理解,而提出要重回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判断,展开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但斯皮瓦克所理解的"帝国主义"却首先不过是一种结构性的位置,一种催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意志性的力量,而没有回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最基本的预设——生产方式。在这方面,杰姆逊正好可以看作是对斯皮瓦克的颠倒,即从资本的运动中审视帝国主义的含义及当代世界断续性的构成。

  • 标签: 权力 地理断续性 帝国主义地形志 帝国主义 资本
  • 简介:近期由军事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联斌教授倾二十余年心血之作。这部专著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依据历史逻辑全面系统地整理、开掘了从黄帝至孙中山这一宏大历史跨度间的中华德文化资源,展现了异彩绚烂的武德思想瑰宝。细读该书可以发现,它揭示了武德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

  • 标签: 传统武德 中华武德 《史略》 文化价值 系统 力作
  • 简介:摘要: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的思政教育途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加大,且新媒体可以快速传播各类信息,不良社会风气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功利化、庸俗化的校园文化,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全面培养学生,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应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力度,以全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思政教育助力。

  • 标签: 传统道德文化 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
  • 简介:摘要: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的思政教育途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加大,且新媒体可以快速传播各类信息,不良社会风气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功利化、庸俗化的校园文化,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全面培养学生,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应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力度,以全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思政教育助力。

  • 标签: 传统道德文化 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周绍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美国学者周绍明(JosephP.McDermott)的著作《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ASocialHistoryoftheChineseBook:BooksandLiterati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版史的一部力作。该书视野宏阔、论述精辟、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借鉴西方书籍史的研究成果,运用多种资料,描绘出1000-1800年间中国书籍与士人文化的复杂图景,推动了中国出版史研究的进行,为研究者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 标签: 中华帝国 中国出版史 西方学者研究 story 周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中华帝国晚期,科举考试是帝国政权对文人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首要方法。在17世纪的一些艳情小说中,好色的才子型文人的经验可以被解读为对于科举考试的戏仿和嘲弄,特别是其中把考试作为性行为的熟练比喻的艳情叙述,剥去了曾经被政治权力评价并将其永久化的科举制度的神圣外衣。

  • 标签: 艳情小说 考试隐喻 权力选择游戏
  • 简介:李铁映同志指出:“修的目的在于用,不仅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铁映同志的这一论断,精辟地阐明了修主旨,也为方志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大量问世,各地已从单纯的编写志书,逐步形成编、发、评、藏、用一体化和、鉴与各种地情书相结合的格局,这是方地事业的重大发展和对方志理论的重要贡献。就方志应用方面而言,已积累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界同仁。应用是方志产生和发展的本源我国方志源远流长,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适应统治者维护和加强统治的需要而出现的产物。《周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观诏事。”“职方氏掌天下之图,

  • 标签: 方志应用 方志馆 读志用志 新方志 推广应用 修志
  • 简介:《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值得引起注意,该故事是小说作者对史实和传说的再创作,体现出文人叙事的特征。故事文本在小说早期刻本的诸明刊本中已经产生了不小的文本差异。本文细致分析“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作为探讨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传播的研究个案。

  • 标签: 《三国志演义》 “七擒孟获” 文本演变
  • 简介:以田野调查经历作为叙述对象,从方法论的视角,分析和反思人类学海外民族的实践过程。认为后殖民时代的民族方法遭遇"角色困境"和表述危机,主要体现在对自我角色的反思和民族文本的书写体例上,主张采取"个人为中心的民族"方法,把田野和民族文本中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并置",以打破传统民族的刻板印象。

  • 标签: 海外民族志 方法论 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