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科幻文学虽然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对其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直到21世纪才真正展开。近五年来,作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频繁开展,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节节攀升,高级别的项目陆续获批,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甚至在对外交流方面走在了主流文学的前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锐学者参与其中。

  • 标签: 比较文学 跨学科 科幻文学研究
  • 简介:克里斯托弗·科契是一名享有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当代作家,他强调把笔触伸到人的内心,探索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刻画现代人的内心生活来反映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他的创作内容和方法倾向于“国际化”,多反映西方世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心理上的孤独和压抑感,难以摆脱的危机意识,迷惘中寻找自我的失败尝试等等。

  • 标签: 中国情结 公路 战争 异乡 当代作家 澳大利亚
  • 简介:在《名作欣赏》创办的第三十六个年头,我们向读者汇报我们的办刊理想。作为全国唯一的大型文学鉴赏类杂志,我们的理想,就是在新媒体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的当下,依然坚定不移地倡导经典阅读。我们意在紧密切合当下中国公众的人文问题,通过学界一线学者的研究,以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为载体,发掘其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道德力量,从而对当下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建构以及未来的文化形态产生积极影响。新的一年,我们将着重于以下栏目:

  • 标签: 新春寄语 《名作欣赏》 经典阅读 文学鉴赏 道德力量 文化建构
  • 简介: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全面开成。近日,马来西亚旅游部部长黄燕燕在吉隆坡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景寄予厚望,并期待更多中国商人到马来西亚投资兴业。

  • 标签: 中国商人 马来西亚 投资 期待 东盟自由贸易区 记者采访
  • 简介:菲利普·索莱尔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中心人物,并对法语文学不断进行着独有的思考和探索。其创作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家文化的借用。如果说这些中国元素在索莱尔斯早期作品中尚流于形式化并略显突兀,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索莱尔斯书写中,有关中国的参照与文本的关联更加紧密,愈发与作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真正建立起了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通过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索莱尔斯大胆挑战法语写作的极限,创新自己的文学创作。

  • 标签: 索莱尔斯 汉字 中国古典诗 歌道家思想
  • 简介:在早期创作中,贝克特深受乔伊斯“文字革命”的影响,倾心素材的铺陈和机巧的展示。其小说处女作《春梦》对中国文化的大肆挪用就体现了他对业师的膜拜和炫耀自身学识的冲动。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第二部小说《莫菲》的创作中,他竭力摆脱乔伊斯的影响,从“扩展”性艺术走向“收缩”性艺术,用典日趋简洁,中国文化的印记随之锐减。在其后续作品中,中国文化几乎销声匿迹,这一骤变取决于贝克特对乔伊斯创作手法的扬弃。中国文化从滥用到弃用,是贝克特自我意识迅速崛起的结果,与扬西贬东的“东方学”无关,体现了他创作方向的重大转变。

  • 标签: 贝克特 中国文化 乔伊斯 扬弃
  • 简介:悉尼双年展是澳大利亚当代艺术界两年一度的盛事。日前,主题为“距离之美——动荡时期的生存赞歌”的第17届悉尼双年展在悉尼开幕,组织者期待今年能打破前年40万人次的参观人数纪录。

  • 标签: 双年展 悉尼 中国元素 艺术家 华人 澳大利亚
  • 简介:走国际化之路,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企业成长、获得更为高额的利润,是中国企业市场性质的自然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必经途径。

  • 标签: 企业国际化 中国 跨文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 竞争力 资源整合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这样的战士》中塑造了“立人”思想的践行者形象,鲁迅以战士作为“立人”思想的承载者、执行者和出口,显示出身为战士的坚守策略:有勇有谋、韧性战斗。同时,他也揭示了战士的斗争策略及其中国遭遇:虽身处困境,但最终亦反抗绝望和各种限定性。他可以失败,可以死去,但是,战士韧性、理性、自信战斗的精神永存。

  • 标签: “立人”《这样的战士》 鲁迅 启蒙 韧性
  • 简介:美国华裔文学通过利用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它的文化本源,它涉及到文化范式与话语问题.华裔作家在英语叙事中通过直译与改写的方式,置入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文化符号,增强其文化象征意义,以标识出其文化身份并反映了中西语境动态复杂的整合.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改写 利用
  • 简介:<正>曾被巴金誉为"鲁迅、茅盾之后第一人"的李劼人,在台湾文学界并无鲁、茅的知名度,文坛对其介绍研究的也不多,甚至可用相当陌生来形容。人世间的事就是如此,张爱玲也曾沉寂多年,倘无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慧眼独具,"张学"至今的显学地位,还不知何时能现;若没有北大教授严家炎确立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作家的文学成就,"新感觉派"也不会重新引起文坛的关注,所以说,文学评论家的"慧眼识英雄",对一个作家的声名,是可以起相当作用的。

  • 标签: 李劼 左拉 中国现代小说史 穆时英 刘呐鸥 新感觉派
  • 简介:燕卜荪在中国英语界是一个传奇人物,老一辈许多英语大家从燕卜荪那里得到了英语启蒙教育,他们的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给予燕卜荪的人品和学识以高度评价。然而,前辈很少谈到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很少谈到他的"中国作品"中的文化和身份问题,以及中国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进入燕卜荪在这个时期所留下的文字资料,如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本文试图通过细读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诗歌、小说、批评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旨在理清燕卜荪对文化身份、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思考。

  • 标签: 燕卜荪 西南联大 身份 种族 文化差异
  • 简介:本文探讨中国文化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鬣蜥之夜》中韩娜·基尔科斯的影响。在剧中,玛克馨·福克和韩娜代表两种不同的世界。玛克馨代表物质世界,而韩娜则代表精神世界。在“争夺”剧中男主角鞝侬的过程中,玛克馨想得到物质生活中的鞝侬,而韩娜则想帮助鞝侬脱离精神折磨之苦海。在剧中,威廉斯从三个方面把韩娜描述为鞝侬灵魂的拯救者:韩娜具有圣贤的形象,稳重而高雅的风格及善良和同情的心。韩娜从四个方面来帮助鞝侬摆脱精神折磨,而且她帮助鞝侬的方法也充分证明她的确是受了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哲学的影响。她以自身在中国旅行中获取的经验及道教哲学理念,帮助鞝侬忍受精神痛苦,虚其心,冷静地认识外在世界,勇敢地和精神恶魔搏斗,最终能够面对艰难的生活。她的所作所为不但是剧中道教主题重要的有机组成元素,而且是全剧架构的基础,进而形成了全剧发展的主线。

  • 标签: 韩娜·基尔科斯 田纳西·威廉斯 《鬣蜥之夜》 道教哲学影响
  • 简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日前表示,中国一东盟投资基金的一期投资已经过半,预计今年可以进行二期基金的募集。中国-东盟投资基金是国内首只对东盟各国成立的合作基金,分十期设立,目标规模为100亿美元,该基金首期规模为10亿美元。

  • 标签: 中国-东盟 投资基金 募集 预计 中国进出口银行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