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李鸣生的报告文学是有风格的。这种风格既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题材选择上,同时,更多地表现在他处理题材、表现题材的方法上。中国航天领域的生活人物,对于李鸣生来说,事实上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介入。他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生活了多年,对于航天领域的生活、人物是有许多了解与感受的。因此,当他拿起笔来报告他的了

  • 标签: 李鸣生 卫星发射 题材选择 中国报告 李炳银 朱向前
  • 简介:1生涯在镜中刘禹锡诗句:“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年轻时,熟诵后两句。人到中年,前两句醒目惊心。“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标签: 集句 刘禹锡 诗句 寂寞
  • 简介:<正>吃青——代自序吃青,有两种解释。其一,头年打下的口粮告罄,当年的稼禾还没黄熟。去地头掠割些青稞小麦穗头,或摘取少量蚕豆豌豆角煮了吃,以缓解青黄不接的饥谗。其二,品尝新鲜五谷。豆粒将饱未饱,麦穗将黄未黄时节,无论生吞还是熟吃,清爽怡目,香脆可口。拿时尚话说,是十足的绿色食品。吃它,即可解馋,又可

  • 标签: 小麦穗 竹杖 风旗 花园里 艺术生命力 生命形态
  • 简介:<正>《采英》,这部文学评论集的名字一下子使我联想起前年初秋在延边由安图利长白山天池的一段旅途。车在群山中行驶,路旁的青松、白桦莽莽苍苍,而林下的草丛中错错落落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有的嫣红,有的金芾,有的雪白,有的淡青,有的蓝紫,有的粉绿。引诱得我们几次停下车来,采摘下这些山野中的精灵。还有一次,连为我们开车的自治州政府机关的朝鲜族司机也突然煞住车跑向山坡,采回一枝血红欲滴、状如珊瑚的野花来。野花草采撷了一大束,璀灿如一堆有生命的珍宝,车内显

  • 标签: 文学批评 朝鲜族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 社会历史批评 批评家
  • 简介:<正>正是在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角度和意义上,我很欣赏江西青年作家陈然的一些作品。我对陈然的经历和文学创作了解不多,仅知道,他生于1968年,还很年轻。但从这部《幸福的轮子》所选的20篇作品来看,他对社会生活有深切的体察,艺术感觉很好。题材取向极显人生历练,艺术手法也很老到。他的题材的领域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写"弱势群体"的人生际遇;二是写青年男女的现

  • 标签: 人生际遇 青年作家 青年男女 文学创作 新写实主义 人文关怀
  • 简介:在蒲松龄的传世诗文中,刘孔出现的次数不少,他与蒲松龄交情也甚厚,但不仅其生平事迹罕为人知,就是他的籍贯,也没有确定的说法.本人近年来翻阅清人诗文集,偶有所见,不辞谫陋,作点拾遗补缺的文字.

  • 标签: 刘孔集 籍贯 生平 蒲松龄
  • 简介:<正>王松从多年前的《红汞》开始,即演绎着一个个关于仇恨与报复不断循环的故事。有意味的是,这些故事并不一定来自阶级、政治、道德层面上的伤害,而是来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人性深处的伤害。如果不是生活本身提供,似乎很难想象如此怪

  • 标签: 道德层面 小说叙事 文学评论家 文化心理结构 夏康达 中短篇小说
  • 简介:《尺水》题记尺水自徜徉,朝晖复夕阳。何须化龙去,天地大鱼缸。楼角野花默默生墙隙,无名独自开。但为君一顾,不必上阳台。

  • 标签: 诗选 夕阳 无名
  • 简介:选文即专集《文选》中句而成文。选文出现在清代,是句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可知见的选文主要是以文集的形式存在,共有种,分别是许祥光的《选楼句》、许懋和的《其清英》和孙璧文的《玉塘选》。应酬为主、因难见巧、整散结合,是选文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选文的出现,与清代文选学的繁荣密切相关,又为已经十足繁荣的清代文选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分支,是文选学的有益补充。

  • 标签: 集选文 集句文 骈偶 整散结合 文选学
  • 简介:一新场:吴盐胜雪“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北宋诗人周邦彦的一首词《少年游》。写的是周邦彦与李师师携手缠绵前的过渡性场景,如电影。李师师低声询问、试探、挽留:“更夜了,有霜,路难走,马也嫌路滑呢,歇息吧……”微妙而动人。

  • 标签: 手绘 海上 《少年游》 北宋诗人 周邦彦 过渡性
  • 简介:据《鲁迅日记》载,自1914年捐刻《百喻经》至1929年从日本购得《佛说百喻经》,十五年间鲁迅涉及到的不同版本的《百喻经》共五种:金陵刻经处《百喻经》、日本翻刻高丽本《百喻经》、《百喻法句经》、《痴华矍》、

  • 标签: 《百喻经》 《鲁迅日记》 金陵刻经处 日本
  • 简介:影戏,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盛开在牧区草原上的一朵新花。曾经那里的群众装点了生活,带来了文化大餐。

  • 标签: 影戏 昙花 80年代
  • 简介:久远的传说纳西族拥有璀璨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泛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其中,东巴经对东巴文化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智慧过人的先贤及神秘久远的故事都被记录在东巴经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 标签: 文化传承 藏区 东巴文化 东巴经 古代文化 纳西族
  • 简介:跨越了民国和共和国两个时期的不少现代作家的创作历程往往以"改朝换代"为界,划作前后期,而我这里将方令孺创作分期界点划在抗战爆发之时。至于她在共和国时期的作品则不计,因为那段时期方令孺作品虽数量不算很少,但几乎全是应时应景的文字,内容既苍白,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特色。能够用以在文学史上评论她的,还是她民国时期的诗文。与之经历类似的许多作家也是如此,有人谓之"何其芳现象"。民国时期,虽被冠以"新月诗人"之名,方令孺的诗歌创作总量却少得难以出版一本诗集(那时诗集本不需要如何多的数量,如臧克家的《烙印》仅二十二首短诗薄薄一册)。

  • 标签: 诗文 外文 民国时期 现代作家 何其芳现象 创作历程
  • 简介:对于很多人来讲,西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地,因而具有了很多的想象空间,甚至冠上了精神的高地之名。近几十年来,由于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青藏铁路通车、公路实现水泥化、航空运输如网般地铺开,因而西藏的很多神秘面纱逐渐被掀开掉,一个日常化和世俗化的西藏暴露在明朗的阳光之下。这些便捷使更多的文艺青年漂到西藏,叙写他们眼中的西藏,

  • 标签: 文学意义 疼痛 想象空间 青藏铁路 航空运输 西藏
  • 简介:<正>近几年来,著名诗人、作家王忠范先生常到哈尔滨来,每来必聚,而且多由我奉陪。谈起内蒙古一些作家诗人的近况,聊得最多的是呼伦贝尔的杂文家黄剑平先生。忠范说:剑平的新闻与文学的观念很前卫,有许多的大作发表,在呼伦贝尔和内蒙古很有影响云云,其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 标签: 随笔集 杂文家 王忠范 寒岩 额尔古纳 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