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文学的起讫时间长期以来都是定位在1917年至1949年,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台湾的哈佛学者王德威的那篇《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让现代文学这个词变得暧昧不清,本文拟围绕现代、现代性、文学现代性,以及王德威和其他学者观点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等问题展开讨论,回应"现代"到底该起于何处以及文学史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王德威 文学的现代 现代文学史 现代性 边界
  • 简介:网络普及时代对文化带来的震撼,引起了许多人文学者的瞩目。作为一种信息媒介,互联网正在日益丰富和改变着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各种交往活动,随着人文活动在网络中的浸润越来越深,人们对人文信息的获取与阅读、参与创造和保存、筛选和交换的各种机制也在发生许多变化,这是人文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同样,网络作为文学传播的中介,则又使文学在表达的对象、途径和方式上面临新的变化。这样,对于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学者而言,其在网络时代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至少,为了充分地发挥其思想和批评工作的效率,为了使他们的理论探索能够覆盖和包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的人文景象,对其发展变化的种种可能做出某种预测、评判,对它的弊端发出及时的警示和批判,人文学者包括文学批评者都不应该无视互联网络这个空前的人类产物。网络时代的到来到底给文学和文化带来那些挑战?文学批评和人文学者何为?正是这次对话的中心。

  • 标签: 文学批评 网络时代 网络文学 人文学术 互联网络 文学作品
  • 简介:2014年,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最具潜力新人奖”颁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写手赵志明,让圈内圈外的文学同行大跌眼镜。据圈内朋友私下说,本来这届“最具潜力新人奖”前两轮,票数最多的,是一位在纸质刊物发表过很多小说,出版过数本小说集,并且屡获各种奖项的一位颇有实力的青年作家,但最后一轮却发生了逆转。评委们最终将“最具潜力新人奖”颁给了赵志明。

  • 标签: “80后”文学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森林 网络写手 刊物发表 青年作家
  • 简介:一、“改革”年代重新评价苏联文学问题的提出以及各种否定它的言论出现苏联“改革”开始后,俄罗斯文学界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被抛弃,许多人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学观点,以另一种目光来看待苏联文学。随着“回归文学”大潮的兴起,大量过去得不到发表机会的作品一下子涌现出来。

  • 标签: 苏联文学 文学界 俄罗斯 马克思列宁主义 重新评价 文艺思想
  • 简介:"京派""海派"论争后不久,茅盾和罗念生因《荷马史诗》引发了论争,双方非但未能达成共识,反而由学术争鸣上升为人身攻击。这场论争及余波不仅凸显了作家(学者)在学术(文学)论文撰写上随意与严谨的对立,还凸显了学术(文学)生产的商业化与反商业化,以及政治立场上左翼知识分子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对立。梳理这场论争及余波的"明"与"暗",不但确证了茅盾1930年代"卖文为生"的写作倾向,而且有助于窥探1930年代上海左翼文人与北方文人间微妙而复杂的人事纠葛。

  • 标签: 《荷马史诗》 论争 京派 海派
  • 简介:本文以媒介革命给人类生存基本条件带来巨大改变为前提,讨论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传统精英“寓教于乐”文学观的冲击,使其被“历史化”、“他者化”。借用福柯1960年代末提出但未及充分展开的“异托邦”概念,发掘在这一轮媒介革命中“风景独好”的中国网络文学近20年“野蛮生长”中所蕴含的理论潜能。以“子宫”和“培养皿”为比喻,探讨网络文学在心理建设和文化建构方面的积极功能。特别以“女性向”空间中生长出来的“网络女性主义”为主要关注点,探讨中国网络文学同时以“现实空间”和“文本空间”形式存在的“异托邦”形态,以及其中自然存在的乌托邦指向。

  • 标签: YY 寓教于乐 异托邦 虚拟实在 网络文学
  • 简介:小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流变和转型,或狭义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演变,话题覆盖面很大,一般只能宏观面讨论,不太容易深入。我主要想通过案例分析、以案例为中心的方法来提纲挈领地讨论这个话题。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新时期文学 《萌芽》 转型 流变 新媒体
  • 简介: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史”的研究,从晚清的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算起,已有几代学人投身其中。作为二十世纪八。年代崛起的学人中的一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自1985年与钱理群、黄子平一起主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而闻名学界迄今,已然是该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如果说,在早期的“三人谈”中,陈平原通过对“现代文学”、“新文学”等概念的质疑,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陈平原 学科 二十世纪 中国学术史 “新文学”
  • 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同时期产生且不断被学界提及的重写文学史大潮息息相关,地域文学研究特有的视角不断地赋予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以新的可能。一方面,地域文学属于整体文学,地域文学研究无法离开整体研究的背景而单独存在;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整体文学研究无法涵盖地域文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地域文学研究所具有的角度、丰富的研究空间以及对于史料的异常重视,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北京文学 地域性 地域文学研究 新文学 文学研究所
  • 简介:本文致力于在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语境里勾勒孙犁与铁凝的文学传承关系。铁凝真正开始创作起步于1978年,孙犁与她最初相识于1979年,某种意义上,孙犁最初的引领对铁凝创作有着方向性作用。孙犁对铁凝小说的肯定与褒奖,对铁凝一生的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孙犁、铁凝的写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他们共同致力于从优秀中国文学传统中汲取写作资源,吸收并发扬中国抒情传统的精髓;他们各自以深具中国美学的表达方式写下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学记忆、文学故事。

  • 标签: 孙犁 铁凝 人民性 抒情性 革命抒情传统 中国抒情传统
  • 简介:"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倡导以人为本,抒发人的独特情感与人生态度,描绘人的各种经历与自然的忘我境界,力图医治社会顽疾,以期净化人类的心灵。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旧历史交替之际,其哲学价值的基石缘起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是对欧洲18世纪浓厚的理性主义哲

  • 标签: 历史渊源文学 文学流派 文学特征
  • 简介:<正>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他批判的靶子是"今日之文学",火力又集中于骈文、律诗,原因是骈文、律诗"不讲文法"故而"不通""言之无物",因而胡适大力号召"废骈废律"[1]。但如果从深层来看,则胡适此文涉及自古有之的文质之争。胡适认为文胜质则弊害丛生,导致言之无物,因而他力图矫正这一弊端,但是他并不是要回到"文以载道"的路上,而是在废骈废律的旗帜下表示出反传统、反复古的决心,正如有论者所揭示的:"胡适所言文学革命‘八事’,几乎每一‘事’都与‘废骈’有关。‘文当废骈’的主张与‘以白话

  • 标签: 文学传统 八事 载道 文质 刘半农 中国文学
  • 简介:<正>综观香港新文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二十年代至今为止的香港文学的发展,都和中国革命、中国新文学运动有着血肉关连。因为:一、香港虽然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香港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中国人,他们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自豪,他们身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他们对压迫剥削他们的势力恨之入骨,他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有祖国的中国人。爱国心,民族感,阶级仇使他们靠拢祖国,将自己个人和家族的安危前程和祖国的命运拴在一起。因此,他们都响往祖国,支持祖国的革命斗争,支持祖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民主革命战争。在精神上,他们需要祖国的新文化、新文学,愿意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滋生发展中国民族的香港新文化、新文学,读到香港的文学。二、中国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中国新文学

  • 标签: 中国新文学 香港人民 香港文学 祖国 中国革命 新文化
  • 简介: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研究网络文学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把研究兴趣从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纯文学转向目前基本以类型化文学为主导的网络文学呢?原因与我对当代文学定义的理解有关。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固然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一样属于一个有连续性的文学史脉络,但它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当下性。一个国家的当代文学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它所属时代的精神图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 研究者 意义 文学转向 文学期刊
  • 简介:随着时代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文学的价值逐渐得到体现与重视。文学除实用价值、外在价值以及功利价值外,更重要的是文学的内在精神性价值。文学艺术是生活态度、生活内涵与生活方式的体现,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是文学基本价值所在。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主要价值,突出文学的作用,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文学的价值 后现代文学 精神性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艺术 实用价值
  • 简介:2017年7月15日至20日,《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围绕《西藏文学》开展的座谈,是"西藏文学如何与中国主流文学接轨"专题研讨。可以说,四十年来,西藏文学和《西藏文学》,且不说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先锋文学发轫和盛况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 标签: 当代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地域性 文学性 西藏文学 书写
  • 简介:  "新世纪文学"的概念  两年前,我曾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进行总体研究,发现近五六年的中国文学确乎发生了许许多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于是,就此撰文对"新世纪文学"进行了论述,此后,又与人合作进一步论证了"新世纪文学"的概念、审美特征等问题.……

  • 标签: 主张新世纪 文学主张 文学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