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期痴呆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致残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问题,居老年人死亡原因第四位。因该病病程长,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军离退休人员队伍持续扩大,人均寿命不断增加,老年期痴呆患者逐年增多,对老同志晚年生活构成巨大威胁,也成为我军医疗卫生事业的沉重负担。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血管性 老年人 离退休干部 流行病学
  • 简介:<正>32例患者在房颤时静注胺碘酮150mg负荷量后,以600mg/min静滴维持,24h静脉用量600mg,连续7d,转为窦律后再减为200mg/d。若仍未转复则停药。共观察3周。结果:26例用药后转复窦律,并维持至观察结束。其中用药后2h转复3例,2~4h转复11

  • 标签: 负荷量 心室率
  • 简介:目的了解广西博白县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县1000名农村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和血糖检测,并作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县糖尿病患病为11.0%。单因素分析:与糖尿病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MI)等;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有年龄、吸烟、文化程度、饮酒、高血压、体重指数(BMI)与糖尿病相关。结论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已达较高水平,应及时采取糖尿病三级预防措施对高危人群进行防治。

  • 标签: 糖尿病 农村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检出,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接受糖尿病社区普查并完成免散瞳眼底照相的居民,按登记序列号顺序抽取糖耐量正常者499例、糖耐量异常者490例、糖尿病病程〈10年者499例、糖尿病病程≥10年者319例,观察各人群视网膜病变的检出;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社区居民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压、血脂等11项指标与DR的相关性。结果:糖耐量正常组和糖耐量异常组视网膜病变检出分别为0.40%、0.41%(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组DR检出为7.21%,病程≥10年组为26.65%(P〈0.05)。与非DR人群比较,DR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升高,BMI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及HbAlc与D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检出最高。病程及HbAlc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检出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正>118例病人分为抗生素液囊袋预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其它手本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起搏导线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器囊袋位于左或右前上胸部皮下。术后第1、3、5d分别更换敷料1次,第10d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7

  • 标签: 起搏器囊袋 锁骨下静脉穿刺 预防组 起搏导线 操作方法 前上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高迁移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chromosomalprotein-1,HMGBl)的水平,探讨HMGBl水平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2例患者人院即刻及入院后24、8h血标本,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HMGBl水平,并分析其与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2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62例AP患者人院即刻及人院后24、48h血清HMGBl水平分别为(8.05±1.60)、(8.04±1.39)、(8.25±1.5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0.57)mg/ml(P值均〈0.01)。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7例。SAP组患者血清HMGBl水平分别为(7.994-1.69)、(8.12±1.40)、(8.134±1.34)ng/ml;MAP组患者为(8.12±1.52)、(7.92±1.40)、(8.394±1.81)n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患者的血清HMGB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但其与AP的严重程度无平行关系。

  • 标签: 胰腺炎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术前血糖水平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7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第1、2、3天肾功能,了解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血糖水平对CIN发生的影响。结果745例患者中,男性530例,女性215例,发生CIN共156例,发病为20.9%;CIN组中年龄、糖尿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再灌注时间方面,同t~C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hs.CRP、LVEF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水平采取四分法,显示和CIN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术前的血糖水平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IN的发生密切相关,是CIN独立危险因素,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 标签: 血糖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发生处:卢旺达目的:为了评价卢旺达的痰涂片阳性耐药性的结核病,在国家结核病规划开始时,在初次治疗及复治之前前赡性地收集了痰标本。为了获得2000年预期的耐药性结核病和多耐药结核病的估算病人数,采纳了Schulzér等人(1992年)对卢旺达的分析资料设计:从1991年1月至1993年6月共收集了298份标本(236例随机选择的新病人和62例复治病人),用1%的氯化16烷基吡啶处理后送到比利时,应用比例法测定耐药性。结果:在236例新病人中有3例(1.3%),在62例复治病人中有4例(6.5%)属多耐药,即至少对利福半和异肼耐药。在新病人中,单独耐H、R和E者,分别为3%,0.4%和4.2%,在复治病人中,分别为14.5%,1.6%和6.5%。根据Schulzer所估计的2000年亚撒哈拉非洲结核病的疫情,至本世纪末,估算这个地区所有复合类型的多耐药的病人数约为15,543~223,417(每10万人口2.3~32.7之间)。

  • 标签: 结核病人 耐药性 多耐药结核病 撒哈拉 病人发现 发病率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诊断标准下上海市奉贤东区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并比较其一致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奉贤东区灯民村、洪南村及海港开发区30岁以上居民2107人列入本次分析。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诊断标准和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标准计算MS的患病,并进行比较和一致性检验。结果:根据WHO、COS、IDF这3种诊断标准,MS的患病分别为10.20%、16.66%和27.20%。WHO与CDS诊断标准判断MS患病的一致性最好,符合为91.69%;其次为CDS与IDF,符合为81.78%;而WHO与IDF符合为77.60%。结论:上海市奉贤东区30岁以上人群MS患病已经达到较高水平,3种MS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 标签: 患病率 代谢综合征 诊断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trackingimaging,STI)技术在评价小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后心脏纤维化及远期死亡中的应用。方法12周龄C57BL/6雄性小鼠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梗死,在梗死后第3天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采集胸骨旁长轴左心室二维图像.测量并计算左室前壁厚度(LVAWd)、左室射血分数(EF%)等参数。进而采用STI模块,测量长轴径向二维应变(radialstrain,RS)和应变率(radialstrainrate,RSR)等参数。心脏取材后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行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心肌梗死后3天,MI组小鼠LVAWd与Sham组相比显著减小(0.66±0.03)mmvs(0.56±0.24)mm,P<0.01),EF(%)下降(69.1%±2.90%vs44.7%±3.87%,P<0.001)。此外,MI组小鼠左室RS及RSR与Sham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依据心肌梗死后小鼠RS值进行分组,通过连续随访发现RS<11%组小鼠与RS>11%组小鼠相比,心肌梗死后死亡及心脏胶原沉积程度均显著增加。结论RS具有准确的早期预测小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胶原沉积程度及远期死亡的价值。

  • 标签: 心脏纤维化 心肌梗死 小鼠 应变
  • 简介:目的通过乳酸清除及SOFA评分的变化,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通过代谢复苏对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脓毒症患者5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A组)和左卡尼汀组(以下简称B组),观察两组乳酸清除及治疗前后SOFA评分和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于治疗第一天0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动态检测乳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乳酸清除均有改善,但B组乳酸清除分别为18.29±13.85、65.62±9.64、84.27±4.27,显著高于A组(13.64±12.37、53.09±9.12、70.31±5.15,P均〈0.05),治疗第3天(3d)、第7天(7d)的SOFA评分显著低于A组,LVEF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卡尼汀注射液能通过代谢复苏有效减少合并心功能不全脓毒症患者早期的血乳酸水平,有助于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脓毒症 心功能不全 乳酸清除率 SOFA 左卡尼汀 代谢复苏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下尿路症状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升高的患者经坦索罗辛治疗后血清PSA水平与前列腺癌活检检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168例伴有下尿路症状且PSA升高的患者。根据服用坦索罗辛治疗后血清PSA变化分为2组,第1组血清PSA水平无明显下降(PSA≥4.0ng/ml且PSA下降〈20%),第2组血清PSA水平明显下降(PSA〈4.0ng/ml或PSA下降≥20%)。接受坦索罗辛0.2mg/d,服药2个月后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第1组68例,经坦索罗辛治疗后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prostatespecificantigen,tPSA)由(8.11±2.09)ng/ml升高至(9.05±3.13)ng/ml,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38例,占55.88%(38/68)。第2组100例,经坦索罗辛治疗后tPSA由(7.80±3.79)ng/ml下降为(5.19±2.32)ng/ml,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6例,占6%(6/100)。2组前列腺癌活检检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3,P〈0.05)。有下尿路症状患者经坦索罗辛治疗后PSA敏感性提高到86.4%,特异性提高到75.8%,避免穿刺为55.9%,诊断准确78.5%。结论伴下尿路症状血清PSA水平升高的患者经坦索罗辛治疗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阳性,降低了穿刺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坦索罗辛
  • 简介:目的:观察预防性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输注对既往脑卒中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161例既往合并脑卒中病史、术后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老年(≥65岁)患者,从入ICU起到术后次日晨随机接受小剂量右美托咪定[0.1μg/(kg·h),右美托咪定组,n=82]或安慰剂(生理盐水)(对照组,n=79)持续输注。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每日2次评估术后7d内谵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内谵妄发生右美托咪定组(12例,14.6%)明显低于对照组(23例,29.1%,P=0.02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输注仍然是术后谵妄风险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95%CI0.15~0.89,P=0.027)。试验药物输注期间低血压发生右美托咪定组(35例,42.7%)明显高于对照组(19例,24.1%,P=0.012),但低血压干预的患者比例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既往合并脑卒中、术后进入ICU的老年患者,术后预防性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但需监测低血压的发生情况。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既往脑卒中 老年人 术后谵妄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完全病毒学应答(cEVR)、早期部分病毒学应答(pEVR)和早期无应答(NonEVR)对复发的预测及影响病毒应答的因素。方法:应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芯片检测103例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并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及治疗第4、12、48周和随访24周时检测患者的HCVRNA。分析在治疗12周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调整PEG-INFα-2a、RBV剂量的情况。结果: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患者达RVR者为71例(68.9%)、cEVR为20例(19.4%)、pEVR为7例(6.8%)及NonEVR为5例(4.9%),治疗终点的病毒应答(EOT)分别为95.8%、95.0%、74.4%及4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92.9%、80.0%、42.9%及20.9%;复发分别为5.9%、15.8%、60.0%及100.0%。12周内PEG-INFα-2a和(或)RBV剂量减少与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明显相关(P〈0.05)。结论: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不同模式对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治疗12周内PEG-INFα-2a和(或)RBV减量可能使病毒清除减少,是导致病毒复发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基因型1型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利巴韦林 预测
  • 简介: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中高迁移族蛋白B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的表达及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联合检测58例PTC、20例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的表达。结果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在PT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3种非癌组织(P〈0.05)。HMGB1、MMP-9蛋白和HMGB1mRNA表达的阳性与肿瘤的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表达的阳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HMGB1、MMP-9和VEGF—C蛋白的表达均呈两两正相关(P〈0.05),HMGB1蛋白与HMGB1mRN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HMGB1、MMP-9、VEGF—C蛋白和HMGB1mRNA的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检测其表达对判断临床进展及推测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CYP2C19基因突变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择期行PCI手术的CYP2C19突变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每组120例。氯吡格雷组服用阿司匹林及双倍剂量的硫酸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服用阿司匹林以及替格瑞洛。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院外12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的反应时间[(24.2±2.8)vs(15.3±2.4)s]和血凝块形成时间[(13.4±2.6)vs(6.6±1.8)s]显著增高,而最大幅度[(46.2±2.1)vs(69.5±3.2)mm]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格瑞洛组患者MACEs发生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13.3%(16/120)vs32.5%(39/120),P〈0.01];但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YP2C19基因突变患者,双倍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使血小板抑制效果达标,但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仍然较高;替格瑞洛能够有效减低药物抵抗发生,进一步改善血小板抑制效果,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

  • 标签: 替格瑞洛 硫酸氢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缺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