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术后并发症和生存质量进行评估。方法随机选择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性护理,研究组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满意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健康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生存质量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并与研究者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纳入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30d内卒中发生率和卒中与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以卒中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对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4.2.1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的274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38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366例。在术后30d的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纳入8项临床试验,共2966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48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略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OR:1.44;95%CI:1.05~1.97,Z=2.28,P=0.02);在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95%CI:0.89~2.52,Z=1.51,P=0.13)。结论: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而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术后并发症和生存质量进行评估。方法随机选择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性护理,研究组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满意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健康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洼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4-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前交通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流动力学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保障。CEA后大脑中动脉(MCA)流速或搏动指数增高,被认为是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的预测因素。为了明确了解这一监测指标的有效性,有学者使用TCD监测CEA术前、颈动脉阻断前、解除阻断后1、10min和术后30min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该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两个时期组:A组(1995-2007年)对CEA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尚无正式的指南性文件。B组(2008-2012年间)指南中提到对术后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中1.1%(11/1024)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明显高于B组的0例(0/426,P=0.02)。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过度灌注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 颅内出血 动脉流速 切除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150例,依据麻醉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七氟烷组(n=75)和丙泊酚组(n=75)。给予七氟烷组患者七氟烷吸入麻醉,给予丙泊酚组患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然后对两组患者的ALT、AST、BUN、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1、3d的ALT、AST、BUN、Cr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 标签: 老年胃癌切除术患者 七氟烷吸入麻醉 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以下简称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作用。方法常规手术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并充分止血、泪阜颞侧球结膜下巩膜表面0.3mg/mlMMC溶液棉片放置3分钟,行羊膜移植。术后观察12个月以上,观察复发率。结果101例(121眼)复发6眼,复发率4.95%,治愈率95.05%。结论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有明显作用。

  • 标签: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羊膜。
  • 简介: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流监测,记录麻醉后、颈动脉夹闭前后、转流管放置及颈动脉开放前后,不同时间点患侧眼动脉(OA)和(或)颈内动脉虹吸部(CS)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结果①手术监测成功7例。8例患者中有4例因交通动脉代偿不良,使用转流管。术中采用双深度监测OA及CS者3例,单独监测CS者2例(1例未成功),单独监测OA者3例。②夹闭颈动脉后与夹闭前比较,OA的PSV、MV、EDV及P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流开放后,OA的PI明显升高(P〈0.05);夹闭颈动脉后较夹闭前CS的PSV显著下降(P〈0.05),但开放后血流与夹闭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1周发生脑梗死,7例预后良好。结论经眼窗监测CEA术中脑血流改变,可有效解决颞窗穿透不良的难题。采用双深度间断监测患侧OA和CS血流参数是较理想的方式。对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代偿不完全患者,建议使用转流管,可预防术中脑缺血,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经眼窗监测
  • 简介: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标签: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