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及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致大鼠心肌梗死疾病模型,比较用药组和模型组心电图J点、血清肌酸激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心肌梗死百分率和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减轻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降低结扎冠状动脉导致的大鼠心电图J点升高,减少心肌梗死百分率,降低心肌缺血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活力。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心肌缺血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研究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对醋氨酚(A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AAP20mmol/L培养原代肝细胞12h造成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肝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AAP损伤组,ISL预处理组和ISL加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组。酶学测定培养液ALT、AST活性,肝细胞CYP2E1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RT-PCR测定肝细胞CYP2E1mRNA表达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肝细胞cAMP和cGMP含量,三明治ELISA方法测定核转录调节因子(NF-κB等)活性。结果:ISL浓度(5~20μmol/L)依赖性抑制AAP引起的ALT和AST升高;下调肝细胞CYP2E1活性和mRNA表达,最大抑制率分别可达75.7%和78.7%,同时明显抑制AAP引起的肝细胞GSH含量下降;加入L-NAME2.0mmol/L可阻断ISL20μmol/L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ISL不能逆转AAP引起的肝细胞cAMP含量下降,但可浓度依赖性提高cGMP含量(最高可达4、75倍);ISL浓度依赖性抑制AAP所致NF-κB活性的提高,抑制率分别为24、8%、37.3%和64.1%。结论:ISL对CYP2E1介导的AAP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NO-cGMP通路,抑制NF-κB激活和下调CYP2E1表达有关。

  • 标签: 异甘草素 醋氨酚 肝细胞 CYP2E1 环鸟苷酸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病人腹泻及大小便失禁的肛周皮肤保护法。方法:将143例危重病人因病腹泻或大小便失禁造成肛周、会阴部皮肤受损早期患者的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3M伤口保护膜,必要时联合频谱照射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护理。结果:组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3M伤口保护膜应用于因腹泻或大小便造成肛周皮肤受损早期,能有效控制皮肤炎症发展使受损皮肤在短时间痊愈的作用。

  • 标签: 危重病人 腹泻 大小便失禁 皮肤受损 早期护理 3M伤口保护膜
  • 简介: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用0.5%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性脂肪肝模型。造模前1h,川芎嗪高、中、低3个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50、25、12.5mg/kg,造模后每天给药两次,连续给药7d后,测定血清中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肝脏中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丙二醛含量及肝脂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作肝脏HE切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均降低(P〈0.05),肝脏中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肝脂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结论:川芎嗪可改善急性肝损伤性脂肪肝中脂肪的堆积,对肝脏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肝机制可能与降低甘油三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 标签: 川芎嗪 脂肪肝 脂质 游离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大脑组织的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雪灵芝对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平均分为安静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运动组1(灌喂生理盐水)和运动组2(灌喂雪灵芝)。后两组先进行一次力竭游泳运动,运动结束后即刻取三组大鼠脑组织测定CAT、SOD、GSH-PX、NaK-ATPase、Ca-ATPase和Mg-ATPase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1、一次力竭游泳运动后,运动组大鼠脑组织CAT、SOD、GSH-PX的含量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运动组1脑组织CAT、SOD、GSH-PX的含量与运动组2相比是下降的。2、运动组脑组织中ATPase活性低于安静对照组;运动组2脑组织中ATPase活性高于运动组1。

  • 标签: 力竭运动 生化指标 雪灵芝
  • 简介:目的:研究文拉法辛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的信号通路。方法: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浓度(200—1000μM)皮质酮处理,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获得皮质酮的毒性浓度;在此基础上,考察文拉法辛对皮质酮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的量效关系;

  • 标签: 神经保护作用 文拉法辛 信号通路 抗抑郁药 PC12细胞损伤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 简介:摘要:每一个民族历史上对于医药的创造和积累,都促使了民族医药文化的形成,本文以民族医药为背景,分别阐述了区域化视角以及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同时还对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以及保护概况进行了相关分析。

  • 标签: 区域化视角 民族医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概况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在我院收治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患者中,择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入院的44例进行实验。根据随机分组的患者,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2),前者予以常规治疗方案,后者予以缬沙坦干预。就2组患者的治疗后的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其包含了LVEDD、LVEDV、LVEF、LVFS几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患者予以缬沙坦,可有效地改善其心功能指标,保护作用明显,可进行推广。

  • 标签: 缬沙坦 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 保护作用 相关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黄蜀葵花总黄酮(totalflavoneofAbehnoschlmanihot,TF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适应样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间断静脉推注TFA模拟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分别在大鼠和小鼠大呐中动脉栓塞后再灌模型上,观察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和血清中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再灌模型上,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和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较似手术组明显增高,而TFA(160,80,40,20mg.kg^-1)预处理可明显降低血清中LDH活性、MDA和PGE2含量,同时明显增加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0)含量,TFA(160,80,40,20mg.kg^-1)预处理明显减少脑梗死面积;在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再灌模型上,TFA(200,100,50,25mg/kg)预处理也可明垃减少脑梗死面积并可明显降低血清中LDH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活性以及MDA含量,明显增加血清中NO含量。结论:黄蜀葵花总黄酮预处理对大鼠和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预适应样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蜀葵花总黄酮 预处理 保护作用 预适应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两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分离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Cerebrolysin,阳性药,10mg/kg)组,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高、中、低剂量(20、10、5mg/kg)组,尾iv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周;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Y迷宫和避暗实验法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VaD大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显著增加VaD大鼠在Y迷宫实验的正确次数,显著降低在避暗实验的潜伏期时间,并显著提高VaD大鼠血清IGF-1水平;上述作用与同剂量Cerebrolysin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能提高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IGF-1水平,促进脑损伤后的神经元修复和生长有关。

  • 标签: 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Ⅰ) 血管性痴呆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学习记忆
  • 简介:目的研究银黄清肺胶囊对幼龄大鼠流感病毒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1日龄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银黄清肺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百蕊胶囊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个组动物经鼻腔接种甲型流感病毒,连续3d,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肺炎模型。除了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造模当日开始每日灌胃给予银黄清肺胶囊药液(100、200和400mg·kg^-1)或百蕊胶囊药液(600mg·kg^-1),每日1次,连续7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鼻流感病毒感染的模型组动物饮食进水量显著减少,活动量减少,精神状态差,呼吸频率加快,肺组织灌流液中FGF2含量增加,肺组织中FGFR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银黄清肺胶囊(400和200mg·kg-1)能显著改善幼龄大鼠流感病毒肺炎动物的一般情况,减轻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增加肺组织灌流液中FGF2含量和上调肺组织FGFR1蛋白表达。结论银黄清肺胶囊对幼龄大鼠流感病毒肺炎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节肺组织中FGF2/FGFR1通路有关。

  • 标签: 银黄清肺胶囊 流感病毒 肺炎 幼龄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同型半胱氨酸(Hcy)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新生的拮抗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拉西地平对抗Hcy所致HUVEC-12增殖抑制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小管形成试验测定小管样结构形成;Real-time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拉西地平呈浓度依赖性地对抗Hcy所致HUVEC-12的增殖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cy损伤组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加拉西地平1×10^-3、1×10^-2mmol/L损伤组则趋于正常;小管形成试验中,Hcy损伤模型组小管形成减少,在同时加入的拉西地平浓度为1×10^-3、1×10^-2mmol/L时能对抗这种效果;拉西地平1×10^-3、1×10^-2mmol/L能明显上调VEGF的表达,与损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拉西地平能对抗Hcy所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以及小管样结构的形成抑制,并上调由Hcy所致内皮细胞的VEGF表达下调。

  • 标签: 拉西地平 同型半胱氨酸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赤苷脉通注射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麻醉犬冠状动脉结扎造成心肌梗死模型,用心外膜标测法测定心肌梗死程度,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并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赤苷脉通注射液(4,2,1mg·kg^-1)减轻犬冠脉结扎所致ST段升高总mV数,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抑制血清LDH、CK活性的升高。结论赤苷脉通注射液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赤苷脉通注射液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研究果糖二磷酸钠镁(FDP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自大鼠颈总动脉插入尼龙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缺血,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脑缺血10min后给予400mg·kg^-1FDPM,400mg·kg^-1FDP及30mg·kg^-1MgSO4,分别于脑缺血1h再灌注2h,5h和23h分别进行神经病学评分,并于脑缺血1h再灌注23h时测定脑梗塞面积及脑组织MDA含量,观察大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FDPM降低脑血一再灌注大鼠神经病学评分,缩小脑梗塞面积,降低脑组织MDA含量,减轻光镜下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其作用强于FDP或MgSO4,结论:FDPM可显著保护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其作用优于单用FDP或MgSO4。

  • 标签: 果糖二磷酸钠镁 脑缺血 1 6-二磷酸果糖 硫酸镁
  • 简介:目的:于在体水平观察藏药独一味胶囊对大鼠实验性PTCA术后再狭窄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将体重260-280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TCA模型组、独一味胶囊(0.50、1.25、2.50g/kg)组,共5组,每组24只,各组均于PTCA术前5天灌胃给药,每天1次。最后一次给药2h后手术,取大鼠,分离左颈总、

  • 标签: 藏药独一味胶囊 大鼠 实验性PTCA术后再狭窄 保护作用
  • 简介:目的考察双环醇对雷公藤多苷致小鼠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ICR小鼠灌胃给予双环醇(50、100、200mg·kg-1×3),于末次给药后2h单次灌胃给予雷公藤多苷300mg·kg-1,观察动物状态,禁食18h后处理动物,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及LDH水平,H.E.染色考察肝脏病理状态,Westernblot法分析蛋白表达。结果雷公藤多苷300mg·kg-1能引起小鼠显著毒性和肝脏损伤,动物死亡率达41.67%,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及LDH含量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以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50、100、200mg·kg-1双环醇对雷公藤多苷引起的小鼠肝毒性有显著保护作用,能降低小鼠死亡率,降低雷公藤多苷引起的小鼠血清ALT、AST及LDH的升高,改善肝组织病理状态。初步机制研究显示,双环醇可降低凋亡相关蛋白FasL的表达,上调PI3K和connexin-43的表达。结论双环醇对雷公藤多苷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组织细胞间缝隙连接有关。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双环醇 药物性肝损伤 胞间缝隙连接通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额颞颧入路肿瘤切除术用于海绵窦眶尖肿瘤患者的脑神经保护情况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海绵窦眶尖肿瘤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额颞颧入路进行肿瘤切除。对患者的病理情况、眼肌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的行为能力、肿瘤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脑膜瘤(8例)是临床病理中最常见类型,眼肌运动神经功能1级者(12例)显著多于治疗前1级者(4例);Karnofsky表现评分,90分者(10例)和80分者(8例)显著多于术前90分者(0例)和80分者(2例);10例肿瘤全部切除,8例肿瘤近似全部切除,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未出现1种以上;术后随访期出现复发2例,死亡1例,死因在于肺衰竭。结论海绵窦眶尖肿瘤的治疗采用额颞颧入路肿瘤切除术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脑神经,为了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额颞颧入路肿瘤切除术 海绵窦眶尖肿瘤 脑神经保护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