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 标签: 末端扇 沉积体系 路乐河组 潜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 简介: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三段地层发育几套厚层砂体,通过合成记录标定及地震属性分析,表明该套厚层砂体具有长、直、窄的条带型沉积特征。对其成因许多学者提出多种假设,如:风成、潮汐、河流、滑塌等,但是所有的假设都不能很好解释此种砂体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海坨子-大布苏地区位于坡折带之上,地形落差大,水流下切作用强,对下伏地层造成侵蚀,形成深而窄的湖缘峡谷。湖缘峡谷控制砂体的沉积,该砂体在上倾方向上与断层有机配置可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

  • 标签: 地震反射特征 沉积机制 厚层砂体 湖缘峡谷 岩性油藏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已有的钻井资料表明,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井曲线、薄片鉴定等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安组经历了下切河谷充填、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的演化过程,为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低位体系域主要为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其分布受早侏罗世古地貌的控制,优先堆积在古地貌较低的区域;水进体系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最大湖泛面处于前三角洲的黑色泥岩中;高位体系域由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组成。最大湖泛面的存在将延安组油藏分为源外组合和远源组合。源外组合,特别是低位体系域的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具有砂体厚、储集物性好、离烃源岩近、圈闭类型丰富等成藏条件,利于油气的聚集;而远源组合只是源外组合破坏后,油气运移至高位体系中形成次生油藏。

  • 标签: 层序 下切河谷 体系域 沉积相 延安组 麻黄山地区
  • 简介:前人对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在野外剖面观测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和地震响应等沉积相识别标志认为,该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对该体系进一步作时空演化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古气候湿润,物源主要来自沙雅隆起剥蚀区南缘: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可识别出湿地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由于印支运动构造抬升,导致该区缺失三叠系上统地层的顶部、侏罗系中统和上统地层,仅侏罗系下统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平原相。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 标签: 沉积模式 碎屑岩 三叠系 侏罗系 于奇地区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界面特征),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的地层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根据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识别出强振幅高连续楔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等.其中,楔状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前积反射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西侧的缓坡带.文昌组地震相在平面上具有不对称性,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继承性.东沙隆起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在番禺4洼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大规模粗粒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西侧和南侧缓坡也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并形成中小规模的多类型较粗粒三角洲.

  • 标签: 层序格架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文昌组 番禺4洼 珠江口盆地
  • 简介:琼东南盆地在早第三纪晚期,处于海侵逐步扩大的古地理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崖13-1地区发育了陆源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逐步过渡为三角洲体系,并受一定潮汐营力的影响。崖13-1气田正处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河道砂体的位置,从而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层条件。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崖13-1地区 下第三系 沉积体系 油气地质
  • 简介:塔河油田南部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地质开发问题倍受重视。文中在地震储层反演、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粒度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中油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三叠系AT1井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该区发育AA、AB型非典型鲍玛序列,并主要发育中扇亚相。该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为中扇辫状水道。该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 标签: 湖底扇 沉积模式 中油组 塔河油田
  • 简介:合兴场一丰谷地区沙溪庙组气藏以其较大规模三角洲沉积和较大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引起关注,而前人针对该区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有利相带的研究甚少。通过对上、下沙溪庙组岩石类型、结构特征、重矿物组合、测井相结合地震相等分析手段,确定物源通道位于研究区的东北部.上、下沙溪庙组均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划分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有利沉积相带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此次研究,也为该区下一步沙溪庙组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 标签: 沉积相 物源 沙溪庙组 合兴场—丰谷地区
  • 简介:涠西南凹陷WZA区主要目的层流沙港组一段沉积体系类型及相应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砂体的连续性和对比性均较差,给油气勘探带来了困难。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源-汇分析确定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类型。WZA区为中间低、四周高的汇水区,可识别出3个不同方向的物源(NWW向、SWW向、SEE向)、2种沉积体系(西部和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和10余种沉积微相。这些认识有利于刻画WZA油田,WZB油田,WZC油田,WZD油田和WZE油田的“甜点”储层。

  • 标签: 流沙港组 源-汇分析 浊积扇 曲流河三角洲 涠西南凹陷
  • 简介:在冀中地区油气勘探所钻的3口井剖面中,系统选取早第三纪沉积岩岩屑样品。基本上2m取一个样,3口井样品总数约3500个。每个样品用光谱定量分析11种化学元素:Ca、Mg、Ti、Ba、Mn、Zr、V、Cr、Pb、Cu、Ni。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经过综合研究查明了冀中地区下第三系砂岩、泥岩和不同颜色泥岩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早第三纪各组段地层元素分布不同,其纵向上的变化界线与地质上分层界线基本吻合,是地层划分对比的一个依据。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岩石化学资料。,可以查明元素之间、元素与样品之间以及样品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性。研究表明Ba、Mn、Zr、Pb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碎屑元素;Ti、Cr、V、Ni、Cu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粘土元素;Ca、Mg、Ti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碳酸盐元素。96井主因子F1、F2累计方差达95%,F1、F2主因子主要由Ca、Mg、Ti三元素所决定。F1突出地反映灰质沉积等地球化学作用,F2突出地反映机械沉积作用。主因子F1和F2在纵向上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沉积作物的旋回特征,样品在F1-F2因子平面上规律性地展布反映了沉积相特征,96井下第三系地球化学-沉积相图概括了主要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冀中地区 早第三纪 沉积岩 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多元统计 研究
  • 简介:碎屑岩的古沉积环境直接控制沉积相的类型、分布和演化,从而影响优质储层和油气有利区的分布。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玛18井为重点研究对象,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试仪(XRF),系统测试了下三叠统百口泉组(T_1b)415组样品的40多种元素含量。通过测试数据分析了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古盐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等的变化趋势及与含油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百口泉组自下而上元素丰度和比值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表现为温暖潮湿、淡水—微咸水、水体分层不强的弱氧化环境,从T_1b_1到T_1b_3温度、湿度和盐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另外,Si/Al值与含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 标签: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含油性 百口泉组 玛湖凹陷
  • 简介: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相带为主,与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直接覆盖整个湖盆,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种类型:③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典型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分别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 标签: 浅水湖泊三角洲 岩性油气藏 分流河道席状砂化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沉积模式 葡萄花油层
  • 简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微体古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沉积。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渭北地区长6油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和浊流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成果为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 浊流沉积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对崖13-1气田主要产层陵水组三段进行了亚段细分,以此为基础,在地震阻抗剖面上得到不同亚段的阻抗体,利用层拉平技术将各亚段阻抗体抗平,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求出各亚段阻抗体12个水平方向的变差函数,拟合其非均质性变程椭圆,通过对不同亚段变程椭圆的比较,结合沉积特征,分析了陵三段各亚段的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地震资料 研究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体系
  • 简介:三叠纪时期,塔里木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发育前陆坳陷、前缘隆起及隆后坳陷3个典型的前陆盆地构造单元。为了探讨隆后坳陷区三角洲沉积特征,以桑塔木地区为例,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且垂向上具有辫状河三角洲向曲流河三角洲演化的特征。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而河口坝与远砂坝发育规模均较小;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及沼泽等,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则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克拉玛依组三角洲的演化不仅受控于前陆盆地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形坡度的变化,而且气候由干旱—半干旱向湿润的转化也起到一定作用。在对2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隆后坳陷区三角洲的沉积演化模式。

  • 标签: 辫状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演化模式 隆后坳陷 桑塔木地区
  • 简介:通过深入剖析恩平凹陷下第三系陆相地层,认为可以引入层序地层学的思路(以基准面的变化代替海平面的变化)来认识陆相层序地层,并将二级层序作为勘探低成熟区陆相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单元。以恩平凹陷为例,在实践中总结了陆相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的标准,以及凹陷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陆相沉积凹陷 应用 珠江口盆地 恩平凹陷 湖相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
  • 简介:针对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依据黄土塬地区地震弯曲测线,充分利用有效的地震信息对目的层开展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在剖面上对渗透性砂岩展布的识别总结出5种方法,并且在平面上编制渗透性砂岩展布范围图,为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后期完钻井检查,其渗透性砂层厚度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渗透性砂岩 波阻抗 密度 神经网络法 考核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