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拇指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修复的方法也很多,如传统带蒂皮瓣其操作方便,手术风险也较小,但需二次手术,且术后皮瓣感觉恢复差。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自1999年2月-2006年12月,我们根据拇指不同受伤情况,采用6种不同类型的小皮瓣修复74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拇指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带蒂皮瓣 临床效果 手术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保护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例36指,效果满意。结果本组30例36个皮瓣中,全部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3年,皮瓣血运、弹性、质地及外形良好。结论手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对于修复手指不同部位组织缺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手指缺损 逆行岛状皮瓣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入住接受治疗的80例(80颗)牙体楔状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数字抽签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颗)。实验组患者采取3M-VitremerTM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对照组患者采取DyractAP复合体充填修复,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种修复材料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随访发现,两组患者修复6个月后的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12、18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体楔状缺损应用3M-VitremerTM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的效果优于DyractAP复合体充填修复,且其能有效确保患者的远期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 标签: 光固化复合树脂 玻璃离子水门汀 牙体 缺损 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86-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2003年1月-2006年5月,我院应用不同足趾不同部位的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部分组织缺损2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18~45岁,平均31.5岁。损伤部位:食指13例,中指7例,拇指5例,环指3例。其中甲根部以远指体缺损9例,部分甲床及侧方缺损7例,指腹缺损6例,指体中部节段性组织缺损4例,脱套伤2例。指腹及侧方缺损面积为1.2cm×3.0cm~1.5cm×3.5cm。

  • 标签: 手指组织缺损 移植修复 组织瓣 游离 足趾 指腹缺损
  • 简介:目的报道指端缺损的显微外科塑形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7年10月,我们根据解剖组织学基础依据,采用多种皮瓣+甲体延长塑形修复160例指端缺损,重塑指甲、指体美观的外形,进行术后随访、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38个月,皮瓣完全成活,虽然指甲与健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但生长良好,未见甲根与甲床分离征象及明显畸形,指体外形得到极大改善,无指端疼痛感,基本不影响扣、拨、捏、抓等功能。结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手指外形与功能恢复患者较为满意,适合各级医院开展。

  • 标签: 指端缺损 皮瓣 甲体延长 塑形修复
  • 简介: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软组织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对于损伤后的创面处理,传统的引流方法存在着换药频次多、愈合时间长,增加感染机会及患者痛苦等诸多弊端。近年来,VSD即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我院骨科在2006年4月-2008年3月应用VSD技术治疗38例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VSD 护理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遍及全身皮肤、粘膜、肌肉、骨关节、血管及内脏等,由轴索、髓鞘和施万鞘组成。施万鞘由Schwann细胞组成,是神经再生的通道。周围神经可因切割、牵拉、挤压等而损伤,使其功能丧失。临床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群肌力不同程度的减弱或丧失、所支配的区域知觉减退或消失,给患者经济上和精神上均带来沉重打击。因此,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虽是显微外科一大难题,但其意义却深重而远大。目前,自体神经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人工合成导管和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周围神经 损伤 修复
  • 简介:例1:男,40岁,左枕部头皮新生物形成伴瘙痒4年,加重1年入院。体检:左枕部见一约5cm×6cm大小肿块。表面角化结痂,痂下呈红色乳头状,基底与周围组织粘连。行头皮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局部帽状腱膜未受侵犯,头皮缺损约8cm×9cm。以邻近帽状腱膜下游离开并帽状腱膜间断切开,三蒂皮瓣转移法修复头皮缺损。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愈合满意。病理诊断:头皮鳞状细胞癌。

  • 标签: 头皮缺损 肿瘤切除 缺损 帽状腱膜 修复 皮瓣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子宫瘢痕缺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内剖宫产的产妇184例,对其进行长期随访。将其中存在子宫瘢痕缺损的8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未存在子宫瘢痕缺损的99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的相关数据,分析导致剖宫产子宫瘢痕缺损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剖宫产次数、子宫位置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剖宫产次数是导致刨宫产子宫瘢痕缺损的高危因素(OR=1.420,95%CI 0.872~2.314,P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瘢痕缺损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共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经修复治疗后的各项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损 各项功能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共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经修复治疗后的各项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损 各项功能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牙齿保存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从本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份门诊治疗的36例牙体缺损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拔出组和保存组两组,每组各18例。结果:观察组牙齿保存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齿保存比拔除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牙体缺损 保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在本鉴定中心进行法医临床鉴定的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的 100 例案例,对其法医临床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 例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的案例中,上肢神经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56 例,占 56.0%)和工伤(30 例,占 30.0%);损伤类型主要为桡神经损伤(42 例,占 42.0%)和正中神经损伤(38 例,占 38.0%);鉴定时间为伤后 3 个月至 2 年,平均鉴定时间为 10.5 个月;上肢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结果为轻度 42 例(占 42.0%)、中度 38 例(占 38.0%)、重度 20 例(占 20.0%)。结论:上肢神经损伤致功能缺损的法医临床鉴定需要综合考虑损伤原因、损伤类型、鉴定时间等因素,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上肢骨折 神经损伤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广泛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采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皮瓣治疗的2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有广泛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4岁);病程6~312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前软组织缺损13例,窦道形成7例,贴骨瘢痕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两阶段手术:①清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抗生素骨水泥诱导成膜以及小腿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②感染控制后6~8周,去除骨水泥和固定物,清洗后再次固定断端,膜内植入松质骨颗粒。清创后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3.5 cm~18.0 cm×6.0 cm,骨缺损长度6~12 cm(平均8.4 cm)。应用局部带蒂筋膜皮瓣4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9例(顺行4例,逆行5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顺行2例,逆行5例),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游离皮瓣2例。术后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46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其中18例皮瓣一期愈合;5例未愈合的患者经再次清创后,3例植皮后创面愈合,2例再次行皮瓣修复。骨感染控制21例,复发2例(分别发生于二期术后9个月和14个月)。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为4~11个月(平均6.2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21例,良1例,差1例。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小腿多种皮瓣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广泛软组织缺损,在兼顾皮肤软组织修复的同时,有利于控制感染、形成完整的诱导膜和骨重建进程,疗效可靠。

  • 标签: 骨髓炎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缺损修补术在临床中治疗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于 2016年 4月至 2017年 5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70例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遵照随机分配的法则,分为对照组( n=35)、观察组( n=35)。予以对照组行常规颅骨缺损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术后颅脑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能够减少对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并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价值可观。

  • 标签: 颅脑损伤术 脑室腹腔分流 颅骨缺损修补术 脑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有中心视野缺损(CVFDs)与周边视野缺损(PVFDs)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6—12月首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早期POAG患者66例66眼,根据视野缺损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CVFDs组25例25眼和PVFDs组41例41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和屈光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5人55眼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用Humphrey视野计进行24-2视野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根据ETDRS环将视网膜分为3个环9个区域,测定中心、内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和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流参数。评估并比较CVFDs组与PVFDs组患者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变化及其与视野缺损部位的关联。结果健康对照组、CVFDs组和PVFDs组受检眼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分别为18.20(17.50,18.50)、17.10(16.30,17.85)和17.20(16.25,17.90)mm/mm2,总体灌注密度分别为0.45(0.43,0.46)、0.42(0.40,0.44)和0.43(0.40,0.44)mm2/mm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0.84、16.15,均P<0.001),其中CVFDs组和PVFDs组黄斑区总体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者受检眼黄斑区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VFDs组受检眼外环各区血管密度和外环上方、下方及鼻侧灌注密度均下降,PVFDs组外环上方、下方和颞侧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FDs组外环鼻侧灌注密度低于PVF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早期POA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和灌注密度均明显降低,具有CVFDs的早期POAG患者黄斑区外环鼻侧灌注密度低于PVFDs者。

  • 标签: 开角型青光眼/诊断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野 黄斑血流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70例,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35例。参照组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研究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4.65±17.38)min、(4.35±1.09)h、(4.67±1.02)d、(97.68±9.54)ml、(6.05±1.71)d,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别为(36.05±3.44)mm、(17.23±1.56)mm、(101.37±14.26)cm/s,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与参照组2.86%(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能有效促进病情康复,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 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