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8月13-14日,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首届“齐鲁健康卫士”微电影大赛创作培训班在济南举办。省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正武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 标签: 培训班 创作 电影 健康 计生系统 直属机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综合征救治体会。方法常规治疗畅通气道,面罩大流量氧气吸入(>5L/min),早期足量短程使用激素,维生素C及乌司他丁等组织器官保护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结果本组均成功抢救,在ICU救治时间为5到14天,呼吸支持时间为2到10天,本组转出ICU时,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平稳,血压稳定,呼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为95%以上,心、肝、肾等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星状神经阻滞综合征严重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损害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随时可因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抢救此类患者,积极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征 救治体会
  • 简介:摘要局灶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FSGS患者预后异质性较大,需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为此,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牵头,邀请在FSGS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肾脏病临床和病理学专家,聚焦近年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相关文献及国内外指南,系统性总结FSGS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就FSGS诊断与治疗提出具体建议,制定了本共识,为临床诊疗工作者提供可掌握的、实用的治疗方案,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诊治能力与水平。

  • 标签: 肾小球硬化症,局灶节段性 诊断 治疗 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男性,11个月。生后5个月出现发育倒退,随后出现四肢无力和对响声的异常惊吓反应,求医2个月诊断不明,转诊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发现患儿双眼眼底黄斑樱桃红斑,以此为线索进一步基因分析显示GLB基因出现复合杂合子突变,酶学检查结果显示酸性β-半乳糖苷酶明显低于正常值,确诊GM1型神经苷脂沉积症。

  • 标签: 神经节苷脂累积病,GM1型 代谢疾病 黄斑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散光儿童眼前生物学参数的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散光患儿82例(82眼),其中高度散光患儿64例(散光≥2.00 DC),中低度散光患儿18例(散光<2.00 DC)。采用SIRIUS天狼星三维角膜地形图及眼前分析系统测定患儿眼前生物学参数,包括角膜参数和前房参数。角膜参数包括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最薄点位置、中央角膜厚度、角膜体积、角膜前后表面K1、角膜前后表面K2、角膜前后表面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柱镜度、光学区4 mm球镜度、光学区4 mm柱镜度;前房参数包括前房深度、水平虹膜直径、虹膜角膜夹角、前房直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眼前各生物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散光组儿童与中低度散光组相比,前房参数、角膜厚度和角膜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角膜最薄点位置分别有97%和89%位于颞下方,高度散光组角膜前、后表面K1值较低(t=-2.61, P=0.011; t=2.40, P=0.019),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光学区4 mm散光度数较大(t=-11.00, P<0.001; t=5.58, P<0.001; t=-10.25, P<0.001)。散光程度较高组,前房直径较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3, P=0.036)。高度散光组屈光状态转化为等效球镜度,等效球镜度越小,前房深度和房角越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2, P<0.001; F=5.07, P=0.009)。结论:高度散光组儿童的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光学区4 mm散光较大,角膜最薄点位置大多位于颞下方,角膜前后表面K1值较低,散光程度较高组儿童,前房直径较大,高度散光组等效球镜度越小,前房深度和房角越大。

  • 标签: 高度散光 儿童 眼前节生物学参数
  • 简介:摘要生物素-硫胺素反应性基底病是一种罕见的、可治疗的常染色体隐性神经代谢性疾病,由编码硫胺素跨质膜转运蛋白的SLC19A3基因突变引起。文中报道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伴有运动功能减退、眼外肌麻痹及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29岁男性患者,头部影像学特征为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对称性异常信号,基因检测确诊为生物素-硫胺素反应性基底病,经予生物素+硫胺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病灶消退。

  • 标签: 癫痫 生物素 硫胺素 生物素-硫胺素反应性基底节病 SLC19A3基因
  • 简介:摘要肠道弥漫性细胞神经瘤病(diffuse ganglioneuromatosis,DG)是肠道细胞神经瘤的罕见亚型。本文报道2例非遗传性综合征相关的散发性肠道DG,1例术前被误诊为克罗恩病,另1例则与肠道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困难,分析其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对其中1例行遗传性神经内分泌疾病二代测序检测,并复习文献,以期望提高临床诊疗过程中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邻近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收治的1例膀胱副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善盆腔CT、MRI、膀胱镜检等检查,按膀胱副神经瘤完善术前准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证实为膀胱副神经瘤。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瘤非常罕见,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注意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围手术期应做好充分准备,手术方式以膀胱部分切除术为主,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膀胱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段输尿管结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8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符合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临床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5.2%(69/81)。漏诊12例占14.8%,尿道内口结石3例,肾积水9例,未找到结石。69例输尿管结石中,左输尿管结石上段15例,中段1例,下段17例;右输尿管结石上段12例,中段1例,下段23例。根据临床确诊情况,输尿管上段结石诊断符合率为93.1%(27/29)、输尿管中段结石诊断符合率为100%(2/2)、输尿管下段结石诊断符合率为80.0%(40/50),其中诊断符合率较高的为上、中段结石。结论对输尿管结石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快捷方便、准确性高等优势,临床上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方式,但该方式诊断存在一定漏诊,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应对其超声诊断进行不断优化。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不同节段 输尿管结石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介导腹腔神经去除在胰腺癌疼痛中的疗效。方法:采用B超定位,实时超声动态监测经皮穿刺,于腹腔动脉干根部旁侧注入无水乙醇15ml,对97例胰腺癌痛患者实施腹腔神经去除术。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血清SP水平变化。结果:97例中1例穿刺失败,成功率98.7%,无急性胰腺炎,胰瘘及出血等穿刺并发症;VAS及S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P〈0.05),有效率87.5%,显效率76.1%,12例无效。结论:超声介导腹腔神经去除术安全可靠,能显著减轻胰腺癌疼痛。

  • 标签: 胰腺肿瘤 疼痛 腹腔丛 超声检查 介入性
  • 简介:摘要对我院收治的一例患有副神经瘤的患者进行分析,副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诊断中的误诊率较高,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对肿瘤复发患者可行手术、放化疗联合治疗。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副神经节瘤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中基底背侧较大撕脱骨折块和中指骨基底背侧钻孔缝合治疗中指骨基底背侧小片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中36例骨折块较大的中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患者采用骨折复位,0.8mm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块,并首先顺行穿入1.0mm克氏针行近指间关节(pip)平伸位内固定;对24例骨折块小的中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采用骨折复位,中基底背侧钻孔缝合,同时顺行1.0mm克氏针内固定PIP于平伸位。石膏托外固定掌指关节(MP)80°~90°屈曲位,腕关节背伸位,远指间关节(DIP)平伸位3~4周。术后4~6周拔除内固定骨折块及PIP关节克氏针。结果经术后3~9个月的随访,按指关节主动运动总和(TAM)法评定疗效:优15例,良35例,中10例,骨折全部愈合。结论采用克氏针内固定中基底背侧较大撕脱骨折块及中基底背侧钻孔治疗中背侧小片撕脱骨折的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均满意。

  • 标签: 指损伤 骨折 骨折内固定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均作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同时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右侧肾上腺5例,左侧肾上腺3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8-7.6cm,平均6.3cm,CT平扫为等或低密度,3例有钙化灶;MRI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肿瘤呈高信号或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见漩涡征;增强早期肿瘤轻度强化、延迟后进行性增强。1例类似于肾上腺假性囊肿的CT、MRI表现。肿瘤有钻缝样生长及包绕血管而不侵犯血管的特点。结论CT、MRI的影像学表现显示,肾上腺细胞神经瘤主要表现为柔软的较大肿块,可沿器官间隙钻缝样生长,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有助于和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 标签: 肾上腺 节细胞神经瘤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型钢板固定治疗近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近指骨骨折患者84例,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2例。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传统的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微型钢板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比较经过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近节指骨骨折 微型钢板固定治疗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