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30例颅内动脉瘤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数字表随机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焦虑情绪S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焦虑情绪SAS评分均显著降低,而其中实验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焦虑情绪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焦虑和神经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支架置入术后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术与血管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66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分为血管栓塞组和显微手术组,血管栓塞组33例给予血管栓塞术治疗,显微手术组33例给予显微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治疗后,血管栓塞组在并发症总数上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有统计学有意义(P

  • 标签: 显微手术夹闭 血管栓塞术 脑动脉瘤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采取全面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课题所研究的样本,从中抽取样本量为80例,随机分成两个组别,其中一组(40例)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并将该组设定为常规组,另外一组(40例)则在常规组实施全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将这组设定为研究组,之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研究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研究组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研究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提供全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可以充分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全面早期康复护理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窒息与电刺激两种方法诱发心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n=6)、窒息组(n=18)和电刺激组(n=18)。各组大鼠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经股动静脉置管监测血压和补液。窒息气管导管致大鼠心搏骤停,电刺激组经食道电刺激诱发大鼠心搏骤停,均于4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CPR);假手术组大鼠仅麻醉后气管插管及经股动静脉置管,不诱发心搏骤停。观察模型大鼠72 h存活情况,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于复苏后24 h和72 h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脑损伤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钙结合蛋白S100B的水平;取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脑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结果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均成功诱发出心搏骤停,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分别为94.4%(17/18)和88.9%(16/1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窒息组大鼠72 h累积存活率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0.040,P=0.841)。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NDS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分:37.50±4.26、32.17±4.02比8.33±2.33,均P<0.01);复苏后72 h两个模型组NDS评分有下降趋势,以电刺激组下降更为显著,与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14.00±2.89比26.33±4.84,P<0.05)。ELISA结果显示,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μg/L:1.02±0.07、1.02±0.02比0.87±0.02,均P<0.05)。复苏后72 h窒息组血清NSE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1.03±0.05比0.87±0.02,P<0.01);而电刺激组血清NSE水平已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96±0.04比0.87±0.02,P>0.05)。各组大鼠复苏后各时间点S100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苏后24 h两个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均无明显神经元损伤;72 h时两组有部分神经元损伤,以窒息组较电刺激组更严重。结论窒息和电刺激诱发心搏骤停并成功复苏后的大鼠均有一定程度的脑损伤,以窒息诱发的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较电刺激更严重。

  • 标签: 心搏骤停 脑损伤 脑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正压人工呼吸联合气管插管应用于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效果。方法将在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60例我院出生的并出现窒息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正压人工呼吸进行抢救,观察组患儿在正压人工呼吸的基础上接受气管插管进行抢救。观察两组患儿的心率、肤色等情况。结果经过抢救,观察组患儿的20分钟Apgar评分为(9.45±0.37)分,高于对照组的(7.45±1.21)分,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抢救用时为(19.32±4.31)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1.43±5.32)分,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人工呼吸联合气管插管抢救新生儿窒息,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正压人工呼吸 气管插管 新生儿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气管插管与纳络酮联合应用于重度窒息新生儿中的复苏作用。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9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纳络酮0.05-0.1mg/kg三角肌注射,而观察组患儿由麻醉医师进行了气管插管,同时给予纳络酮0.05-0.1mg/kg三角肌注射。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5min的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均复苏成功,无死亡出现,对照组中1例脐带脱垂死胎,经复苏抢救无效死亡,2例死于肺透明膜病和颅内出血。结论在麻醉医师熟练掌握新生儿的气管插管术并辅以纳络酮0.05-0.1mg/kg三角肌注射可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

  • 标签: 重度窒息新生儿 气管插管与纳络酮 复苏体会
  • 简介:摘要:带电作业绝缘杆作业多功能转换线,主要应用于配电带电作业技术领域,含绝缘杆连接环、螺杆、挂接环、线本体、导线锁紧块、安全锁止销、伸缩软线、压接万向头、导线压紧座、导线压块、万向头压块、安全锁止块,所述线本体呈C形,底部连接导线锁紧块,所述导线锁紧块左侧设置安全锁止销,所述导线锁紧块与螺杆铰接,所述螺杆与线本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杆能够沿着线本体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螺杆末端连接绝缘杆连接环。

  • 标签: 带电作业 绝缘杆 作业法 多功能 转换线夹
  • 简介:我和爷爷带上手电筒和铁夹,背着一个大竹笼来到田埂边上。我打开手电筒,光束像一道激光一样射到水面上,只见有几条黄鳝探出泥洞,张开嘴正问我们要吃的。我赶紧拿出像剪刀一样的铁夹,认准其中一条比较大的黄鳝,飞快地夹下去。只见水面上腾起一阵泥雾。我带起铁夹浮出水面,将黄鳝甩入水桶。黄鳝在水桶中辗转游动,惊恐不定。

  • 标签: 黄鳝 手电筒 水面 水桶 田埂
  • 简介:1我住到温泉镇后的第二年,认识了金文玲。金文玲是山东即墨人,她和她丈夫在即墨温泉镇大石村经营一家园艺场。从青岛市去温泉镇可以走滨海大道,也可以走青龙高速。走青龙高速要交二十五元过路费,但节省时间。走滨海大道倒是不花钱,但比走青龙高速要多花二十来分钟,遇到堵车。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我一般走青龙高速。下青龙高速后要走一段乡村公路,这条双向两车道的公路穿过一大片平坦的耕地,公路两边密实地种着几排高大的白杨树,也有栾树。

  • 标签: 乡村公路 温泉镇 园艺场 青岛市 过路费 金文
  • 简介:作文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举行一次珠子比赛。”我是“必胜队”的第一位参赛者,自信满满地走上台。李易是“永胜队”的第一位参赛者,他连蹦带跳地跑上台。老师说:“one、two、three,go!”我和李易飞快地夹起珠子来。李易那边的珠子很“乖巧”,他不一会儿就夹了一大半珠子了。

  • 标签: 珠子 参赛者 老师
  • 简介:上课铃响了,老师拿来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瓶,往水里倒进一些洗衣粉,把十粒弹珠放进瓶子里,让我们进行弹珠比赛。水里为什么要放洗衣粉?我带着疑问,比赛开始了。

  • 标签: 夹弹珠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脑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按标准筛选出的颅内动脉瘤术后的102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HBO)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针灸和康复治疗;HBO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早期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痉挛情况、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和Barthe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均降低、大脑中动脉痉挛情况好转、NFD降低、Barthel评分升高(P〈0.01),且HBO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HBO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结论术后早期运用HBO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流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可显著促进其脑功能恢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高压氧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颅内动脑瘤术后预防CVS的应用。方法依据循证医学理念,总结归纳颅内动脑瘤术后预防CVS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运用于2014年10月~2016年6月在本科行颅内动脉瘤术的25例患者。结果25例患者术后出现2例CVS,经积极治疗后1例恢复良好,1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颅内动脑瘤术后的应用,可有效预防CVS的发生。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动脉瘤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术,根据治疗时机将其分为早期组(发病24 h内手术,23例)、中期组(发病24~72 h手术,20例)、晚期组(发病72 h后手术,20例)。比较三组预后良好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且早期组(91.30%,21/23)高于晚期组(70.00%,14/20),P<0.05。三组术中出血、脑血管痉挛、术后动脉瘤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予以开颅动脉瘤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手术时机越早预后越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安全性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开颅动脉瘤夹闭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分叉部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围术期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动脉瘤显微镜下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 月时间段至我院治疗的 66 例 脑动脉瘤 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接受 显微镜下手术 。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将其 分为参照组(共 33 例,实施常规护理)和护理组(共 33 例,实施围术期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情况 。 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恢复状态良好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护理组重度残疾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P < 0.05 )。 结论: 围术期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动脉瘤显微镜下手术患者中的临床优势明显,患者残疾程度较轻,恢复情况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 标签: 围术期护理模式 脑动脉瘤 显微镜下夹闭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T,DS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DSCT双能量扫描,采用双能量扫描程序,用单能谱成像技术利用不同的能谱直接进行不同密度的金属减影。结论DSCT双能量扫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细微结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单能谱成像 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正常充盈排空的生理功能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的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术后由护士将尿管连接到尿动力监控仪,对照组选用畅通引流模式持续引流尿液,观察组选用定时模式每3小时自动开放尿管1次,每次开放5 min。比较两组患者拔出尿管后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发生率和再插管率等指标,评估尿管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04.00±29.8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35.90±29.76)min,首次排尿量为(250.17±60.18)ml。观察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22.10±37.1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60.33±36.11)min,首次排尿量为(327.17±88.59)ml。观察组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和因为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结论术后患者短期留置尿管期间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充盈排空功能,对维持膀胱功能有效且安全,对于泌尿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可以应用定时尿管模式来训练膀胱。

  • 标签: 引流术 留置尿管 夹闭尿管 膀胱功能训练 尿动力监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