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设计师为该项目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名字——飞花舞,并以此献礼瞬息万变的世界。隆冬时节,长凳在一片苍茫的景色中倒映出漫天的飞雪:春回大地,缤纷的樱花在长凳上空飞舞,让飞花舞的美称实至名归:炎炎夏日,灿烂的阳光透过层层绿叶洒落在长凳上,摇曳出光影的姿态;金秋时节,绚烂的落叶打着旋儿,在长凳上倒映出一片金色的世界。无论是在哪个时节,十和田市的美景都会在创意长凳上留下一抹曼妙的剪影。弯曲的不锈钢板构成了长凳的主体,宛如鸟儿的翅膀,记录着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

  • 标签: 飞花 创意 不锈钢板 设计师 和田市 世界
  • 简介:冬日里午后的阳光显得有些散淡,透过窗外不远处的那棵大柳树,碎影斑驳地洒落在大街上。在影影绰绰的黯淡影像下,旧日里的时光隐约浮现,思念和忧伤是如此的浓厚,对过去的叫味竞显得如此的乏力与无奈。那些温暖的、安详的时光正是在这个美丽的午后消失在了路途中。

  • 标签: 高中 阅读教学 《当光影沿途漫散》 南坤
  • 简介:<正>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展到了孟子就转换为“义利之辨”,自孟子之后,“义利之辨”构成了诸儒反复研讨的基本问题。近几十年来,批评孟子的人,大都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是鄙视功利,并据此把孟子说成是反功利主义者。孟子鄙视功利说能否成立,这是不

  • 标签: 孟子 义利之辨 仁义 利己主义 功利说 孔子
  • 简介:“秋水伊人”是一个很美妙的、意味隽永的典故,简单地说,它就比喻见景生情而思念自己的恋人。这个典故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蒹葭”篇,蒹葭就是芦苇,因为在秦地,所以也可说是渭水边上的芦苇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为使今天的读者领会这首诗的美妙,余冠英先生将它翻译了一下,保

  • 标签: 水伊人 白露为霜 秦风 在水一方 余冠英 原诗
  • 简介: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倾听风的故事有一首好听的萨克斯,名叫《春风》。每当悠扬的旋律响起,心便如海一样宁静。我仿佛看到阳光像流水一样从天边缓缓流过,看到露珠从花瓣上优雅地坠落,看到星星一样的梨花在春风中欢笑。原来,风是有颜色的。

  • 标签: 《凉州词》 《风》 《春风》 萨克斯 李峤 故事
  • 简介:马克想约好友乔丹和保罗聚一聚,但是他们俩要去参加多伦多展。马克完全不能理解两位好友的喜好,不明白参加展有什么好玩的。于是,乔丹和保罗为马克做了详细的介绍。

  • 标签: 乐趣 马克 多伦多 保罗 乔丹
  • 简介:那束芦苇已经在我的办公室内静静地陪伴我三年了,金黄色的光泽,白色的花穗,尖利的叶子,再配上水蓝色的四棱型的瓶子,安静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虽然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还带有大地的颜色和气息。那是我的一位朋友送我的,他说:这是纯天然的,我们大庆的特产,放到屋子里随时可让你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时刻提醒你热爱大自然,热爱大庆。芦花已经被他用摩丝固定住了,不会飘落,叶子和枝干也保持着原有的颜色和状态。我喜欢这朴素的带有灵性的植物。我一直以为它是有生命的,虽然离开了土地,离开了生命栖息之地,它依旧带有生命不可侵犯的高贵气质。

  • 标签: 芦苇 天堂 大自然 生命 叶子 颜色
  • 简介:元代杂剧迅速繁荣之后,又走向衰落。南戏又一时兴盛,以致产生了昆曲。昆曲在明朝中叶取得正统地位,其中有两个世纪——大致在公元17世纪和18世纪,即明代的万历年间至清朝的乾嘉之交,基本上可属于“昆曲世纪”,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剧种可以与昆曲相比。

  • 标签: 昆曲 京剧 元代杂剧 明朝中叶 18世纪 17世纪
  • 简介: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生,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郭秋娟老师女儿的例子告诉我们,刚开始的“幽默”“糖醋”或许会促使学生探本溯源源去啃大部头的名著,”只要是读书,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小学生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对学生读课外书,教师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还应该加以引导,做好“过滤”,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引向更深处。

  • 标签: 小学生 读书 强制性 老师 教师
  • 简介:福建画家可查考的主要在唐以后。据清代浙江海盐人黄锡蕃编撰的《闽中书画录》载,福建画家,计唐4人,五代1人,北宋52人,南宋24人,金2人,元20人,明408人,清188人,女画家24人,僧19人,道士18人,流寓7人,游宦35人,总802人。黄锡蕃曾游

  • 标签: 古代绘画 画家 院体画 南宋画院 山水画 莆田
  • 简介:2009年3月,长江三峡电站试验蓄水结束。从去年10月下旬,已蓄至海拔172.5米的水位迅速下落。钓友们欣喜地奔走相告:“水桥又好刷滩啰!”

  • 标签: 轶事 垂钓 三峡电站 试验性 钓友
  • 简介:瀚调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一个民间歌种。它是这一地区蒙汉两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两族文化——特别是两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会的产物。一百几十年来,它在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久已成为内蒙古歌海中一片闪光的波涛。成为当地蒙汉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漫瀚调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