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是制定双边投资协定的先驱,很多国家以其协定为范本。在双边投资协定中纳入“投资一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共识,德国及欧盟也不例外。近年来,由于德国在国际投资争端中的角色转换,德国兼具了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双重身份。尤其,在“大瀑布”案后,德国开始反思该机制的负面影响,对其态度发生了变化。随着《里斯本条约》的生效,在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德国及欧盟越来越认识到了“投资一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负面影响,立足于保障东道国的国家规制权与公共利益,对该机制表达了反对意见,提出了投资法院制度这一新设计。如何平衡好投资个体利益与东道国公共利益,也是兼具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双重身份的中国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 标签: “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双边投资协定 投资仲裁 投资法院 德国与欧盟
  • 简介:欧盟外交一致性的缺乏已广为研究学者和政治家诟病。为增强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欧盟通过了《里斯本条约》,创设了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并随后建立欧洲对外行动署辅助高级代表工作。新职位和新机构的建立能否如期增强外交一致性?本文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结合巴尔默分析框架中的治理机制概念,对条约改革的影响进行学理分析,进而从比较公共政策的视角,探讨欧盟外交可能继续面临的三个方面的冲突。最后,文章认为,改革后的欧盟外交政策制度框架将会变得更为复杂,政策一致性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但新制度对成员国利益和价值塑造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 标签: 《里斯本条约》 欧盟外交 历史制度主义 治理机制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哲学范围内的语言学转向无疑将极端相对主义的种子埋藏进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之中。如今,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几乎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对待真理与知识的正统观念,"凡事依情况而定"俨然已经成为了其在面对任何疑问时所作出的普遍回应。然而,在这一"等值信条"的平等、民主、思辨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后现代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对于绝对真理的恐惧:现代人用相对主义打破了绝对真理的垄断性权威,却在后现代时期通过对一切确定、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相对主义 文化诊断
  • 简介:本文选择德国表现主义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格奥尔格·海姆的《战争》一诗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战争仪式,结合文化学中的仪式理论为解读该诗提供新的尝试。

  • 标签: 战争 仪式 表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