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河伯”(又有冯夷、冰夷、无夷等称谓)的认知,一般源于河伯娶妇的故事或者屈原《九歌·河伯》的描述。其实,二者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河伯娶妇”中的“河伯”是一位个性凶残、狡诈、暴戾的形象;而《九歌》中的“河伯”则是一位携女神游,徜徉于昆仑之巅且情意绵绵的恋者形象。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河伯”还被塑造为其他的一些独特形象,展现出不同性格特征,这些就为我们全方位的认识“河伯”形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始材料。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意蕴,“河伯”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具有了不同的期待视野。那么,在文学史中,如何解读河伯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缘由,则是学界需要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意蕴 河伯 形象 《九歌》 性格特征 原始材料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从"创新"一词的起源,得出创新应具备的两大特征,并通过对另一位学者对创新与创造关系的认识,表明笔者对创新与创造关系的不同观点。然后本文通过对思维分类的梳理,揭示创新思维与诸多思维形态的关系。最后本文客观地论述了创新思维训练是产生创新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 标签: 创新 创新思维
  • 简介:当下不争的事实是:文字阅读已让位于图像阅读;在有限的文字阅读中,文学阅读又让位于消遣、娱乐阅读;而更有限的文学阅读中纸媒阅读又让位于电子、网络阅读。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已严重边缘化。

  • 标签: 文学接受 文学阅读 文本 电子媒介 网络阅读 边缘化
  • 简介:<正>郭树文在《王熙凤与“未来”》一文中,(见《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2期)就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的选取、王熙凤的贞淫判断以及王熙凤高利贷经营的评价等问题,对拙作《王熙凤“代表着未来”吗?》提出了批评。对此,我首先表示欢迎与感谢。同时,我也想就郭文的批评谈点个人看法。

  • 标签: 王熙凤 高利贷 月钱 《红楼梦》 生产方式 马克思
  • 简介:<正>胡有清同志的《文艺学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力求贯彻“立足当代,统摄古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尤其重视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结合,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见解。是一部便于教学的文艺学教材。首先,这本教材的“新”,表现于对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学方法的综合评论和探索上。新时期以来,出版了相当数量文艺学教材。这些教材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写的那样以引进苏联文艺学为主体,也不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写的那样以阐述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主体,或是以广泛地引进二十世纪以来欧美各文艺美学学派的各种各样的文艺思维模式为主体,大都着力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文艺学方法的绍介及应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艺学教材 新时期 文学艺术 文艺理论体系 文艺学方法论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长期以采由于“文化启蒙主义”一元论价值观的影响,学界在论及苏曼殊的翻译成就时,一贯强调其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忽略了他对东方印度文化-文学的译介之功。作为深究内典的翻译家,苏曼殊的印度文学译介填补了近现代翻译史上的诸多空白。他在译介印度文化时对“必关正教”的批评、对纯文学审美价值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东方文明的偏爱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审慎反思,更表现了苏曼殊文学审美现代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在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之初都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清朱民初 苏曼殊 印度文学 翻译文学
  • 简介:"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人的命运。"——西蒙娜·波伏娃"小说就像一个蜘蛛网,四角附着在人生上。"——伍尔夫聪明的你,看到这个题目,一定笑了。没错,它来自《加缪的〈日记〉》,桑塔格以丈夫和情人来区分不同气质的作家,我的答案你已明了。桑塔格说:"在艺术中,正如在生活中,丈夫和情人不可或缺。当一个人被迫在他们之间做出取舍的时候,那真是天大的憾事。"(1)盛可以全部的写作,一句话归纳起来就是人从"憾事"中来,到"憾事"中去。

  • 标签: 盛可以 天赋 诱惑 人的命运 桑塔格 波伏娃
  • 简介:乐和在《水浒后传》中被陈忱塑造成智多星形象: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谦和谨慎。乐和的形象体现出叙事形式的变化和中国古代崇智的思想。

  • 标签: 《水浒后传》 乐和性格特征
  • 简介: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现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文学批评 批评理论 批评实践 文艺斗争
  • 简介:摘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及其在刑事审判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 简介:从先秦至清代,传统赋学理论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赋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传统赋学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以徐志啸《历代赋辑要》、何新文《中国赋史稿》为代表。学者们注重梳理传统赋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着力探讨赋的社会功用和体制特征,而对其中蕴含的叙事观念,却关注较少,甚至忽略了。

  • 标签: 叙事观念 赋论 古代 学理论 80年代 体制特征
  • 简介:《史记》中的刺客作为中国先秦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颇受后人关注,也多有争议。《刺客列传》所载的五名刺客在春秋战国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相继登场,用刺杀这一激越的行为手段为我们定格下一幅幅悲壮淋漓的历史画面,在先秦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 标签: 史记 刺客形象 崇高
  • 简介:良知史观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良知作为意所构建的形器世界的法则,是实有而非虚无,万事万物及人类历史均在其发用流行之中呈显;王道理想的根本精神在于良知而非外在制度和言行,良知依托于圣贤君子这一人文力量,最终决定着人类历史的治乱兴衰;良知是历史意识构建的标准,应该以良知为准衡,删隐恶迹,减少习染对人类心灵的遮蔽。总体来看,王阳明的良知史观对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做了批判,深刻和充分地表现了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历史观 良知
  • 简介:苏东坡诗词的内容与风格是具有多样性的,特别是他在贬谪黄州期间有着与宋代科学家沈括一起收集民间验方、编写《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于中华的养生理论有了深刻的颖悟,也因此养生诗成了苏东坡诗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苏东坡的养生诗不但记录着他的养生理论,也记录着苏东坡对平凡生活的哲思,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

  • 标签: 苏东坡 养生诗
  • 简介:“鬼畜”视频是近些年中国大陆网络流行文化中颇受瞩目的一种视频文化形态。2008年1月,日本著名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推送了一部名为《最终鬼畜蓝蓝路》。的音MAD。视频短片。这部以当时日本麦当劳广告中的麦当劳叔叔形象为素材的视频短片吸引了中国大陆二次元爱好者的关注。随后,他们将该视频转载至中国大陆的AcFun弹幕视频网(简称A站)。

  • 标签: 视频网 文化特征 中国大陆 2008年 文化形态
  • 简介: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文坛,产生了一大批文学巨匠。沈从文,这位在海内外声名鹊起、享有国际声誉的一流作家,却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沉寂下来,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和热捧,其文坛地位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看好。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唱响了一首美丽而忧伤的田园牧歌。

  • 标签: 沈从文“边城”世界 田园牧歌 人性
  • 简介:本文希望予阳明经学思想以全面的阐述。先依次论述这几个问题:孔子删述"六经"不曾增加一字、续经亦未可尽非、"五经"是糟粕、"六经"为记籍。然后就《五经臆说》十二条细致分析阳明儒家经典诠释的独到见解与诠释方法,提出阳明解经贵在坚持四条方法原则——重动机之善、排斥文字训诂、直抒胸臆、尊重历史事实。

  • 标签: 阳明 常道 五经 六经 五经臆说
  • 简介:对于杜甫之文,前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完全给予了否定,如宋代的秦观,他指出,由于“人才各有分限”,杜甫的诗歌所取得的成就极高,可以“诗冠古今”,但对于杜甫的文而言则“无韵者殆不可读”①;陈师道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为文不工的原因乃在于“诗文各有体”,但是杜甫却“以诗为文”,所以导致“不工”。有的则给予了肯定,如宋代的蔡绦,认为“杜少陵文自古奥,……其语皆磊落惊人,或言无韵者不可读,是大不然”②可见,蔡氏对杜甫的文还是非常赞赏的。具体到目前的杜文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把杜甫之奏议文作为整体给予研究的相关论文迄今尚未可见,这不能不说是杜甫研究中的缺憾。因此,以下予以分析论述。

  • 标签: 杜甫研究 奏议 创作 诗歌 陈师道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