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熹王阳明作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两大代表人物,始终居于宋明理学的中心地位。宋明理学在从朱学向王学的逻辑演进中,元代理学值得关注。本文试图比较元代吴澄明代王阳明的心性论思想异同,探求理学演变的历史轨迹。元代吴澄为心学正名,纳心学入道统。明代王阳明亦以道为其思想主题及致思目标。二人均以救时弊自任而力倡心学。吴澄于心、性分别言说。以"太极之心""剧贼之心"言心、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言性,既以"理"为心、性之内容,又赋予心、性以"迹""气"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个体性普遍性的统一,并更为重视个体性方面的表现。王阳明言心性则先验地、内在地包含个体性普遍性之同一,并更为强调心、性作为普遍性内容的重要性。王阳明之所以更为强调心、性先验的普遍性意义以及心、性作为本体地位的重要性,是要对治朱门后学支离之病,以使学人专心致志于心上用功。由此观照程朱陆王之异同,或可促进某些理论问题的思考。

  • 标签: 吴澄 王阳明 心性论 比较
  • 简介:摘要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专业化,社会分工的逐步精细化,“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论的部分不够全面、学习理论部分缺乏学习性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全面性、学习性以及实践性等几个方面入手,从个人角度列举了几项改革措施,仅供参考。

  • 标签: 小学教育 课程内容 改革举措
  • 简介:蒋原伦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他的批评生涯,他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寻找最恰切的话语方式读解和阐释变异中的当代中国。蒋原伦对既有的批评模式始终感觉不满,他将90年代之前的批评描述为“主义”批评,认为这种批评模式以及与其对应的评价体系是意识形态整合下作家、批评家和文学杂志编辑的共谋。

  • 标签: 批评实践 批评模式 话语方式 文化特征 文学杂志 媒介批评
  • 简介:《理智情感》是伟大现代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首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刻画性格迥异的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对待爱情的态度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婚姻观。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自身的婚姻观以及作者笔下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当代中国婚姻观进行对比,从而对现代人们出现的婚姻问题以及情感理智的平衡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理智 情感 婚姻观 对比
  • 简介:<正>器大声宏作为诗人,毛泽东的诗风与人格浑然一体。一九四五年一首《沁园春·雪》,搅动山城文化风云。这是大家所熟悉的。需提及的是,柳亚子在十月二十一日,为画家尹瘦石写的论毛泽东此词一篇手跋,颇为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一般文人的感受:

  • 标签: 毛泽东 心路历程 山城文化 中国文艺 人格 国民党
  • 简介:马克思把时间区分为感性时间、活的时间和自由时间,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人类劳动时间是"活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儒家时间属于内在于生命的时间,要求生命把握宇宙时间的节拍,"与时偕行",实现生命的永恒,即在辩证时间的体验中获取超验时间。马克思儒家都站在人的存在的视角来审视时间,得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二者又表现为外在时间内在时间、现实时间超验时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的差异,属于两种异质的时间观,二者存在互补性。

  • 标签: 活的时间 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超验时间 辩证时间
  • 简介:一、相识在五七干校的牛棚中从上小学开始,谢添老师的银幕形象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新儿女英雄传》中又狠又痞的张金龙让我恨得直咬牙;《林家铺子》的林老板让我同情又无奈;《洪湖赤卫队》里又靓又帅的张副官又叫我崇敬着迷。进电影学院以后,又得知这位明星还是个导演,《小铃铛》、《花儿朵朵》、《锦上添花》那么棒的影片都是他导的,在我这个初涉电影的学生心中,谢添真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明亮却又那么遥远!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命运的安排竟然超过了精彩的电影,我到北影不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七斗八斗,居然把我和谢导都打成了“反革命”。凑巧的是,在1971年,又被同分在大兴县天堂河农场的北影五七干校第四连队隔离审查,

  • 标签: 生活与艺术 芝麻官 喜剧电影 卓别林 歌唱演员 观众
  • 简介:传统的真实观是现代人的生存依据,以其为核心要义的“本真性”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真实发生变异或变形,本真性被消解,拟像仿真取而代之。从来源、内涵和功能等方面来比较,本真性是原创的、事实性的,保证了人类生存的完整感和连续性,仿真则是摹仿的、符号化的行为,造成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仿真是一种超现实或新的真实,蕴含了解决身份危机的可能性。

  • 标签: 本真性 仿真 现代性
  • 简介:一就徐刚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他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十分广泛,举凡电影和文学的评论研究均有涉及。纯文学之外,对于诸如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官场写作武侠传奇等等类型文学也都有论述。总体上看,他的文章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繁复”二字。说其“繁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常不免反复而兼重复,他会围绕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前后左右、“不厌其烦”地加以辨析和梳理,直到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下他的观点为止。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学术表达上的迂回战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他朝向某个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出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徐刚 文本化 对话 历史 评论研究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被席卷进入了现代性的大潮,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的巨大变迁。在启蒙现代性的强势颠覆规训下,个体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也随之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当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敏锐地捕捉到了整体化现代性浪潮下的个体特异性独立性问题,当代文学的两位重量级作家——贾平凹阿来都通过各自的本土化叙事,对反规训的疯傻个体进行了关注,分别在各自的重要作品《秦腔》和《尘埃落定》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疯傻视角”入手,观察启蒙现代性的规训下个体所做出的颠覆反抗的姿态可能性。

  • 标签: 《秦腔》 《尘埃落定》 疯傻 规训 启蒙
  • 简介:一"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一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乌托邦反乌托邦:对峙嬗变》是董晓的新著,副标题是“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所谓苏联文学,一般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结束,总共七十来年。董晓在这部专著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七十年间苏联文学中闪光的一面。

  • 标签: 反乌托邦 嬗变 对峙 钟声 苏联文学 文学发展
  • 简介: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包含着互相矛盾但又互相补充的双重故事:表层故事是道德者隋抱朴的心灵成长过程,而深层故事却是道德观念淡薄的浪子隋不召一生漂泊的传奇故事。深层故事体现出作者的无意识趋向,对作者精心设置的表层故事形成了质疑,双重故事形成了文本的丰富性,最终成就了小说的探索性主题。

  • 标签: 《古船》 表层故事 深层故事 道德理性 浪漫情怀
  • 简介:希腊神话的主干故事贯穿着父子相残、夫妻反目、兄弟阋墙的尖锐对抗和血腥冲突。相比之下,希伯来族长传说由一系列家庭生活场景连缀而成,始终以温馨和谐的氛围为基调,当可能导致悲剧的矛盾出现时,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方式予以化解,其间“父亲的祝福”成为调解家庭纠纷、重建和谐秩序的润滑油和安慰剂。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希腊神话希伯来族长传说在家庭观念方面的歧异性,进而考察二希文化在世界观、伦理观以及民族精神方面的不同特征。

  • 标签: 希腊神话 希伯来族长传说 家庭观念
  • 简介:当下文学界存在两个热点领域:一是对当代文学批评危机突破的讨论;二是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归、文学价值时代意义的研究。前者以对“纯文学”的反思为契机,并且对“新启蒙”思想的批判等问题存在密切关联。相关论者认为,文学价值不仅文学的审美特性相关,也意识形态联系密切。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回归 创新 文学价值 审美特性
  • 简介:自古至今中国官员中最难过的有三关:金钱关、美人关和人情关.金钱关和美人关只要有坚决的态度、坚定的意志都并不难过;但要拒绝人情,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艺术.

  • 标签: 拒绝艺术 苏轼 苏辙 中国官员 金钱 美人
  • 简介:滩簧戏是清中叶后中国地方戏之一支,盛行于江浙一带,韩国山台杂戏、调戏、唱剧,日本“猿乐”、狂言,越南杂戏、嘲剧等,共同构成东亚的笑剧传统。本文从剧种、艺人、剧中人的名称入手,论及滩簧戏的民间性笑谑风格:亵渎神圣、表现节庆、荤话调戏、诅咒詈骂、局外评点等,将其置于东亚笑剧的大范畴里一一作出比较,并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狂欢和笑谑精神。

  • 标签: 滩簧戏 东亚笑剧 狂欢精神
  • 简介:所谓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万能的神秘性的一种崇拜。商品凭它的使用价值参与交换,而决定它交换中价值大小的却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产生它所花费的社会劳动量。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一定产生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却像是其自然的属性,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其它东西,它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起来了,好像成了物物之间的交换。于是商品披上神秘的外衣,人们产生了对它的崇拜。

  • 标签: 商品拜物教 创作心态 价值体现 作家 社会劳动量 产生方式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