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浮山志》是清初由弟子等所编的一本反映浮山佛教地理文化的志书,其中收录了很多方与浮山地区士绅文人之间来往书信和唱和诗文,是研究的重要资料文献。本文主要以《浮山志》为主,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对其晚年与浮山紧密关系这一问题再做探究,并利用其中史料互证和补充余英时先生《晚节考》的若干问题。

  • 标签: 方以智 浮山 晚节心态
  • 简介:在“明末四公子”中,的名气,不如当时作为文坛领袖的陈贞慧,更远不如侯方域、冒襄二人,侯方域、冒襄因为与“秦淮八艳”中的美女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的香艳故事,流传至今。但绝对是最值得一写的,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忠诚——连敌人都佩服的忠诚。

  • 标签: 方以智 明末 侯方域 李香君 陈圆圆 董小宛
  • 简介:一吉安市河东,距城二十余里,有一古刹净居寺,端居在青原山。吉水人杨万里,曾自豪地夸耀该山,为'山川第一江西景'。我在日本电影《感官新世界》中,看到男女主人公在平原上分手,背景是隐隐的富士山,周围田野平旷,寺院耸立,河川静流,主人公在雨中握着油纸伞,穿着木屐——黑白画面,给人怦然心跳的忧伤和感动。我想,过去的吉安,也是这样的宁静和文气,有着电影里相似的画面:楼阁素朴静雅,寺庙林立,平原种着稻黍,赣江蜿蜒沉静,充满宗教感和别离

  • 标签: 净居寺 青原山 日本电影 黑白画 油纸伞 男女主人公
  • 简介:思想足以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比肩,却曾被埋没。他的学问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包括文史、自然科学、西学、艺术,达到"集古今之"的程度。通过对其学术态度、志向、家学渊源、时代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集大成的原因。正是在几世积累的家学渊源和西学始播的客观条件之下,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更加雍容的气度吸取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也为今天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和发扬时代精神提供了启示。

  • 标签: 方以智 集大成 矛盾观
  • 简介:,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明末清初(相当于十七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三为约法”的方法论,用以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及认识规律。

  • 标签: 方以智 解析 十七世纪 明末清初 认识规律 运动变化
  • 简介:文论,和他的学术思想一样,都有“坐集千古之”集大成气魄。明清之际,面对的有明一代的文论遗产是:七子派主学秦汉文,唐宋派主学唐宋文,公安、竞陵派又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理学派只重心性,轻视文采。这些观点直至明末,仍是相持对立,莫衷一是。对明代乃至历史上的各种文论主张都做出了批评,提出吸取众家之长,将道与文、学问与才性、法与无法等范畴整合成一体,理论上不仅超越了历史上各种观点,而且对后来的桐城派文论有重大影响,成为桐城文论的源头和先驱。

  • 标签: 方以智 文章 思想 意义
  • 简介:今天讲座所要介绍的主人公——,其人生非常坎坷,也非常丰富多彩。他的思想很艰深,他的书非常难懂。清初有一位江西学者,'易堂九子'(清初九个文学家、学者组成的一个学派)中的一位,曾经在书信中讲过一个关于的故事,说到易堂来看望他们,那时候已经是个大和尚了,他拿出两篇自己的文章给大家阅读,据说有的人读了一两遍,有的人读了四五遍,有的人甚至读到七八遍,仍然看不懂文章的意思。

  • 标签: 方以智 熊开元 精神归宿 青原山净居寺 方中通
  • 简介:枞阳浮山历史上曾以佛教驰名,尤华严寺最著。于明亡后被迫逃禅,晚年主江西青原道场,纂修《青原志略》,但心中日益萌生归乡终老之意:而家乡官绅父老亦热切期盼他回乡兴修华严寺,重振名刹。氏虽是应允,派其弟子山足兴斧先行浮山料理,但本人因粤难突发而逝。终未遂愿。他虽名列华严寺第16代住持,却未一日入寺坐堂说法。考其史实,于研究晚年行实与佛教思想或有裨益。

  • 标签: 方以智 浮山 华严寺 住持
  • 简介:“大生死之事”、真知生死、“通变化而知危微交轮之机”和“不虚生.不浪死”是生死观的基本内涵。生死观具有鲜明的无神论色彩、突出的集大成愿望和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等特色.至今仍不无现实意义。

  • 标签: 方以智 生死观 内涵 特点 意义
  • 简介:<正>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在哲学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早年提出了自已的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则转向唯心主义。在他的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晦幽的形而上学观点错综交织,这便造成了哲学的复杂面貌。我们应当对方的哲学给以辩证的解析。

  • 标签: 方以智 方法论 本体论 哲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 简介:当前,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重视“德育”与“智育”的共进,强调“情商”和“智商”的协同发展。有专家直言,教育改革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近年来,我校应时代大潮而动,“德育”“智育”双管齐下,创新、实效的德育和“提纲导学、问题引领、自主学习”的模式教学为龙头,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 标签: 启智 中国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德育” 协同发展 模式教学
  • 简介:那些身居高位,功亏一篑者,谁不是“”高一等,“慧”低一筹?与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许多场合不离不弃,共生共荣。其实与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慧是慧,若通达,称为慧。

  • 标签: “智” 通达 孪生兄弟 共生共荣
  • 简介:《水乡歌》就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山、路、羊、风,于是我激发小朋友将美丽的水乡图画出来

  • 标签:
  • 简介:“因声求义”是通过考求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戴侗通过对语言文字产生原因和过程的考究推测,成为最早提出“因声求义”的人。继承了戴氏的思想,并在自己古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在方言的运用、假借和通假等用字情况的处理、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对戴侗的学说加以发展,为后世乾嘉学者运用这一法并走向训诂高峰作出了贡献。

  • 标签: 戴侗 方以智 因声求义 继承与发展
  • 简介: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 标签: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以愚困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一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