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VitaMarkⅡ牙修复材料在磨削修整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牙科手机的修整切入深度对该修复材料应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模型,模拟在口腔临床中利用牙科手机及金刚石车针对VitaMarkⅡ修复材料进行磨削修整时的边界条件及载荷状态。结果:VitaMarkⅡ在磨削修整过程中,拉、压、切应力均集中在金刚石磨粒即将离开修整区附近。结论:随着修复时牙科手机修整切入深度的增大,该材料的最大拉、压、切应力均呈增加趋势。

  • 标签: 牙体修复材料 磨削修整 VITA MarkⅡ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 简介:目的:利用即刻负载有限元模型,研究种植不同螺纹螺距因素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ro/E软件、Hypermesh软件及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四类种植即刻负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3种螺纹螺距(0.8mm、1.6mm、2.4mm)在分别垂直和水平加载时,对种植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对不同螺纹螺距种植来说,垂直加载和水平加载时0.8mm螺距螺纹种植微动最小,2.4mm螺距螺纹种植微动最大。结论:螺纹的螺距对垂直相对位移有影响,对水平相对位移影响不大。随着螺距的增加,种植对抗垂直向载荷的抵抗力减弱。水平加载时,螺纹的螺距对颈部微动影响不明显。

  • 标签: 种植 螺纹型牙种植体 即刻负载 三维有限元 微动 初期稳定性
  • 简介:用种植修复上颌前部的单个牙缺失具有挑战性。在种植植入过程中,手术对软、硬组织造成的创伤会影响日后的美观效果。临床医生选用的手术技巧应是既不损害骨结合,又能避免影响美观的并发症,诸如临床冠增长或牙间乳头破坏等。本研究前瞻性地观察了在单个牙种植术中,使用2种不同的翻瓣手术设计(即包括牙间乳头的可移动宽瓣和保护牙间乳头的窄瓣)的邻面牙槽嵴骨吸收情况。使用窄瓣术后邻面牙槽嵴骨吸收明显少于使用宽瓣者,这一差别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标签: 翻瓣 设计 单个牙种植体 牙槽嵴骨 吸收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不同愈合时间和负载条件下微型种植支抗-骨界面压力侧和非压力侧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纯种Beagle犬8只,在其上颌根间牙槽骨中植入86颗微型种植支抗,分别进行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加载150g和300g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加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标记种植的压力侧和非压力侧,两侧分别进行种植颈部骨结合率(BIC)、骨充填率(BSA)和矿物沉积率(MAR)的测量以及HE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以BIC和BSA作为骨整合能力的观察指标.结果即刻负载组和愈合2周负载300克组压力侧的骨整合能力、矿物沉积率和骨改建活跃程度均小于非压力侧,其余各组则相反.不同负载力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型种植支抗-骨界面颈部即刻负载时压力侧的骨整合和骨改建较非压力侧低,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压力侧相对增强,非压力侧相对降低,而负载力值对界面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种植体支抗 骨整合 组织学
  • 简介:目的探索以微螺钉种植支抗压低磨牙对高角拔牙病例进行后牙垂直向控制的临床应用。方法20例矢状骨面型Ⅰ类或Ⅱ类的高角拔牙病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于第一、第二磨牙间颊侧植入MAS微螺钉种植作为垂直向支抗对磨牙实施持续轻力压低,同时微螺钉也作为矢状向支抗结合滑动法回收前牙。结果治疗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磨牙平均压低2.27mm;MP/SN角平均减小2.8°,SNPo角平均增加1.34°;面角(NsPos/FH)角平均增加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压低磨牙能够为高角拔牙病例提供有效的后牙垂直向控制,患者软组织侧貌显著改善。

  • 标签: 高角病例 垂直向控制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
  • 简介:目的:观察Mini-SG附着义齿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患者,应用Mini-SG附着义齿进行修复。结果:经过6个月-5年的临床随访,Mini-SG附着义齿稳定性能好,患者满意,基牙牙周组织健康。结论:Mini-SG附着义齿是修复双端游离缺失伴余留牙重度磨损的较好方法,有利于基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 标签: Mini-SG附着体 双端游离缺失 磨损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直径、不同材质的三种种植支抗植入不同部位后的成功率.方法研究回顾2009-2016年需要种植支抗的正畸病例,直径1.6mm、长度8.0mm钛合金微螺钉,直径2.0mm、长度13.0mm钛合金微螺钉,直径为2.0mm、长度12.0mm不锈钢微螺钉三种种植支抗在颧牙槽嵴、外斜线部位的成功率,使用SPSS软件比较不同种植支抗在不同部位成功率的差别.结果总计566颗种植支抗,总体成功率为91.70%.在植入颧牙槽嵴处不同直径材质微螺钉中,直径2.0mm、长度12.0mm不锈钢微螺钉成功率为95.31%,高于直径2.0mm、长度13.0mm钛合金的成功率(92.19%)和直径1.6mm、长度8.0mm钛合金微螺钉的成功率(88.89%);在外斜线植入的微螺钉中,直径2.0mm、长度12.0mm不锈钢微螺钉成功率为96.12%,明显高于直径1.6mm、长度8.0mm钛合金微螺钉的成功率(75%,P<0.017).直径1.6mm、长度8.0mm钛合金微螺钉植入中切牙黏膜覆盖区成功率为100%,均明显高于牙根间(81.25%)、颧牙槽嵴(88.89%)与外斜线(75.00%)的成功率.结论植于颧牙槽嵴处和外斜线处植入种植支抗直径2.0mm、长度12.0mm不锈钢微螺钉成功率较高.

  • 标签: 种植体支抗 钛合金种植体 不锈钢微螺钉 植入位点 直径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表面形态种植周围炎症的病变程度,探讨种植体表面形态与种植周围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将螺纹圆柱形种植和非螺纹圆柱形种植植入Beagle犬下颌,并建立犬种植周围炎动物模型;3个月后测定各组种植周探诊深度、观察种植周围的骨缺损程度、组织切片分析其炎症程度。结果:临床检查见非螺纹圆柱形种植周缺损深度大于螺纹圆柱形种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纹圆柱形种植周探诊深度小于非螺纹圆柱形种植周探诊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形态学检查表明螺纹圆柱形组种植颈部牙槽骨吸收不如非螺纹圆柱形种植组明显。结论:种植体表面形态与实验性种植周围炎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非螺纹圆柱形种植比螺纹圆柱形种植的周围炎更明显。

  • 标签: 表面形态 种植体周围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比较种植在上颌骨复合体前,中、后3个部位,在垂直和水平载荷下的应力分布,讨论种植丰颌骨复合体中的生物力学行为。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结果:种植在上颌骨复合体内,加载后,上颌骨复合体各部位应力均较小,较加载部位和种植体内应力小,上颌骨复合体前、中、后3个种植比较,种植和上颌骨复合体应力后牙大于尖牙大于前牙。结论:上颌骨复合体具有良好的使集中受力分散的作用。上颌骨复合体内种植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可行性。

  • 标签: 上颌骨 种植体 三维有限元法 应力分析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桩核系统及不同的牙预备方法对残根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40颗下颌前磨牙在釉牙骨质界处截冠后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金属桩修复的无肩领组。B组:金属桩修复的有肩领组。C组: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无肩领组。D组: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的有肩领组。每组样本都采用金属全冠修复。实验标本包埋于树脂块中,在电子万能测力机上以1mm/min的速度加载直至断裂。结果:A组的抗折裂载荷最高,为3.0369±0.3388KN;D组的抗折强度最低,为2.0188±0.3864KN,A-C、A-B、C-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修复性断裂多见于纤维桩树脂核修复组,而不可修复性的破坏多见于铸造桩核组(P〈0.05)。结论:当牙大部分缺损达釉牙骨质界时,通过冠延长术勉强预备牙本质肩领可显著降低桩核修复后牙根的抗折强度。而如不制备牙本质肩领,传统的金属桩核比纤维桩树脂核能承受更大的咀嚼力量。

  • 标签: 冠延长 牙本质肩领 桩核 抗折性能
  • 简介:现已公认知识如果骨内种植内周围有足够的角化粘膜,则在软组织与种植处可形成更理想的功能性界面。本文目的是描述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即断层腭组织瓣,在暴露种植时形成或增加种植周围的角化组织。本方法尤其适用于上颌种植颊侧无或有很少的角化组织。本研究包括8位病人34颗上颌种植,在种植暴露前无或只有很少的颊侧角化龋。愈合后,所有愈合基台的颊侧均有2-5mm宽的角化龈(平均3.7mm)。术后不适感很小。在种植暴露时,应用断层皮瓣减少了手术所需的步骤及部位,并能形成足够的颊侧角化龈。

  • 标签: 断层腭组织瓣 上颌种植体 恢复角化组织 外科方法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不同骨质条件中、达到骨整合时(40%的骨结合率),不同直径的8mm种植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为短种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6种不同直径的8mm种植在Ⅰ~Ⅳ类骨质条件中,受垂直和侧向力时,种植骨界面的应力值大小及分布规律。结果在Ⅰ~Ⅳ类骨质中,无论垂直或是斜向加载,应力值随着种植直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种植直径3.3~5mm时,最大应力值大小变化较为明显(曲率约为-1);种植直径5.5~7.1mm时,变化趋于平缓(曲率接近0)。另一方面,随着骨质密度降低,种植骨界面的最大应力逐渐增大:Ⅳ类〉Ⅲ类〉Ⅱ类〉Ⅰ类。在Ⅰ、Ⅱ类骨质中最大应力分布接近,Ⅲ、Ⅳ类骨质最大应力分布相近。结论在临床应用短种植时,可尽量选择较粗直径的种植(直径3.3~5mm),但当种植直径足够大时(直径大于5.5mm),再增加种植直径对临床效果的改善不明显;实验结果显示,Ⅲ、Ⅳ类骨质时的应力值远大于Ⅰ、Ⅱ类骨质,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将Ⅲ、Ⅳ类的骨质通过骨挤压、骨移植等方式来提高骨密度,以保证远期成功率。

  • 标签: 短种植体 种植体直径 三维有限元 应力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微种植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分为微种植支抗组(采用微种植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微种植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微种植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 标签: 微种植体支抗 安氏Ⅲ类 高角
  • 简介:目的:观察HU-308药物缓释涂层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周骨密度、类骨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60只6月龄未交配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15只,B组45只,A组切除双侧卵巢旁等量脂肪组织,B组通过双侧去卵巢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建模成功后B组45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C、P、H组,每组15只,术后3个月在所有大鼠双侧胫骨骭骺端按组别植入种植,A、C组植入碱热处理种植,P组植入肝素/壳聚糖涂层种植,H组植入携带HU-308的肝素/壳聚糖涂层种植.分别于种植术后4周、8周、12周随机处死各组大鼠5只,带种植的胫骨制作不脱钙骨组织磨片,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光镜观测并计算种植螺纹内骨密度(BD)、类骨质周长百分数(%O.Pm)和骨吸收周长百分数(%Er.Pm).结果:4周和8周时,A组和H组BD、%O.Pm显著高于C和P组(P<0.05),A组和H组%Er.Pm显著低于C和P组(P<0.05).H组除BD低于A组外(P<0.05),其余指标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A组BD显著高于C、P和H组(P<0.05),%O.Pm、%Er.Pm显著低于C、P和H组(P<0.05),而C、P和H组之间BD、%O.Pm、%Er.P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改变可使种植周骨密度降低,抑制新骨形成,促进骨吸收;HU-308药物涂层在种植植入早期可提高骨质疏松大鼠种植周围骨密度,促进新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 标签: HU-308 种植体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类骨质 骨吸收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称为I型生物创新技术的矫治方法。该技术利用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C—Implant)在前牙整体回收过程中对前牙进行转矩控制。这种植入于后牙颊侧牙槽骨的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同时对抗垂直向压低力和前后向内收力的反作用力。通过在放入微种植头部小管的多用途弓上弯制较大的人字曲,可以产生对抗前牙整体内收时舌倾的转矩。方法:通过具体病例来展示这种异于传统矫治理念及方法的.利用C-Implant治疗最大支抗病例的临床步骤.同时阐述了该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作者展示了C-Implant如何在前牙整体回收时进行有效地转矩控制以及其可能的适应证和简单的力学原理。结论:能抵抗旋转力的C-Implant可用于前牙整体回收,并在压低前牙的同时不必顾虑支抗磨牙的伸长。I型生物创新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前牙转矩控制技术。

  • 标签: 生物力学机制 微种植体 骨整合 前牙 转矩 支抗磨牙
  • 简介:目的:探讨即刻种植联合组织清理术对种植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1只成年杂种犬,建立动物模型,行即刻种植。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3个月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后1个月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观察3组种植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组种植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均呈现良好水平,其中,唇侧黏骨膜滑行组修复效果较其余2组差,主要与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一次手术关闭创面,减少愈合负担,并对周围软组织形态不良影响较少。3组种植龈沟探诊深度在修复前、后无显著差异;修复1个月后,3组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修复术前(P〈0.05),其中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附着龈宽度比修复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即刻种植联合周围组织清理技术对于周围软组织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明显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 标签: 牙种植体 即刻种植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根管封闭剂对两种纤维桩固位力的影响。方法:24颗离上颌中切牙,截冠、预备根管,按根管封闭材料及纤维桩不同均分为4组。C-RP组:Cortisomol丁香酚类封闭剂,RebildaPost纤维桩;C-ML组:Cortisomol封闭剂,Mac-rolockTMPost纤维桩;G-RP组:Guttaflow非丁香酚类封闭剂,RebildaPost纤维桩;G-ML组:Guttaflow封闭剂,MacrolockTMPost纤维桩。自酸蚀粘结剂将纤维桩粘固,牙根切成1.5mm薄片,行薄片推出实验,并观察断裂模式。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的显微结构。结果:C-RP、C-ML、G-RP、G-ML4组剪切粘结强度(MPa)分别为5.89±2.89、7.46±2.71、7.66±3.00、9.24±3.03,C-RP粘结强度最低(P〈0.05)。牙根颈、中、根尖部的剪切粘结强度依次降低(P〈0.01)。扫描电镜观察:相比根尖部,颈部有明显树脂突;使用Guttaflow封闭剂组混合层厚度以及树脂突数目、长度优于使用Cortisomol组。结论:使用丁香酚类根管封闭会降低纤维桩剪切粘结强度;纤维桩修复后根尖部的粘结强度有待增强。

  • 标签: 纤维桩 根管封闭剂 粘结力 自酸蚀粘结剂 微推出测试
  • 简介:附着义齿是一类以附着为主要固位形式的固定-可摘联合修复义齿[1,2]。附着体形式较多,Mini-SG附着体系统是一种滑行冠外附着,附着阳性部件固定于基牙一端,阴性部件与义齿基托相连,两者嵌锁固位。Mini-SG附着体系统共用同一种阳性部件,但是根据阴、阳部件间固位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六种类型:F型(摩擦固位型),R型(卡式固位型),Plus型(可调摩擦固位型),Hinge型(弹性铰链型),V型(横向螺栓固位型)和Latch型(栓锁固位型).

  • 标签: Mini-SG附着体 非游离端缺失 义齿 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手动填压法和手动结合机械(自动)填压法对可压树脂修复龈缘封闭性的影响。方法与材料:测试两种可压树脂:PyramidDentin(BiscoDental)和Filtekp-60(3MEspe)。研究选取37颗拔除的人无龋磨牙和前磨牙,每颗牙上分别制备2个标准II类洞.用分层技术充填修复:近中II类洞修复采用手用器械填压.远中II类洞修复采用手用与自动联合填压技术(KaVo)。充填后的牙齿接受温度循环和载荷循环测试。将牙齿浸泡于05%的碱性品红中,37。C放置96h后.将样本沿近远中向剖为3部分,检查龈壁的染料渗透情况。结果:FiItekP。60和Pyramid自动填压组较手动填压组有更好的封闭性。染料渗透评分范围为0~3,两种树脂自动填压修复的平均染料渗透评分分别为0和1.手动填压平均染料渗透评分分别为2(P=0043)和3(P=0.079)。手动填压时.Filtekp-60比PyramidDentin有更好的边缘封闭性(P=0.037)。自动填压时.两种材料的染料渗透无显著差异(P=0.066)。结论:本体外研究显示:手动和自动填压技术联合应用可减少可压复合树脂修复龈缘的微渗漏。

  • 标签: 填压 边缘封闭 可压树脂 复合树脂
  • 简介:本文展示了一种制作粘结固定型种植修复的新加工技术.在保证间接制作修复精确度的同时减少医师和患者的椅旁治疗时间。该技术主要包括种植的复制,采用制作单冠或多单位修复的双层印模法或塑料基底代型制作种植的工作模。所以采用原本用于制做瓷嵌体和高嵌体的复制型盒.以及高精度加成型硅橡胶材料和低收缩性聚氨酯树脂材料精确复制原始模型中与种植相关的结构。在原始基台置入患者口内后.复制基台用于最终固定修复的制作。连续检测了50个基台,将复制基台就位于根据原始基台制作的代型(19个单冠,31个固定局部义齿)上.由2名修复医师和2名技师采用视觉检测法(实验显微镜放大至16倍)对这50个复制基台的密合性进行检测。48例修复“良好”(完全就位.边缘密合),2例“尚可”(未完全就位但调整后可就位),成功率为98%。该技术在保证精确制作粘结固定型种植修复的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

  • 标签: 种植修复体 固定型 制作 复制 基台 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