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留置胃管在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临床治疗处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3 月,将我院 68 例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 34 例,为参照组行常规性护胃抑酸治疗干预,针对研究组实施早期留置胃管治疗干预,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 91.18% ( 31/34 )高于参照组 64.71% ( 22/34 ),组间有差异(卡方 =6.928 , P < 0.05 )。 结论:为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留置胃管治疗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留置胃管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 临床作用 护理方法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胃肠出血、微生物群失调、便秘等并发症,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和预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信号传递和交流,称为肠-脑轴或脑-肠轴。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与脑-肠轴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和脑-肠轴之间的潜在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笔者现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和脑-肠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脑-肠轴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 2019年 6月至 2020年 5月期间于本院收治的 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单数为常规组( n=45),双数为康复组( n=45),分别采用一般临床护理方法和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 (NIHSS)评分、日常行为能力( Barthel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P>0.05)。护理后,康复组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 Barthel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与日常行为能力,对提高康复程度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
  • 简介:【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良的生活规律与饮食习惯为自身的健康埋下了诸多隐患。然而,近年来, 脑卒中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一大杀手,其目前在全球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二位,其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acute ischemicstroke, AIS) 是其最常见的类型,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 。神经影像学技术是早期诊断 脑卒中患者发病的重要医学手段,随着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 的早期诊断成像由单模式单设备成像向多模式多设备联合成像阶段转变,多模式磁共振成像检查则将脑形态学与功能学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使 AIS 的诊断更加快速和准确,还能帮助 AIS 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预测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实施急诊抢救护理的效果。方法以 2018年 9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拾的 9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急诊抢救护理) 、参照组( 常规护理) ,各 46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 组抢救成功率比参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参照组低,差异大,( P< 0.05)。 结论通过予以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护理,可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标签: 急诊抢救护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头针+西医常规治疗)与对照组(n=42,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升高,且观察者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 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non-HLD-C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针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诱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了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诱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困难度评分、护理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诱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吞咽困难度程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窒息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后的早期是否就存在缺血性心肌挛缩。方法建立窒息及室颤诱导的大鼠CA模型,3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窒息组和室颤组。记录诱发CA过程中的心电图与血压;于CA 0 min时行血气分析检测;于CA 0、2、4、6和8 min分别测量大鼠心脏的长度和宽度;于CA 0和8 min时分别检测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窒息组诱发CA所用时间长于室颤组[(237±20 )s vs (3±1)s,P<0.05];窒息组大鼠在CA 0 min已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而室颤组大鼠血气检测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窒息组大鼠CA后心脏长度及宽度逐渐缩小,CA 6 min左右心肌挛缩达到极限,而室颤组大鼠心脏形态在CA后8 min内无显著变化;CA 0 min时窒息组心肌ATP含量已显著下降(P<0.05),而室颤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性CA早期即发生心肌挛缩,可能与窒息阶段ATP大量消耗有关。

  • 标签: 心脏骤停 窒息 室颤 缺血性心肌挛缩 三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后遗症或死亡。通过神经系统评估量表在住院期间对患儿在新生儿期进行早期专业化评估,可以使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的新生儿期神经行为评估量表,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新生儿科医师选择神经行为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神经病学检查 神经行为学表现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搭建超声神经调控系统,并对超声换能器的声场进行表征,观察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39只MCAO模型小鼠分为三组:MCAO组(13只)、假刺激组(13只)和超声刺激组(13只)。超声刺激组将中心频率为500 kHz的超声换能器作用于MCAO模型小鼠的脑梗死半球(本研究中为左侧),每次刺激时间为15 min,连续刺激5 d。在假刺激组中,将同样的超声换能器作用于脑梗死半球,但不打开功率放大器。在超声刺激后的第1 d、第3 d和第5 d进行TTC染色和旷场实验以评估小鼠的脑缺血体积和运动能力。结果与MCAO组和假刺激组相比,在超声刺激后的第3 d,超声刺激组模型小鼠的脑梗死体积占比百分数明显减少[MCAO组(23.45±1.99)%,假刺激组(22.43±3.07)%,超声刺激组(8.53±3.43)%,P<0.01],同时在超声刺激后第5 d观察到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AO组(1 113.04±206.30)cm,假刺激组(944.08±206.60)cm,超声刺激组(1 629.45±54.10)cm,P=0.07]。结论低强度聚焦超声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脑损伤,同时对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上有很大潜力。

  • 标签: 低强度聚焦超声 神经调控技术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无创的、不使用造影剂的脑灌注成像技术。通过对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等不同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估计。多延迟ASL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SL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多延迟ASL这一新技术。

  • 标签: 卒中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制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动物实验的大量开展,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从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机制、种类和来源以及移植方式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回顾干细胞在缺血性卒中模型中的研究历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 动物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另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成立卒中中心,实施静脉溶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NT平均时间(61.94±16.53)min,对照组DNT平均时间(113.43±34.45)min,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成立卒中中心,能促进院内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组织化体系、院前急救体系等制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就诊速度,缩短入院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基层医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此类患者应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后所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全部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不同的治疗措施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各有50例患者,对比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情况,同时明确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对比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可以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对比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后,并没有发现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经过治疗后进行对比,可以明确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优秀很多,产生的差异也较为明显(P<0.05)。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优秀很多,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者应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还可以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同时以此方式治疗后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着很高的安全性。

  • 标签: 中药复方治疗 缺血性脑中风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综述分析慢性牙周炎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近 10年来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慢性牙周炎相关的文献,对慢性牙周炎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可干预因素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相关理化指标均相互影响。结论:在脑缺血性血管病的防治中要重视慢性牙周炎的影响,积极干预,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发生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其病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血栓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病变。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不过,血管内治疗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佐证。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血管循环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限制梗死核心扩大,但即使成功血管再通仍可能出现梗死增大并导致转归不良。文章对血管再通治疗外其他可能影响早期梗死体积增大的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挽救缺血组织提供更多的治疗靶点。了解这些因素可能有利于临床医生预估梗死进展,采取个体化方案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梗死 神经影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疾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