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颈淋巴病症环境和特性的有效诊断,既能够确保后续临床医疗措施在功能落实过程中具备针对性处理的条件,避免患者遭受多余的痛处,同时更能够凭借彩超影像定位条件确定体内病情状况,以便实际手术在开展前具备数据分析的条件,并能够确保整体手术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本文基于彩超在诊断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在明确实验方法和结果同时,期望以讨论分析条件为后续医疗环境的有效构建提供参照。

  • 标签: 彩超诊断 甲状腺癌 颈淋巴结转移 作用分析
  • 作者: 黄荣芰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
  • 简介:目的:综合分析对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采取B超诊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共115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8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所有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以病理组织学作为金标准,分析B超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115例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中有100例阳性(占86.96%,100/115),15例阴性(占13.04%,15/115)。B超检查显示:115例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中有98例阳性(占85.22%,98/115),17例阴性(占14.78%,17/115)。B超检查敏感、特异、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86.67%、94.78%、13.33%、4.00%、97.96%、76.47%,B超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的血流丰富所占比、回声不均匀所占比、直径大于8mm所占比明显高于乳腺癌腋窝淋巴转移患者(P<0.05),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的回声均匀所占比低于乳腺癌腋窝淋巴转移患者(P<0.05)。结论:对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采取B超诊断的价值显著。

  • 标签: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B超诊断;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对于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淋巴评估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7例,均于手术前接受超声检查,术后行病理活组织检查,分析超声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及对术前淋巴的评估价值,比较不同术前分期、有无淋巴者的超声特征。结果以宫颈癌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术前Ⅰ、Ⅱ、Ⅲ、Ⅳ期的灵敏分别为95.45%(21/22)、69.57%(16/23)、66.67%(12/18)、75.00%(3/4),特异分别为84.44%(38/45)、90.91%(40/44)、93.88%(46/49)、98.41%(62/63),准确分别为88.06%(59/67)、83.58%(56/67)、86.57%(58/67)、97.01%(65/67);Ⅰ期+Ⅱ期者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等回声或高回声、血流信号不丰富等超声信号比例高于Ⅲ期+Ⅳ期者(P<0.05)。以宫颈癌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应用超声评估淋巴,灵敏、特异以及准确率分别为83.33%(30/36)、93.55%(29/31)、88.06%(59/67);淋巴者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等回声或高回声、血流信号不丰富等超声信号比例低于淋巴转移者(P<0.05)。结论超声是评估宫颈癌患者病情的有效依据,其对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以及淋巴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超声 宫颈癌 术前分期诊断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子宫内膜癌(E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淋巴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治的1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病例相关人口学、手术病理信息,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1例EC患者,年龄26~76(53.1±9.5)岁,BMI 18.70~40.20(25.84±3.94)kg/m2,13例(6.81%)发生淋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患者淋巴与肥胖(BMI≥28 kg/m2)、病理类型(非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1/2)以及脉管浸润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OR=9.475,95% CI:1.840~48.799)、脉管浸润(OR=6.614,95% CI:1.457~30.024)、肌层浸润深度>1/2(OR=4.997,95% CI:1.342~18.600)为EC患者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回归方程:Logit P=-4.488+1.609×肌层浸润深度+1.889×脉管浸润+2.249×组织分化程度。EC淋巴概率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 CI:0.688~0.938),截断值取0.56时较理想,此时预测灵敏为76.9%、特异为79.2%。结论低分化、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1/2为影响EC患者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EC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多个指标建立前列腺癌(PCa)盆腔淋巴的列线图。方法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278例中高危(PSA≥10 ng/ml,活检Gleason评分≥7)PCa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联合扩大盆腔淋巴清扫术(e-PLND)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盆腔淋巴组(n=100)和非盆腔淋巴组(n=17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与PCa盆腔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和验证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结果两组患者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游离PSA水平、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活检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和Gleason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LNI)组总PSA(158.32±204.86) ng/ml,非LNI组总PSA(44.18±120.97) ng/ml,t=-0.593,P<0.05,LNI组游离PSA(0.07±0.04) ng/ml,非LNI组游离PSA(0.11±0.59) ng/ml,t=6.147,P<0.05,LNI组PI-RADS评分中位数为5.00(Qu=5),非LNI组PI-RADS评分中位数为3.00(Qu=4),Z=-11.720,P<0.05,LNI组活检ISUP分级中位数为4.00(Qu=5),非LNI组活检ISUP分级中位数为3.00(Qu=4),Z=-5.872,P<0.05,LNI组Gleason评分(GS≤7,n=4(4%),GS>7,n=96(96%),非LNI组Gleason评分(GS≤7,n=28(15.7%),GS>7,n=150(84.3%),χ2=8.650,P<0.05,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I组年龄(69.64±7.39)岁,非LNI组年龄为(69.52±6.79)岁,t=-1.34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总PSA的最佳诊断界值77.45 ng/ml[曲线下面积((AUC=0.785,灵敏59%,特异87%],游离PSA的最佳诊断界值0.085 ng/ml(AUC=0.282,灵敏30%,特异3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PSA水平(χ2=38.102,P<0.05)、游离PSA水平(χ2=42.100,P<0.05)、PI-RADS评分(χ2=159.502,P<0.05)和活检ISUP分级(χ2=35.509,P<0.05)是盆腔淋巴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建立列线图对PCa患者盆腔淋巴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6-甲基腺苷(m6A)修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NSCLC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共包含1 037例原发肺癌组织样本和108例癌旁组织样本。分析参与m6A修饰过程的调控蛋白在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分析(WGCNA)算法识别与m6A调控因子存在共表达关系的信使RNA(mRNA)和非编码RNA(ncRNA)并根据RNA的表达模式对NSCLC患者进行共识聚类。采用t检验比较聚类亚组间m6A甲基化丰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淋巴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0个m6A调控因子,肿瘤组织中15个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YTH结构域蛋白1(YTHDC1)、YTH结构域结合蛋白1-3(YTHDF1-3)、异质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和HNRNPC、ALK B同源物5(ALKBH5)等],3个调控因子显著下调[M0ETTL14、含锌指CCCH结构域蛋白13(Zc3h13)、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THDC2和METTL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WGCNA算法识别出454个与调控因子存在共表达关系的mRNAs和400个ncRNAs[325个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23个微小RNAs(miRNAs)、28个核仁小RNAs(snoRNAs)、24个核内小RNAs(snRNAs)]。根据854个RNAs的表达模式进行共识聚类,将NSCLC患者分为2个聚类亚组(聚类1和聚类2)。WT1相关蛋白WTAP(t=14.322,P<0.01)和HNRNPC(t=15.424,P<0.01)等11个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在聚类1中均显著上调,其他9个调节因子在聚类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类1患者具有较高的m6A甲基化丰。聚类1患者淋巴发生率38.16%(292/765)明显高于聚类2组的22.27%(55/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7,P<0.01)。结论通过m6A甲基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的相关分析,有助于探讨肺癌淋巴相关机制。

  • 标签: 肺癌 甲基化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一个简单、准确的临床列线图,用于预测个体化大肠癌患者术前淋巴情况。方法患者的临床数据来自SEER数据库,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进行评估和检验。结果本研究入选SEER数据库中78 584例符合条件的结直肠癌(CRC)患者。淋巴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诊断年龄、T分期、M分期、肿瘤分级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模型显示出较好的准确性,AUC值为0.734(95%CI,0.730~0.741)。在验证队列中,该模型仍然可以达到高AUC值0.728(95%CI,0.722~0.734)。结论年龄、T分期、M分期、肿瘤分级和CEA水平是结直肠癌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可以预测结直肠癌淋巴概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淋巴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行颈淋巴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纵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因宫颈癌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分析术前PET/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影响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高危因素。结果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准确为75.2%,灵敏为60.0%,特异为81.3%,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单因素分析显示,2009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直径>4 cm、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升高及细胞学分级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的评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的真实性;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子宫内膜癌(E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淋巴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治的1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病例相关人口学、手术病理信息,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1例EC患者,年龄26~76(53.1±9.5)岁,BMI 18.70~40.20(25.84±3.94)kg/m2,13例(6.81%)发生淋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患者淋巴与肥胖(BMI≥28 kg/m2)、病理类型(非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1/2)以及脉管浸润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OR=9.475,95% CI:1.840~48.799)、脉管浸润(OR=6.614,95% CI:1.457~30.024)、肌层浸润深度>1/2(OR=4.997,95% CI:1.342~18.600)为EC患者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回归方程:Logit P=-4.488+1.609×肌层浸润深度+1.889×脉管浸润+2.249×组织分化程度。EC淋巴概率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 CI:0.688~0.938),截断值取0.56时较理想,此时预测灵敏为76.9%、特异为79.2%。结论低分化、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1/2为影响EC患者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EC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和验证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来预测乳腺癌较小体积的腋窝淋巴(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23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及T2脂肪抑制序列提取ALN纹理特征,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n=168)和测试组(n=70),线性回归和LASSO回归用于特征筛选。结合影像组学和MRI影像学特征中的独立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列线图形式表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性能。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并绘制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拟合优。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像组学标签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短长轴比及ADC值为鉴别淋巴的独立影响因素;Rad-score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0R=1.413,P<0.001),训练组和测试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67、0.887;列线图由MRI影像学和影像组学特征组成,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区分能力,AUC在训练集中为0.972 (95% CI:0.950~0.994),在测试集中为0.938 (95% CI:0.882~0.993)。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可用于乳腺癌ALN转移的术前预测。

  • 标签: 乳腺肿瘤 腋窝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中低位直肠癌是常见的结直肠肿瘤,淋巴尤其是主淋巴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和侧方淋巴是该部位肿瘤不同引流方向的主淋巴。笔者结合文献和临床经验,对上述2条淋巴引流途径的特点、主淋巴区域界定、转移的临床意义、清扫范围及手术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寻找争议焦点,倡导共同关注相关问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出更合适的临床决策,进一步提高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

  • 标签: 直肠肿瘤 根部淋巴结 侧方淋巴结 转移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超声弹性成像(UE)技术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中有关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20日。预先设定好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严格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QUADAS-2风险评价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应用MetaDisc1.4、STATA 14软件和RevMan5进行Meta分析,并对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进行检验。结果纳入18个诊断性研究,共计病灶4927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的合并敏感、特异、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811(0.789-0.832)、0.851(0.834-0.867)、5.014(3.815-6.590)、0.234(0.179-0.305)、23.413(14.291-38.358),SROC曲线下面积AUC=0.8970(Q指数=0.8281),Deek漏斗图显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P=0.186)。另外,有5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的合并敏感、特异、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30(0.899-0.954)、0.901(0.877-0.922)、8.941(7.200-11.104)、0.079(0.054-0.115)、118.20(73.923-188.99),合并AUC=0.9702(Q指数=0.9201),均优于两者单独使用。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甲状腺癌淋巴具有较高灵敏和特异,尤其是与超声造影联合使用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推广用于甲状腺癌淋巴的鉴别诊断。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Meta分析 诊断 淋巴结转移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结合诊疗资料及文献复习分析1例服羟基脲致手背部皮肤鳞癌伴同侧腋窝淋巴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口服羟基脲致严重皮肤溃疡甚至癌变伴淋巴者少见,发生于四肢者致残率高、预后差。加强用药警戒及监测、及时识别致癌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生存、减轻经济负担尤为重要。

  • 标签: 羟基脲 皮肤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药物警戒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癌颈淋巴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术前均接受颈部超声+CT诊断,术后手术标本行病理组织检查、HE染色,观察超声、CT联合诊断价值。结果超声与CT单独诊断阳性检出率、准确以及敏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超声联合CT诊断阳性检出率、准确以及敏感均高于超声或CT单独检测结果(P<0.05)区。结论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有重大价值,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术后随访的重要监测手段。

  • 标签: 超声 CT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腺癌纵隔淋巴的CT影像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本院接收的肺腺癌患者中,90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为上述患者实施胸部CT检查,对肺腺癌纵隔淋巴情况、CT征象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述患者的肺腺癌纵膈淋巴发生率为86.67%,影响因素中以吸烟占比、UICCT分期T3-T4占比、原发灶<7cm占比以及有肺外转移占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肺腺癌纵隔淋巴的发生同吸烟、原发灶的大小、UICCT分期以及肺外转移等因素之间有密切关联,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预防方案。

  • 标签: 肺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CT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淋巴进行超声分区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150例行颈淋巴清扫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对患者颈淋巴进行分区和观察,观察患者颈淋巴情况,并将获取的超声检查图像和信息与患者手术病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患者颈淋巴分区中,主要分布于II~IV以及VI区,与患者术后病理分区情况对比,III~IV区、VI~VII区符合率较高;超声检查诊断淋巴确诊率为75.3%,病理检查颈淋巴确诊率为97.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超声分区诊断颈淋巴,可对淋巴进行准确定位,且分区诊断符合率高,有利于手术治疗的展开。

  • 标签: 超声分区 甲状腺癌 颈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情况。(2)胃癌淋巴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22例无淋巴。(2)胃癌淋巴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的相关因素(χ²=6.753,Z=-3.180,χ²=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 μg/cm3)、>16(100 μg/cm3)]是胃癌淋巴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淋巴结 转移 碘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