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宫颈癌淋巴中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宫颈癌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用于宫颈癌淋巴的临床诊断中正确率、特异、敏感性分别为96.25%、55.55%、81.25%,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宫颈癌淋巴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及时制定治疗依据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多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因宫颈癌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分析术前PET/CT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探讨影响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高危因素。结果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准确为75.2%,灵敏为60.0%,特异为81.3%,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单因素分析显示,2009 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肿瘤直径>4 cm、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浸润深度、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升高及细胞学分级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PET/CT对早期宫颈癌后腹膜淋巴的评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的真实性;肿瘤直径>4 cm是PET/CT诊断后腹膜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淋巴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与上纵隔淋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占总清扫淋巴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行颈淋巴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纵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于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3名甲状腺癌患者,分为非转移组(29名)和转移组(24名),均行超声诊断。将两组的诊断结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经超声检测,颈部淋巴239枚,颈部淋巴转移193枚。非转移组各项影像学征象数据近低于转移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甲状腺癌合并淋巴患者经超声检查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受淋巴清扫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研究,计5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组(观察组)及淋巴转移组(对照组),评价超声检查指标差异。结果 50例患者共检出93枚淋巴,病理结果证实,观察组18例(49枚结节)占比36.00%。两组在形态、结节大小、钙化程度、血流情况和分级上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纵横比≥1、结节>10mm、有钙化、有明显血流、血流分级例数较对照组高(P

  • 标签: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超声成像特征与颈部淋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021年12月间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5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发生颈部淋巴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超声特征和超声造影指标。结果:转移组患者的病灶形态、钙化情况、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情况等超声特征以及PI值,与未转移组患者超声检查数据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超声成像特征与颈部淋巴有显著相关性,可以将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评估的主要方式,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甲状腺癌 超声成像特征 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68例2021年7月-2022年7月入院的甲状腺癌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均进行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分析颈部淋巴诊断情况。结果 颈部淋巴检出率方面,单独超声为61.76%、单独增强CT为54.41%、联合诊断为67.65%,组间无差异(P>0.05)。联合诊断准确为95.59%、灵敏为95.74%,均高于单独诊断,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能更加准确诊断出颈部淋巴,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增强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2年01月52例疑似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将病理诊断作为乳腺癌腋窝淋巴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价值。结果:超声诊断准确性略低于病理诊断,P>0.05;非腋窝淋巴病灶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腋窝淋巴,P<0.05。结论:超声诊断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诊断的准确相对比较高,可高效鉴别病灶,可运用。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准确性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68例2021年7月-2022年7月入院的甲状腺癌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均进行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分析颈部淋巴诊断情况。结果 颈部淋巴检出率方面,单独超声为61.76%、单独增强CT为54.41%、联合诊断为67.65%,组间无差异(P>0.05)。联合诊断准确为95.59%、灵敏为95.74%,均高于单独诊断,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能更加准确诊断出颈部淋巴,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增强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68例2021年7月-2022年7月入院的甲状腺癌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均进行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分析颈部淋巴诊断情况。结果 颈部淋巴检出率方面,单独超声为61.76%、单独增强CT为54.41%、联合诊断为67.65%,组间无差异(P>0.05)。联合诊断准确为95.59%、灵敏为95.74%,均高于单独诊断,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能更加准确诊断出颈部淋巴,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 增强CT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超声诊断在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6.0%。结论:超声诊断能够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临床中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癌腋窝淋巴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超声科接受检查的新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45例,通过超声影像中腋窝淋巴的皮质厚度及淋巴形态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异常组108例和腋窝淋巴无异常组137例。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超声检查和病理对腋窝淋巴的灵敏和特异性。   结果:超声诊断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的灵敏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2.8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和(84.67%)。  结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腋窝淋巴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和特异性,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超声诊断在乳腺癌腋窝淋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6.0%。结论:超声诊断能够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临床中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232例颈部Ⅱ区淋巴阴性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32例患者中,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清扫(超择区组)90例,择区(Ⅱ~Ⅳ区)性颈淋巴清扫(择区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淋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2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173例,Ⅱ区淋巴47例,Ⅲ区淋巴147例,Ⅳ区淋巴130例。超择区组和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分别为8例和6例(P=0.146)。超择区组中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0例,择区组为9例,均为术后永久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超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例,术后瘢痕明显5例;择区组术后出现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7例,术后瘢痕明显2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全组患者中均无侧颈区域淋巴复发患者。结论超择区性颈淋巴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中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超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232例颈部Ⅱ区淋巴阴性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32例患者中,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清扫(超择区组)90例,择区(Ⅱ~Ⅳ区)性颈淋巴清扫(择区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淋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2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173例,Ⅱ区淋巴47例,Ⅲ区淋巴147例,Ⅳ区淋巴130例。超择区组和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分别为8例和6例(P=0.146)。超择区组中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0例,择区组为9例,均为术后永久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超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例,术后瘢痕明显5例;择区组术后出现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7例,术后瘢痕明显2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全组患者中均无侧颈区域淋巴复发患者。结论超择区性颈淋巴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中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超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00例。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情况,将其分成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变腺叶、肿瘤数量、TNM分期、包膜浸润、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手术方式、血流分级、微钙化、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及病理类型。分析中央区淋巴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52例(26.0%)中央区淋巴,148例(74.0%)无中央区淋巴转移组的肿瘤长径≥2 cm、包膜浸润、微钙化、血流分级Ⅲ级患者比例均较未转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68.2%(101/148),40.4%(21/52)比16.9%(25/148),34.6%(18/52)比11.5%(17/148),23.1%(12/52)比7.4%(11/148),均P<0.05],两组间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分层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肿瘤长径≥2 cm(OR=1.424,95% CI 1.041~1.948,P=0.027)、包膜浸润(OR=3.541,95% CI 1.378~9.099,P=0.009)、微钙化(OR=4.058,95% CI 1.693~9.727,P=0.002)、血流分级Ⅲ级(OR=5.174,95% CI 2.148~12.463,P<0.01)是患者中央区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淋巴与肿瘤长径、包膜浸润、微钙化、血流分级相关,临床需引起重视。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微钙化 肿瘤分期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淋巴特点,以指导进展期远端胃癌淋巴的清扫范围。方法收集D2或D2以上、清扫淋巴在15枚以上的根治性手术治疗的51例进展期远端胃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特点及其与根治性手术关系。结果51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总的淋巴率为72.6%(37/51),其中第1站有转移而无第Ⅱ、Ⅲ站及远处淋巴淋巴率为35.3%(18/51),第1、第Ⅱ站有转移而无第Ⅲ站和远处淋巴淋巴率为66.7%(34/51);第Ⅲ站淋巴转移转移率为3.9%(2/51),远处淋巴转移转移率为2.0%(1/51)。第Ⅰ站No.6淋巴率最高为37.3%(19/51),第Ⅱ站No.8a+No.12a转移率明显高于No.1+No.14v、No.1+No.11p,No.7+No.14v、No.7+No.11p,No.9+No.14v、No.9+No.11p(P〈0.01)。No.8a+No.12a转移率与No.8a+No.14v、No.8a+No.11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进展期远端胃癌外科治疗以D2术式淋巴清扫范围较合理,部分进展期远端胃癌的术式选择与淋巴清扫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进展期 远端胃癌 淋巴结清扫 D2术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MRI在头颈癌淋巴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所选50例头颈癌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接受CT、MRI早期检查,回顾性分析相关的检查资料。结果在肿瘤分期的诊断准确率方面,CT检查、MRI检查均显著高于临床检查(P<0.05)。结论应用CT、MRI检查早期诊断头颈癌淋巴,肿瘤分期诊断准确性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而且能准确评估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头颈癌 CT MRI 早期诊断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色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近期内接诊的经手术、病理及实验室诊断明确证实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的33例患者,对其临床彩色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彩色超声诊断的特点,从而指导临床。结果本组33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测证实,合计检出转移淋巴197枚,彩色超声诊断检出181枚转移淋巴,诊断正确率91.88%;患者彩色超声诊断表现多表现为圆形,无淋巴门的低回声结节,且转移病灶多位于颈部下1/3处。结论彩色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的淋巴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这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彩色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数目(N分期)、淋巴率(LNR)和阳性淋巴对数比(LODDS)与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R0切除的307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N分期、LNR分级和LODDS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5.5%和2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分化程度、辅助治疗、T分期、N分期、LNR分级以及LODDS分级均是影响R0切除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1年生存率时,N分期、LNR分级和LODDS分级的AUC分别为0.591、0.592和0.609;预测3年生存率时,N分期、LNR分级和LODDS分级的AUC分别为0.585、0.588和0.593;预测5年生存率时,N分期、LNR分级和LODDS分级的AUC分别为0.554、0.557和0.589。LODDS分级系统的AUC均最高,N分期的AUC最低,但3种预测手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全组患者,LODDS分级略优于N分期和LNR分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N0期患者,LODDS分级系统对于预后的预测效能优于N分期和LNR分级(P<0.05)。结论N分期、LNR分级和LODDS分级均是影响R0切除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针对无淋巴的患者,LODDS分级对于预后的预测优于N分期和LNR分级。

  • 标签: 胰腺肿瘤 预后 淋巴结转移率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