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近4年来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采用立体定向血肿腔穿刺抽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并于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定向治疗组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良好率(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分)ADL1~2级66.0%)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率(3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立体定向 尿激酶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目的头部立体定向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脑瘫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80例脑瘫患儿行头部立体定向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MF)、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评分.结果患儿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部立体定向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换患儿症状,改善运动、言语、智力等症状,促进脑功能恢复.

  • 标签: 立体定向 间充质 干细胞 脑性瘫痪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术式在脑肿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肿瘤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术式,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存活率85.36%、复发率9.75%均优于对照组的65.00%、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ADL评分、C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术式在脑肿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术式 脑肿瘤 开颅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肝癌和肝转移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对不良反应现象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某院肝转移癌患者 28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经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肝功能状况、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调整剂量分布;采用单靶点或多靶点进行融合治疗,采用剂量的曲线包绕 95%肿瘤靶体积,肿瘤周边采用 32~42Gy的照射剂量;分割出使用 320~450cGy,分次治疗,治疗 8~12次, 1次 /d,一周连续进行 5次。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病变位置呈现完全缓释的有 15例,部分缓释的有 6例,稳定 4例,具有治疗进展的有 3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75%,对肿瘤局部的总控制有效率为 80%。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法进行患者的肝癌及肝转移癌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利益缓解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癌 肝转移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脑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障碍而引发的系统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情感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情进一步恶化时会出现器质性病变。虽然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与大脑的功能活动有关,但是在进行常规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却可能无法发现异常,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检查措施以及及时的治疗。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副作用越小的治疗方案越对患者有利,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可以精确地量身定制,在保证治疗范围的情况下维护周围正常组织功能,因此在需要对脑功能性疾病进行“器质性”手术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 神经外科 脑功能性疾病
  • 简介:摘要总结200例肝癌患者行射频消融的配合及护理。方法加强中的配合和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无射频消融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

  • 标签: 肝癌 射频消融 配合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应用心内射频电流消融病人的护理体会。对2012年3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9例患者应用心内射频电流消融资料进行分析。29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27例,复发2例,无死亡病例。心内射频电流消融是经外周血管穿刺、插管,将射频消融导管前端送至心腔内特定部位,在局部产生阻抗性热效应、电效应,使局部心肌细胞干燥性坏死。

  • 标签:
  • 简介:经导管射频消融主要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率在休息时超过正常范围(60~100次,min),通常在150次/min以上,常伴心悸、气短、出冷汗、头昏、眼发黑或昏倒等症状,大多突发突止。小儿若患了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率可达200~300次/min,如持续发作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造成生命危险。射频消融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经导管消蚀,

  • 标签: 儿童 射频消融术 护理技术 病情观察 心动过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经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1987年应用于临床,我国1991年引进RFCA。十多年来这一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发生了根本变化,被推选为某些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2001年10月~2002年8月,我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用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2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RFCA 快速性心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血管介入治疗 护理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采用射频消融进行治疗的房颤患者采用专项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房颤患者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专项护理,比较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专项护理 房颤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6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用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8.5±0.5、1.5±1.2、3.8±1.0、4.5±1.0,疼痛缓解优良率分别为100%、95.3%、71.6%。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除出现排尿困难7例(10.3%),恶心嗜睡、下肢麻木各5例(7.4%)外,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止痛效果明显,且安全易行,值得推广。

  • 标签: 脊神经 乙醇 疼痛 肿瘤
  • 简介:目的总结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3月~2008年3月X刀治疗的有完整随访结果共520例颅内转移瘤资料,其中单发转移灶336例,多发转移灶184例(2个病灶51例,3~5个病灶63例,6~10个病灶70例)。病灶直径5~35mm,平均16.4mm。治疗时平均中心剂量22Gy(20~25Gy),周边剂量12Gy(10~14Gy),覆盖病灶体积80%以上。结果520例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的CT和MRI显示,完全缓解218例(41.9%),部分缓解182例(35.0%),无变化78例(15.0%),进展42例(8.1%),病灶总控制率91.9%(478/520)。生存时间达6个月者共442例(85.0%),生存时间达12个月者共354例(68.1%),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0%、5.5%,中位生存期为12.6月。结论X刀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相对延长生存期。

  • 标签: 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治疗 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dyfix固定装置在老年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疗(SB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SBRT的63例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固定方式分为Bodyfix联合真空袋固定装置组(Bodyfix组,20例)和4D呼吸门控技术联合真空袋固定装置组(真空袋组,43例)。每次治疗前使用锥形束CT(CBCT)进行位置验证,记录水平(X)、头脚(Y)、前后(Z)方向的线性和旋转误差。结果Bodyfix组在X、Y、Z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分别为1.7 mm(1.3 mm,3.0 mm)、4.6 mm(4.3 mm,5.3 mm)、1.3 mm(0.8 mm,2.8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46±0.04)°、(-0.48±0.05)°、0.64°(0.38°,1.07°);真空袋组在X、Y、Z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分别为2.1 mm(1.6 mm,3.3 mm)、2.8 mm(1.8 mm,3.7 mm)、3.0 mm(2.3 mm,3.8 mm),旋转误差分别为(0.69±0.04)°、(-0.70±0.04)°、0.64°(0.42°,0.86°)。两组Y、Z方向上的线性误差和X、Y方向上的旋转误差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0.007)。结论与4D呼吸门控技术相比,Bodyfix固定装置的X、Y方向旋转误差和Z方向线性误差更小,可作为老年肺癌患者SBRT体位固定的有效手段。

  • 标签: 肺肿瘤 立体定向放疗 Bodyfix固定装置 呼吸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靶区体积、计算网格和剂量阈值等参数对ArcCHECK、SRS MapCHECK和3DMap 3种验证设备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分别比较靶区体积(<25 cm3和≥25 cm3)、计算网格(1.0、1.5和2.0 mm)和剂量阈值(5%、10%和15%)对3种验证设备3 mm/3%、3 mm/2%、3 mm/1%、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的影响。结果靶区体积的改变对于3DMap的影响较大,与小体积相比,3DMap大体积的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增加2.2%、2.2%、4.4%和4.7%(t=-2.76、-2.17、-4.72、-3.86,P<0.05);计算网格1.5和1.0 mm相比,对于MapCHECK的影响较大,5种γ通过率分别降低0.7%、1.1%、1.7%、0.9%和1.5%(t=-6.15、-6.23、-5.98、-5.11、-8.34,P<0.05)。计算网格2.0和1.0 mm相比,对于ArcCHECK影响较大,5种γ通过率分别降低1.0%、1.7%、2.4%、1.7%和2.7%(t=-4.75、-7.30、-8.63、-7.11、-8.26,P<0.05);剂量阈值10%和5%相比,对于ArcCHECK影响较大,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降低0.5%、0.8%、1.2%和1.7% (t=5.20、5.68、8.17、9.99,P<0.05)。剂量阈值15%和5%相比,对于3DMap的影响较大,3 mm/3%、3 mm/2%、2 mm/3%和2 mm/2%的γ通过率分别降低1.6%、1.7%、2.8%和3.2%(t=3.25、2.98、4.40、4.21,P<0.05)。结论靶区体积、计算网格和剂量阈值对3种验证设备立体定向放疗计划的验证通过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使用时应对于不同的验证设备具体考虑这些参数对于验证结果的影响。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剂量验证 靶区体积 计算网格 剂量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头部无框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应用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头部模体和应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头部SRT患者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头部SRS仿真模体OSMS的监测位移与Edge六维床预设位移的偏差,评估OSMS实时监测运动偏差,及在治疗床非零角度和其中一组摄像头被加速器旋转机架遮挡的情况下,OSMS监测头部运动的能力。同时本研究选取10例50分次接受头部无框架SRT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经Q-Fix开孔面罩固定并整个治疗分次内应用OSMS监控,通过分析离线日志文件获得OSMS实时监测的分次内误差;患者治疗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六维度误差作为CBCT验证的分次内误差。结果模体研究中,OSMS监测偏差与预设位移在六维度方向均有较强相关性;治疗床与机架0°时,OSMS探测的平移方向和旋转角度的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28±0.10) mm和(0.15±0.09)°;有一组摄像头被遮挡的情况下,平移和旋转方向的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35±0.13) mm和(0.17±0.09)°;床非0°时OSMS监测偏差值均大于床0°偏差值,床270°时三维矢量偏差最大,分别为平移方向(0.69±0.19)mm和旋转角度(0.32±0.12)°。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SRT患者中,OSMS与CBCT监测的分次内运动幅度差异较小,平移方向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40±0.26)mm和(0.29±0.10)mm;旋转方向三维矢量偏差分别为(0.33±0.20)°和(0.26±0.08)°。结论OSMS是一种有效的光学引导放射治疗工具,OSMS的分次内实时运动监测功能具有亚毫米级精度,可以实现分次内误差的精确监控。为保障无框架头部SRS/SRT治疗精确实施,有必要联合OSMS进行分次内位置监控。

  • 标签: 分次内运动 光学表面监测系统 Q-Fix面罩固定系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光学引导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单次照射剂量大、分割次数少、边缘剂量下降快的特点。治疗过程中应使用最精准的设备,执行最严格、最规范的操作。本指南旨在建立起国内可通用的、立体定向放疗(SRT)临床实践工作所需的医学物理支持的最低要求,帮助国内放疗单位能够正确安全地开展SRT技术。各单位在使用本指南时,需结合本单位SRT设备特点和患者治疗情况,制定明确细致的标准操作程序。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直线加速器 医学物理实践指南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