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对颅内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总结手术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定位与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进行脑部病变的活检手术共67例,应用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手术工作站,计算靶点和规划活检入路。结果52例确诊为各种脑肿瘤,12例为炎性病理。3例未能提供可供确诊的病理,阳性诊断率为95.52%。并发症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计算机辅助CT引导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是颅内病变获得定性诊断的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CT引导计算机辅助 立体定向 颅内病变活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立体定向手术的方法对患有难治性精神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相应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抽取78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难治性精神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其采用立体定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护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应和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我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后进行的病情观察、创口观察、基础护理、并发症护理,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并在预计的时间内康复出院。结论对采用立体定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的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保证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并可以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期显著缩短,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 标签: 立体定向手术 难治性精神病 护理 体会
  • 简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目前实现肿瘤微创治疗和(或)精准放射治疗主要前沿技术手段之一,为此,分析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评价现状,从设备的技术性能、可用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临床功能及效果、经济性、服务体系以及适宜性等6个方面设计构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从投入市场到临床使用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模块的评价体系,综合比较评价国内医疗机构在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的优劣。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 医用直线加速器 评价体系 人机环境
  • 简介:1996年9月~1998年12月采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转移瘤59例,其中单发转移24例,多发转移35例。原发灶除2例外均已行手术切除。首程治疗共106个灶,再程治疗34个灶,共140个转移灶。临床靶体积(CTV)0.29~163.17cm~3,平均9.42cm~3,计划靶体积(PTV)3.62~231.83cm~3,平均17.68cm~3。使100%等剂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近距离治疗和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疗效可以达到消融治疗的目的。本文首次提出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stereotactic ablation brachytherapy,SABT)概念,同时将SABT分为两类:H-SABT和L-SABT。H-SABT是指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消融治疗,L-SABT是指低剂量率近距离消融治疗,也就是临床常用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SABT具有大分割,短疗程;影像引导,精确性高;疗效确切,可以达到手术切除式的疗效;器官功能保留的特点。立体定向近距离消融治疗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微创治疗技术体系,未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将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立体定向 近距离治疗 消融 组织间粒子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肺剂量预测方法和应用于计划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剂量预测。首先,建立专家计划库,提取计划库中的几何特征信息、照射野角度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在几何及照射野特征和DVH之间建立相关模型;其次,提取专家库外10例患者的几何和照射野特征信息,利用模型预测可实现的DVH值,并将其与实际计划结果比较。结果10例患者肺平均剂量和V20外部验证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1.95 cGy和3.12%。对肺受量高于预测剂量的2例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肺剂量均有所降低。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制定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前,可根据相关数学模型提前预测肺DVH曲线作为计划评估标准,从而保证治疗计划的质量。

  • 标签: 肺肿瘤/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机器学习 剂量体积直方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住院治疗的脑肿瘤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1)和对照组(n=46),实验组采取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对照组采取开颅肿瘤切除。对两组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年,实验组存活率为87.10%、复发率为16.13%、ADL得分为(75.44±5.45)分;对照组分别为60.87%、47.83%、(57.33±4.09)分,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肿瘤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 开颅肿瘤切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囊性肺癌脑转移瘤采用立体定向活检与陀螺刀相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8例囊性肺癌脑转移瘤在CT导向下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并穿刺引流囊液使囊腔缩小,再行陀螺刀治疗。结果58例患者57例明确了病理类型,肿瘤体积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陀螺刀治疗效果提高。结论立体定向手术联合陀螺刀治疗囊性肺癌脑转移瘤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有明显的近期效果和有效的肿瘤控制率等优点。

  • 标签: 立体定向手术 陀螺刀 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期间摆位误差及其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以我院采取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患者125例进行对比。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单纯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但不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实验组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期间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摆位误差发生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期间摆位误差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在治疗期间严格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帮助患者实现准确摆位,提高放射治疗综合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 摆位误差 质量控制
  • 简介:SRT是根据立体定向的原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共面或非共面、多野照射,使照射高剂量区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靶区高度一致;在肿瘤靶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从而提高治疗增益比,为治疗全身良、恶性肿瘤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良恶性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在肺部寡转移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行SABR的159例肺部转移瘤的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局控率(LCR)和总生存(OS),并采用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59例患者共214个肺转移灶,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1、3、5年LCR分别为90.1%、73.9%、65.8%;1、3、5年OS率分别为73.8%、43.6%、11.9%。单因素分析显示生物等效剂量(BED)≥100 Gy与高LCR相关(P=0.033)。多因素分析显示BED、原发灶来源是LCR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3、0.043)。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3级不良反应。结论SABR肺寡转移瘤安全有效,对于原发灶控制良好合并肺寡转移瘤的晚期患者,尤其来源于肺癌者,应积极给予SABR,放疗剂量应尽量选择BED≥100 Gy分割方案。

  • 标签: 肿瘤,肺寡转移/立体定向消融放射疗法 预后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已成为重要的放疗技术。近年来,随着加速器机械性能的不断提高,基于加速器的SBRT应用逐渐兴起。本文从历史沿革、加速器构造技术进展、放射物理、临床应用方面阐述近年来基于加速器的SBRT进展,以期为基于加速器的SBRT发展助力。

  • 标签: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加速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潍坊阳光融和医院接受SBRT的难治性VA患者5例,其中4例为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为频发室性早搏(PVC)。4例患者既往曾接受失败的导管消融治疗,1例存在导管消融禁忌证。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或12导联体表心电图确定靶区,采用射波刀进行SBRT,治疗剂量18~25 Gy。评估术后VA负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次数的变化以及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SBRT平均治疗时间为55 min(32~69 min),平均计划靶区体积(PTV)为55.3 ml(4.1~79.0 ml)。在6周"窗口期"过后,中位数随访3个月(1~12个月),VT负荷较术前减少93.1%(P=0.02),PVC负荷减少77.8%;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术后相较术前平均减少2种;ICD放电或超速抑制的总次数由术前63次降低至术后2次。1例患者复发VT。术后头晕、乏力等轻度不良反应常见,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BRT用于难治性VA的初步结果显示了其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导管消融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在鼻咽癌冶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用FSRT技术治疗鼻咽癌患者18例(初治者8例,复发者10例)。初治患者先行常规外照射40~50Gy,再行FSRT补量照射至75~80Gy。复发患者均行FSRT照射以85%~9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周边。结果初治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并全部存活,中位生存期9个月。复发患者中2例因肿瘤广泛侵犯症状无改善外其余症状均明显改善存活3例,中位生存期6个月。结论FSRT技术是治疗鼻咽癌的一种全新的途径,它提高了肿瘤的局控率并降低了放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鼻咽癌 常规外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患儿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SEEG)的护理隐患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难治性癫痫患儿行立体定向颅内电极植入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其行立体定向脑电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视频不清、电极移位、导线脱落损坏、敷料脱落、癫病发作安全状态、心理障碍等护理隐患,实施相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8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天),均图像清晰,未发生电极移位、电极导线脱落及损坏、头部敷料脱落等情况,癫痫发作未发生磕碰、未发生颅内感染,未出现明显心理障碍。结论 全面多方位评估,发现护理隐患,积极给与护理干预,并将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贯穿整个监测过程中,对提高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的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难治性癫痫患儿,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SEEG),护理隐患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