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 标签: 缺血后处理 诊断显像 侧支循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椎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6例经临床证实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MRA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和比较。结果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MRA显示椎动脉迂曲88例,折角形成26例,椎动脉狭窄17例,椎动脉闭塞5例。结论颈部MRA可清晰地显示椎动脉全貌,与颈椎MRI相配合是目前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标签: 颈椎病 椎动脉型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CT血管成像(CTA)在检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BP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行改良式CTA和DSA检查的246例咯血患者,CT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640层螺旋CT机,所有改良式CTA图像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盲式阅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者检查一致性。结果DSA检出186例阳性,60阴性;改良式CTA检出160例阳性,86例阴性。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为85.5%(159/186),特异度为98.3%(59/60),准确度为88.6%(218/246),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0.73, P<0.01)。结论改良式CTA诊断BPF具有高特异性,可作为疑似BPF患者无创性筛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接受肺动脉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的患者当中,不同扫描技术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拟接受胸部MRI扫描检查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动脉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医生分别选择十字交叉法与平行放置法进行扫描,对比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技术处理后的不同动脉主观评分情况。结果平行放置法扫描的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十字交叉法,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肺动脉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的技术选择,医生应用平行放置法进行扫描的效果较好,该技术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 十字交叉法 平行放置法 血管成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外科病例共42例,行常规CT、CT灌注成像(CTP)检查。计算出CBF、CBV、MTT及最大峰值时间TTP(指对比剂首次到达扫描层面内大动脉与到达脑组织的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参数.结果CT灌注检查可一次性获取脑组织结构、血管及血流灌注等方面信息,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指导临床制订手术及治疗方案。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头颈CT血管成像中应用双源CT双低技术与常规CT技术的价值,为临床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随机选择本人进修单位于2013年收治的9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颈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技术,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低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分、3分、4分分别为2.22%、11.11%、86.66%,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主动脉弓等图像质量分别为(403.12±32.52)HU、(418.55±43.51)HU、(429.55±53.56)HU、(385.12±48.25)HU,与对照组相比基本一致(P>0.05);相对于对照组来说,碘总量、有效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CT计量指数等各项参数明显较低(P<0.05)。结论双源CT双低技术用于头颈CT血管成像中可促进辐射危害、对比剂危害明显降低,对于临床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其可行性、安全性较高,临床推广价值较大。

  • 标签: 头颈CT血管成像 双源CT双低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隔下动脉的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临床拟诊肝脏病变,行上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45例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期采用智能跟踪法扫描,将动脉期图像的原始数据导入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隔下动脉成像,仔细观察隔下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支数、走行,并对各种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对隔下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结果64排CT隔下动脉CTA重建技术中MIP、VR均能够准确显示隔下动脉起源。对隔下动脉的支数、走行的观察MIP较VR图像精细。MPR显示隔下动脉与邻近血管关系较好,定位较MIP、VR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隔下动脉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隔下动脉,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隔下动脉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IMH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IMH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IMH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检查技术要点、影像学表现、诊断价值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西门子炫速双源CT行脑CTA检查,通过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对病变进行显示。结果双侧颈内动脉闭塞、狭窄,脑底部可见异常血管网,大脑前、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及颈内、外动脉之间形成广泛侧支交通。结论炫速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很好地显示烟雾病异常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烟雾病无创检查的首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对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2例经手术确诊PAPVD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回顾性分析PAPVD的MSCTA特点,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结果进行比对,分析MSCTA与TTE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经手术证实,本组PAPVD包括心上型18例(56.3%)、心内型12例(37.5%)及心下型2例(6.2%)。MSCTA诊断30例、漏诊2例,检出率93.8%;TTE诊断23例、漏诊9例,检出率71.9%;MSCTA检出率明显高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的优势,MSCTA技术可直观显示异位的肺静脉数目、走行及汇合情况,对PAPVD的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当临床怀疑PAPVD,TTE检查阴性或不能确诊时,应结合MSCTA以防漏诊、误诊。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肺静脉异位引流 计算机体层摄影 后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冠脉检查过程中护理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间双源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0例,记录每个患者的心率、注药量、压力、流速,配合技术人员启动扫描的阈值。对每个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进行检查,以达到冠脉扫描的要求。结果对300例成像质量进行分析,优质影像280例,能够诊断影像14例,不能诊断影像6例。结论双源CT的护理工作在冠脉成像的检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行双源CT冠脉检查时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重要保障1。

  • 标签: 冠脉成像 护理工作 双源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DSA诊断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总结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结果MRI检出动脉瘤23个,敏感性82.1%,动脉瘤部位、大小及边界显示清晰,动脉瘤信号表现复杂多样。MRA检出动脉瘤26个,

  • 标签: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对肺动脉栓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进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检查。80例患者中,位于左侧肺动脉主干的有8例,位于右侧肺动脉主干的有12例,位于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的10例,位于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的30例,两侧或单侧多部位的20例。在CTPA上均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病灶主要呈卵圆形、圆形、杯口状、条带状。部分伴有肺不张、胸腔积液等改变。结论640层螺旋CTPA是目前无创性诊断肺栓塞最佳的方法,其对肺栓塞病人的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4年1月于我院CT室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150例患者,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肺动脉,记录下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研究的这150例患者中,有96例被诊断为肺动脉栓塞。其中左、右肺动脉干栓塞有19支,叶肺动脉栓塞136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189支,偏心型175支,闭塞型96支,中央型41支,附壁环形型32支。在检测对段和亚段动脉诊断的时候,MRP重组技术要显著地优于其他的后处理方法。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价值,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能够有效且直观的显示出肺动脉栓塞的位置、栓塞范围及栓塞动脉管腔通畅性等图像,是临床工作中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负荷评分(CBS)这一新提出的血管影像评分系统在使用核磁血管成像(MRA)环境下对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血栓负荷评分在MRA中分配了10分给主要的前循环动脉。当M1段近端、M1段远端或颈内动脉鞍上段发生血栓而使血管的对比浊化影不能显现时,每处异常减掉2分;当这种异常现象出现在M2分枝、A1段或颈内动脉鞍下段时,每处减掉1分。共纳入95例具有神经功能缺失(发病时NIHSS≥5)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对他们进行发病24h内的MRA影像进行血栓负荷评分评估,并检验这一评分与预后(发病90d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及出血性转化的关系。结果按血栓负荷评分分值,将人选患者分为CBS≤5(9例)、CBS6-7(14例)、CBS8-9(28例)、CBS=10(44例)4组进行比较显示,各组间良好预后(90d后MRS≤2)的比例(P〈0.001)以及出血性转化的出现率(P=0.002)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使用MRA作为影像手段时,血栓负荷评分对于前循环梗死的功能结局及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风险有一定预测能力。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核磁血管成像 预后 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16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8例共发现动脉瘤69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0例,2个动脉瘤7例(14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16SCTA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而有效的筛查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CTA测量的形态学参数分析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图像特点,并根据BTA是否破裂分为动脉瘤未破裂组(44例)和动脉瘤破裂组(1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瘤相关形态学参数。采用χ²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数目、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指向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动脉瘤长径、动脉瘤高度、瘤径宽度、纵横比、大小比、动脉瘤角、血流角、基底血管角、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近端长轴的夹角(P1-P1角)、双侧小脑上动脉近端长轴的夹角、分叉角(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与基底动脉夹角之和)进行统计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一步做ROC曲线分析。结果形态不规则的BTA更容易破裂(χ²=5.412,P<0.05)。破裂组动脉瘤长径[(4.18±2.11)mm]、瘤径宽度[(3.06±1.75)mm]、P1-P1角(148°±18°)均小于未破裂组[分别为(6.38±2.21)mm、(5.20±1.59)mm、17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纵横比(1.19±0.13)、基底血管角(82°±11°)、分叉角(212°±18°)均大于未破裂组(分别为1.05±0.18、70°±10°、18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形态(β=4.878,OR=11.418,P=0.019)、BVA(β=0.165,OR=1.177,P=0.043)、P1-P1角(β=-0.223,OR=1.080,P=0.029)是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BTA破裂的BVA、P1-P1角临界值分别为76.7°、158.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86,两者联合诊断BTA破裂的AUC为0.89。结论动脉瘤形态、BVA、P1-P1角均是BT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动脉瘤形态不规则、BVA>76.7°、P1-P1角<158.5°时BTA更易发生破裂。

  • 标签: 基底动脉 动脉瘤,破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确诊的IMEM连续病例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术后BCVA(LogMAR)由0.700±0.309提高至0.252±0.182(t=7.212,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由(447.44±96.96)μm降至(373.56±82.36)μm (t=8.247,P=0.000);黄斑中心区无血管面积(FAZ)由(0.120±0.059)mm2增加至(0.145±0.063)mm2(t=6.660,P=0.000)。以OCTA检查浅层和深层黄斑区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BCVA与CMT呈负相关(r=-0.507,P=0.014),与深层MVD呈正相关(r=0.578,P=0.024)。结论通过OCTA定量检测黄斑区微血管变化,IMEM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FAZ、MVD均增加。

  • 标签: 膜,视网膜前,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损伤,微血管 断层摄影术,血管,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