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联合CT脑灌注成像对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21.1-2021.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颅脑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病灶区域指标评分低于病灶周围、健侧对照(CBF、CBV)评分高于病灶区域,平均时间病灶高于健侧,P<0.05。行颅脑CTA检查得出以上患者共出现43个狭窄部位,轻度、中度占比分别为37.20%(16例)、67.50%(27例);50例患者中符合CTP灌注异常及狭窄动脉供血的有46例,存在偏差的有4例,在整体符合率上为92%,拥有一致性。结论:CTP联合CTA应用在老年急性脑梗死联合脑血管狭窄患者诊断中,帮助患者早期确诊,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CT血管造影 CT脑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想分析,并在头颅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基础上进行DWI和MRA联合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果1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41例急性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相应部位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在MRA中,8例正常,46例发现血管异常,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其中12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及其分支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表现为脑血管局限性轻中度狭窄、分支稀疏,呈枯枝状,并伴有主血管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联合应用DWI和MRA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早期脑梗死范围及供血动脉血管情况,为脑梗死的分型、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资料。

  • 标签: 急性期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头颅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基础上进行DWI和MRA联合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果1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41例急性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相应部位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在MRA中,8例正常,46例发现血管异常,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其中12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及其分支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表现为脑血管局限性轻中度狭窄、分支稀疏,呈枯枝状,并伴有主血管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联合应用DWI和MRA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早期脑梗死范围及供血动脉血管情况,为脑梗死的分型、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资料。

  • 标签: 急性期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自问世以来,以其快捷无创获取眼底血流信息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诸多眼底疾病的诊断和随诊中表现出巨大临床价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毛细血管末端息肉样膨大及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变。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是其诊断金标准。OCTA在PCV中的应用也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对OCTA中病灶的解读尚存在争议,不同研究中对PCV诊断的准确性差别较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近年来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OCTA达到更深的扫描层次,对血流信号的捕捉也愈加精准,其在PCV中的应用尤其是诊断准确性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本文对OCTA在PCV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解读PCV患者的OCTA检查结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0-955)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技术(3D TOF MRA)诊断脑血管性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疑似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均在我院行3D TOF MRA检查,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 TOF MRA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疑似患者经DSA诊断后发现阳性58例,阴性4例,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6.77%,其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5.00%、98.28%和96.77%。结论:对疑似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行3D TOF MRA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 标签: 3D TOF MRA 脑血管疾病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杂合动脉自旋标记(ASL)改进型静音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成像中的稳定性以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经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怀疑的颅内血管狭窄及闭塞患者35例,分别进行静音MRA以及基于杂合ASL技术改进型静音MRA,评估2种MRA检查的采集噪声(噪声测量、主观评分)。2名神经放射专家采用双盲、完全随机法分别对2种MRA图像中的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及信噪比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节段2次MRA检查图像的图像质量、信噪比差异。2名专家对已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狭窄程度评级。采用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及检查方法间一致性。结果改进型静音MRA与静音MRA采集噪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量的所有5个动脉节段中,颈内动脉[(4.40±0.49)分]、大脑前动脉[(4.30±0.33)分]、大脑中动脉[(4.46±0.34)分]于改进型静音MRA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静音MRA图像(分别为(4.02±0.43)分、(4.02±0.31)分、(4.02±0.31)分,t分别为2.825、2.877、1.683,P<0.05),改进型静音MRA颈内动脉(9.11±1.23)、大脑中动脉(8.77±1.87)的图像信噪比高于静音MRA(分别为7.83±1.33、8.06±2.67,t分别为11.154、3.268,P<0.05)。CTA共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24例(38处)。改进型静音MRA(Kappa=0.89,95%CI 0.82~0.95)和静音MRA(Kappa=0.85,95%CI 0.77~0.92)评估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极高。改进型静音MRA对动脉狭窄程度评级结果与CTA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92,95%CI 0.87~0.98),静音MRA对狭窄程度评级结果与CTA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85,95%CI 0.77~0.92)。结论改进型静音MRA在保持低噪特性的基础上,通过高效标记提升了成像质量以及信号均匀性,具备可行性。在颅内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中,改进型静音MRA成像稳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狭窄病灶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噪声 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血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Moyamoya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Moyamoya病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2.60岁。发病高峰中30~40年龄段为12例,40~50年龄段10例。做16层螺旋CTA,扫描参数为:250kV,250mA,螺距15,扫描层厚1mm。同时6例又行DSA检查,将其CTA结果与DSA图像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者共27例,占总例数的90.0%,受累段均为颈内动脉末段。病变累及双侧者26例(占总例数86.7%)。30例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及迂曲扩张的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代偿动脉,狭窄血管显示率100%;清晰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者28例,异常血管网显示率93.3%。30例中有6例同时行DSA检查,两者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Moyamoya病脑血管改变特点,包括颅内血管狭窄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可以考虑作为Moyamoya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筛查方法之一。

  • 标签: MOYAMOYA病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在血管性眩晕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超导MR设备,对83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MRI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C)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平扫明确脑梗死灶28例,69例MRA检查患者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硬化45例,24例3D-FIESTA-C序列检查的患者中,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显示较差10例,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有明确压迫和粘连7例,后者中有3例内耳迷路动脉明显增粗。结论MRI平扫结合3D-FIESTA-C序列检查对血管性眩晕的早期诊断、准确诊断及明确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性眩晕 3D-FIESTA-C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组(96例)和HCC组(70例)。全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SMI检查,分析患者的Adler′s半定量分级(0~3级)和血管形态特征(a~f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MI和CDFI血流特点对HCC的检测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CC组患者VI与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VI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HCC组中,SMI检测出高级别血流(Adler′s半定量分级2~3级)50例,高于CDFI(22例,P=0.033)。HCC组中,SMI检测出富血供模式(e、f模式)52例,高于CDFI(18例,P<0.001)。非HCC组中,CDFI与SMI检测出血流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HCC组中SMI检测富血供模式52例,高于非HCC组(14例,P<0.001)。以富血供模式作为HCC诊断标准时,S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5.4%),SMI富血供模式对HCC的诊断效果最佳。HCC组中,VI与MVD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8和0.669,均P<0.05)。结论SMI对HCC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优于CDFI,HCC较非HCC具有更多的富血供模式;在HCC中,VI与MVD和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杂合型标记策略改进静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并比较探讨杂合型静音MRA在提升脑血管成像质量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分别采集纳入的24名健康受试者及5例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患者杂合型以及连续型静音MRA图像。对两种静音MRA检查的扫描噪声进行主观评估以及客观测量。采用双盲、随机法分别对健康受试者的两种MRA图像的15个节段(包括颈内动脉C1~7段、大脑中动脉M1~2段、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后动脉P1~2段、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图像质量(image quality,IQ)评估及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测定,并统计分析各节段IQ值/SNR差异。最后观察分析两种静音MRA于AVM病例的成像差异。结果杂合型静音MRA降噪效果与连续型静音MRA降噪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评分,P=0.24;客观测量,P=0.37)。颅内动脉所有测量节段中,颈内动脉C1~4段于杂合型静音MRA的IQ评分(P=0.021、0.012、0.024、0.043)以及SNR (P=0.034、0.010、0.033、0.037)均高于静音MRA图像;杂合型静音MRA于颈内动脉C5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SNR高于连续型静音MRA成像(P=0.044、0.016)。在AVM病例中,杂合型静音MRA对供血动脉、血窦及引流静脉的细节显示更为清楚,同时对于畸形小血管显像的完整度更好。结论杂合型静音MRA在能够保证降噪特性的同时,降低了血管边缘的模糊现象以及血管流空效应,提高了信号均匀度,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AVM病灶细节的显示能力。

  • 标签: 磁共振血管成像 零回波时间 动脉自旋标记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与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21年6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289例,其中男159例、女130例,年龄43~82(61.7±8.0)岁。患者均行能谱CT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能谱CT及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颈总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能谱CT及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Kappa值分别为0.844、0.88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除了颈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灵敏度较低、能谱CT诊断颈动脉轻度狭窄的阳性预测值较低外,能谱CT及颈部血管超声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颈总动脉上,DSA共检出易损斑块1 672个;颈部血管超声检出876个,其中软斑块384个、表面不规则斑块80个、溃疡斑412个,易损斑块检出率为52.39%(876/1 672);能谱CT检出367个,均为软斑块,易损斑块检出率为21.95%(367/1 672)。血管超声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能谱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00,P<0.001)。结论能谱CT成像与颈部血管超声均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超声可能在颈总动脉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临床应用时可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能谱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粥样斑块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5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PE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28~61岁。结果发现IPEH在MRI T2加权成像序列上主要表现为边缘高信号中心等/低信号或高信号内可伴散在点灶样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边缘强化或明显强化(低信号灶不强化);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病变内可见钙化。

  • 标签: 免疫增生性疾病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组(96例)和HCC组(70例)。全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SMI检查,分析患者的Adler′s半定量分级(0~3级)和血管形态特征(a~f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MI和CDFI血流特点对HCC的检测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CC组患者VI与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VI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HCC组中,SMI检测出高级别血流(Adler′s半定量分级2~3级)50例,高于CDFI(22例,P=0.033)。HCC组中,SMI检测出富血供模式(e、f模式)52例,高于CDFI(18例,P<0.001)。非HCC组中,CDFI与SMI检测出血流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HCC组中SMI检测富血供模式52例,高于非HCC组(14例,P<0.001)。以富血供模式作为HCC诊断标准时,S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5.4%),SMI富血供模式对HCC的诊断效果最佳。HCC组中,VI与MVD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8和0.669,均P<0.05)。结论SMI对HCC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优于CDFI,HCC较非HCC具有更多的富血供模式;在HCC中,VI与MVD和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MR/CT双模态纳米探针t金@谷胱甘肽@钆(tAu@GSH@Gd),探讨其性能及用于活体MR/CT成像的潜能。方法以GSH为模板包载Au和Gd原子,共价偶联靶向多肽环状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cNGR)构建纳米探针tAu@GSH@Gd。建立荷乳腺癌(EMT-6)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u@GSH@Gd纳米粒子)和实验组(tAu@GSH@Gd纳米探针),每组10只,经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CT成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小鼠肿瘤部位及主要脏器相对MR信号值与相对CT值评价成像效果和生物分布。成像实验后,取出小鼠肿瘤组织进行银染,研究Au@GSH@Gd纳米粒子及tAu@GSH@Gd纳米探针在肿瘤血管生成部位的聚集。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Au@GSH@Gd纳米探针水合粒径为(6.40±0.22) nm,T1弛豫效率为(36.91±0.07) mmol·L-1·s-1,体外MR/CT成像效果良好。荷瘤小鼠注射tAu@GSH@Gd纳米探针后2 h,肿瘤MR/CT成像均明显强化,24 h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由给药前的1.04±0.12增至1.84±0.26(t=12.61,P=0.006),相对CT值由给药前的1.01±0.04增至1.95±0.05(t=15.34,P=0.004)。对照组小鼠给药后16 h,肿瘤强化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为1.50±0.06,相对CT值为1.53±0.10,均低于实验组(1.84±0.26和1.95±0.05;t值:5.35和16.46,均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tAu@GSH@Gd纳米探针经肾代谢。组织银染验证了该纳米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作用。结论制备的tAu@GSH@Gd纳米探针具有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MR/CT双模态成像功能,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评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纳米技术 小鼠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MRC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无电离辐射、可不注射对比剂成像的优势使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临床需求逐步增强。MRCA成像技术的相对复杂性是限制其临床推广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业界尚无可遵循的MRCA检查操作规范。本共识针对MRCA检查人员及设备要求、检查适用人群、检查流程、扫描序列选择及参数设置、图像后处理及报告书写等方面提出具体、操作性强的应用标准及建议,以期促进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及规范化应用。

  • 标签: 冠状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血管成像检查在宫颈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在宁夏人民医院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54例,回顾性分析MRI血管成像与DSA造影检查的一致性,结果通过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种检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将MRI血管成像检查运用到宫颈癌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分组,确定宫颈癌靶血管的情况,并较为清晰的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和开口,并制定相应的介入手术方案,缩短手术和透视时间,使得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显著减低。

  • 标签: MRI血管成像检查 宫颈癌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均对其进行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微血管成像(SMI)检查,观察斑块回声、大小、位置、彩色血流信号和超精细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者其中软斑50例,混合斑块32例,硬斑18例,软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18%,SMI血流检查率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4%,SMI血流检查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0,SMI血流检查率为0;而软斑和混合斑的SMI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MI技术较CDFI能够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 标签: 超精细血流 斑块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