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损伤而产生的克隆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细胞、白细胞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引起周围血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部分MDS患者可逐渐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故又称之为白血病前期。但是,近年临床发展,一半

  • 标签: 克隆性疾病 白血病前期 巨核细胞系 骨髓增生 病态造血 急性白血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在一期行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控制转为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及骨不愈合。方法分析53例慢性骨髓炎病程中的共同特点。结果在53例细菌培养阳性者均做过抗生素敏感试验。在不同时间程度内,对病灶周围软组织和病灶炎性骨段,选用敏感性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选择进行手术治疗的时机。53例患者最长随访10年7个月,最短10个月,骨折愈合4~10个月,平均5.5个月。结论慢性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及骨不愈合,多因原始外伤严重,早期处理不当,I期内固定或隈行I期内固定促发感染,使感染难以控制,形成骨不愈合,骨折片慢性炎性吸收,造成骨缺损。

  • 标签: 严重损伤 骨折慢性炎症 皮瓣移植 内固定
  • 简介:探讨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要点,死亡2例均为Ⅳ度骨髓抑制患者,2006年1~6月共发生43例骨髓抑制患者

  • 标签: 化疗骨髓 患者护理 抑制患者
  • 简介:1病案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骨髓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抗生素治疗等综合治疗。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接收综合治疗的42例患者中,37例无复发,5例复发,复发率仅为11.9%。结论慢性骨髓炎患者接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抗生素治疗等综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骨髓炎 综合治疗 放射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指标与骨髓形态联合检查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20年8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在院内接受治疗的41名患者,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外周血指标检查与骨髓形态检查,探讨两种检查联合方案在患者疾病确诊中的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41例患者进行检查后,通过外周血指标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外周血指标同时减少3项的患者占20例,同时减少2项的为12例,同时减少1项的9例。通过骨髓形态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患者18例,明显活跃患者11例,活跃患者9例,减低患者3例。结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用外周血指标与骨髓形态联合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医师对患者外周血液情况深入了解程度,确定患者病情,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 标签: 外周血指标 骨髓形态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涂片和活检形态学检查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时对30例MDS骨髓涂片和活检活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骨髓象表现二系及三系病态造血,骨髓活组织检查可见幼稚前期细胞异常定位(ALTP)及病态造血。结论联合应用骨髓涂片和活检,以对MDS提高检出率,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涂片 形态学 诊断 骨髓活组织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对44例累及骨髓的病例回顾性分析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分别比较细胞学形态、组织形态、增生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检出率和敏感性。结果:骨髓涂片中可见中到大型的异型细胞骨髓,切片中瘤细胞以灶型最常见。按Manoharm改良法评估,骨髓切片中网状纤维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多。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增生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片组增生程度高于涂片组。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片组检出率高于涂片组。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敏感性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切片组敏感性明显高于涂片组。结论:骨髓涂片简单易行,骨髓切片在骨髓组织状况、优势增生细胞等方面有优势,同时开展涂片和切片的检测,提高检出率,可以修正临床分期,如能同时进行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则更能提高检出率。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骨髓涂片 骨髓切片 骨髓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0例(10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出现角膜水肿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65眼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其中,轻度角膜水肿50眼,3d内恢复透明;中度角膜水肿8眼,5d内消退恢复透明;重度角膜水肿5眼,10~25d内消退恢复透明。2眼重度角膜水肿者晶体状体核硬度均为v级核。结论术后做好裂隙灯下角膜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手术后视力的提高,防止大泡性角膜病变及角膜变性的发生,减少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的并发症。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水肿 护理
  • 简介:糖尿病黄斑水肿是损害视力主要的原因之一,发病机制主要为血管渗透性增加或色素上皮层转运功能失衡。诊断主要通过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和药物治疗,能减轻黄斑水肿,但其远期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主要有玻璃体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新生血管因子及蛋白激酶C-β抑制剂等,还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随着糖尿病黄斑水肿研究的深入,中医药的治疗也越来越多。

  • 标签: 糖尿病黄斑水肿 发病机制 玻璃体腔注射 中医药治疗
  • 简介:胎儿水肿是指胎儿软组织水肿及体腔积液,超声表现为2处及2处以上的胎儿体腔异常积液,包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及皮肤水肿(皮肤厚度>5mm)[1],临床其他常用的辅助超声指标还有胎盘增厚(孕中期胎盘厚度>4cm[2'3])和羊水过多。胎儿水肿分为免疫性水肿和非免疫性水肿(nonimmunehydropsfetalis,NIHF)2种,其中NI-HF占90%以上,发生率为(1-3)(1700-3000)[4-6]。由于早中孕期的很多水肿胎儿在得到诊断前已胎死宫内,因此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7]。

  • 标签: 非免疫性水肿 胎儿水肿 临床指南 体腔积液 组织水肿 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