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四种分子亚型乳腺癌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及相关预后分析。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各组乳腺癌PTE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结果40例乳腺癌中淋巴结转移24例,无淋巴结转移16例,PTEN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2.5%,HER2过表达型PTEN基因甲基化率高于其他亚型。结论PTEN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PTEN基因高甲基化与年龄无相关性,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06<0.01)。PTEN基因可作为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特异性治疗靶点。

  • 标签: 乳腺癌 PTEN 分子分型 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将97例伴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rterothrombosis,AT)组66例和小动脉病变(smallarterydisease,SAD)组31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间24h、昼间和夜间的血压水平、晨峰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AT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SAD组[(133.86±18.17)mmHgvs(124.42±16.06)mmHg,1mmHg=0.133kPa,P<0.05];AT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高于SAD组(84.8%vs64.5%,P<0.05);2组晨峰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9%vs19.4%,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夜间血压水平升高与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 标签: 昼夜节律 卒中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监测 便携式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组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自身肝脏损伤的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重叠综合征。临床上,指南推荐的标准化治疗对绝大多数不同亚型AILD患者有效,但部分患者治疗应答效果不满意。由于不同亚型AILD患者的治疗原则不同,治疗应答不满意AILD患者的诊治策略也各有特点。本文分析了各亚型AILD和重叠综合征患者治疗应答不满意的比例、评价标准、转换治疗时机、二线治疗药物选择等,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进行合理决策。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炎,自身免疫性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重叠综合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1例ABO血型A亚型并探讨其分子基础。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表型。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扩增后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确定其基因型。结果血清学结果显示被检者正定型抗-A弱凝集,反定型A型。进一步基因检测发现被检者存在1个Aw等位基因和1个O等位基因,其中Aw等位基因存在nt543变异(543 G > C)。结论此例血清学定型困难的样本为一种罕见A亚型,在中国大陆地区尚未见报道。

  • 标签: ABO亚型 血型血清学 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病变进展性脑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不同亚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CISS分型标准,36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26例为穿支动脉疾病型(PAD)-BAD,18例为PAD-脂质玻璃样变(LD)。按照END定义将80例患者分为END组(43例)和非END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危险因素。结果END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75±2.56)分,高于非END组的(3.17±2.49)分,P<0.05。END组冠心病患者11例(25.58%,11/43),多于非END组的3例(8.11%,3/37),P<0.05。两组患者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7, P=0.0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3.282,95%CI:1.708~7.326,P<0.05)、PAD-BAD(OR=4.159,95%CI:2.068~11.139,P<0.05)是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AD-BAD是穿支病变进展性脑卒中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密切关注此类患者的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stx2e亚型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8年间监测中发现的3株人源、13株动物源及8株食品来源的携带stx2e基因亚型的大肠埃希菌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对菌株stx基因亚型、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系统进化关系及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24株菌分为19种O∶H血清型和19种序列(ST)型,均携带至少1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19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3株人源菌株分别属于不同血清型及ST型,但存在与之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动物、食品来源菌株;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人源菌株分别与动物或食品源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不同菌株间stx2e序列高度相似(>99.7%),但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大小等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我国对罕见的人源性stx2e亚型大肠埃希菌菌株特征进行报道,结合动物及食品源性菌株,表明我国stx2e亚型菌株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 标签: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2e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将纳入的125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Hp—f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g.1%vs61.8%,OR=1.581,P=0.225),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284,P=0.415)。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1.455,P=0.195;CE:OR=1.111.P=0.857;SAD:OR=1.852,P=0.5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1.441,P=0.297;CE:OR=0.894,P=0.864;SAD:OR=1.836,P=0.437)。结论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脑梗死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VEGFR)在兔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derangement,ID)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兔右侧TMJ设为建模组,左侧TMJ作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2、3、4周全麻下获取关节滑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VEGFR—1、VEGFR-2、VEGFR-33种受体的mRNA表达,用GAPDH内参标准化VEGFRmRNA的相对表达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比较2组相对表达值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周和第4周,建模组VEGFR-2亚型的相对表达值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VEGFR-1和VEGFR-3亚型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2、3周建模组的VEGFR-1、VEGFR-2和VEGFR-33种亚型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R-2在TMJID及囊内黏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特异性阻断受体、抑制黏连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 兔模型 滑膜组织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实时定量PCR
  • 简介:目的通过图像分析观察中心母细胞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B—DLBCL)分子亚型之间的细胞核的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先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CB,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组(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组(non-GCB)两组,然后通过图像分析对两组细胞核的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CB与non—GCB的11项细胞核形态参数之间均存在差异,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中截面积以GCB高于non-GCB,截面周长、截面长径、截面短径和截面平均直径以non.GCB高于GCB。描述细胞核的形状不规则程度的异型指数allotypeindex、圆偏度circularskewness、圆球度sphericity、圆形因子sphericalfactor、规化形状因子normalizedshapefactor和形状因子ARshapefactorAR均显示,non—GCB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显著大于GCB。结论本文证实non—GCB与GCB的细胞核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明显大于后者。这与non-GCB临床预后较差相符合。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亚型 细胞核 形态参数 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种亚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PRCC的患者27例。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Ⅰ型16例,Ⅱ型1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Ⅰ、Ⅱ型PRCC之间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结果PRCC Ⅰ型和Ⅱ型2组出现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后测量的肿块最大径比较,Ⅱ型均大于Ⅰ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t=-29.31,P=0.000;超声造影后:t=-32.17,P=0.000)。Ⅱ型的肿块边界多不清晰,与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Ⅱ型肿块形态多不规则,与Ⅰ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生长方式、强化均匀性以及肿瘤周围组织的强化方面,Ⅱ型与Ⅰ型PRCC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40、0.000)。而在肿块位置、回声、血流情况、灌注模式、强化程度方面,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RCC 2种亚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存在差异,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可为鉴别2种亚型提供影像学依据,从而为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 标签: 癌,肾细胞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Bw11亚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经典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和吸收放散法检测ABO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ABO抗体。应用序列特异引物(sequence-specific primer, SSP)引导的聚合酶链反应进行ABO基因分型,进一步测序分析ABO基因第1~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对发生变异外显子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正反定型相符提示为O型;经典试管法正反定型不符;吸收放散实验证实存在B抗原;抗体筛查排除同种抗体存在。SSP基因分型为B/O1;第6、7外显子测序与B101/O01基因序列比对存在第7外显子695T>C变异,导致232位亮氨酸转变为脯氨酸,证实为Bw11/O1杂合子。结论nt695T>C变异可能是导致B抗原减弱的分子遗传机制。Bw11亚型可能存在较强抗B抗体,人源及部分单克隆试剂不能检测出Bw11亚型易被误判为O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助于ABO亚型的准确鉴定。

  • 标签: Bw11亚型 ABO基因 血清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影像组学特征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分型之间的差异,提高鉴别病理分型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18F-FDG PET/CT的182例NSCLC患者[男109例,女73例;年龄(59.0±8.3)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或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91)和验证集(n=91)。使用Python平台从PET图像中提取1 132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算法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选择最优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分,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评分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病理亚型影响因素,基于临床变量和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复合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能力,使用Delong检验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4个影像组学特征[HHL_一阶最大值(first order_maximum)、LHL_一阶熵(first order_entropy)、HHH_灰度相关矩阵-大相关高灰度级强调(GLDM_LDHGLE)、HHL_ GLDM_ LDHGLE(H/L代表高或低通函数滤波处理)]被选择用于组学标签的构建。腺癌比鳞癌影像组学标签评分低[训练集:-1.30(-1.70, -1.04)与-0.60(-1.11, 0.20), z=-4.61, P<0.001;验证集:-1.31(-1.66, -0.96)与-0.73(-1.02, -0.24), z=-4.76, P<0.001]。影像组学标签评分AUC[训练集:0.815(95% CI:0.723~0.906),验证集:0.813(95% CI:0.726~0.901)]高于临床变量AUC[吸烟史具有最优预测效能,训练集:0.721(95% CI:0.617~0.810),验证集:0.726(95% CI:0.623~0.8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1.319、1.324,均P>0.05)。综合临床变量(吸烟史)和组学标签构建的复合模型对病理亚型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训练集AUC=0.862(95% CI:0.785~0.940)、灵敏度88.00%(22/25)、特异性72.73%(48/66);验证集AUC=0.854(95% CI: 0.776~0.933)、灵敏度75.00%(21/28)、特异性84.13%(53/63)],AUC高于临床变量(z值:3.257、3.872,均P<0.01)。结论由吸烟史、18F-FDG PET影像组学标签形成的临床模型可为术前个体化预测NSCLC亚型提供非侵袭性、可重复的方法。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癌,鳞状细胞 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本刊讯农业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做好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相关事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H7亚型禽流感疫苗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依法查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发生以来,农业部和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有序应对,及时采取措施,防控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总体形势趋缓,家禽产业发展在遭受严重j中击后开始趋于好转。下一步,要统筹做好科学防控和稳定家禽产业发展两方面的工作。

  • 标签: 农业部办公厅 禽流感疫苗 禽流感防控工作 法制 畜牧兽医部门 产业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及表皮生长因子(18-fluorine flurode oxyglucose,18F-FDG)受体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于菏泽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46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PET/CT18F-FDG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以及术后切除肿瘤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根据2011年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新型肺腺癌组织学分型方案对每例肺腺癌患者组织学亚型进行分类和评估,观察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SUVmax以及EGFR突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46例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率为45.89%(67/146),EGFR突变率在女性[60.00%(42/70)]和不吸烟者[65.00%(42/65)]中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肺腺癌患者组织学亚型与SUVmax呈明显相关性,SUVmax在高危型肺腺癌中值(9.63±1.61)较低危(2.37±0.69)和中危型(5.48±1.26)高(P值均<0.05)。此外,EGFR突变率在贴壁状为主、腺泡状为主以及实体性为主浸润性腺癌中较高(分别为63.16%,50.00%和66.67%),而在其他组织学亚型中较低,EGFR突变率在不同肺腺癌组织亚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肺腺癌恶性肿瘤患者中,EGFR基因发生突变几率与女性、不吸烟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TNM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此外,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SUVmax和EGFR突变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 标签: 肺肿瘤 18F-脱氧葡萄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组织学分型
  • 简介: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有不同的中医病理及证候特征。儿童多动-冲动型多表现为痰火扰心证;注意缺陷型多表现为心脾两虚证;混合型多表现为脾虚痰蒙,心肝火旺证;智力障碍者多见肾虚脑亏证。认识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病理特征,对中医药规范治疗该病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中医病理 证候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治疗CISS亚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收治的CISS亚型急性脑梗死病人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加之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实验组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CISS亚型急性脑梗死病人,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CISS亚型
  • 简介:目的观察交替使用不同干扰素Q(IFN—α)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62例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4.6岁。将纳入试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交替组和对照组.交替组交替使用不同IFN-α亚型,对照组给予单一IFN-α亚型,500万单位/次,疗程9个月.停药后观察3个月。观察其临床抗病毒疗效。结果交替组中18例(56.3%)HBeAg阴转,20例(62.5%)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转。对照组中9例(30%)HBeAg阴转,11例(36.7%)患者HBV—DNA阴转。两组比较,交替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替使用不同IFN—α亚型对HBV抗病毒效果优于单一使用IFN—α。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