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干预体外培养的人心房成纤维细胞,研究β受体在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体外循环患者右心耳组织行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分4组,对照组(CON组)、异丙肾上腺素组(ISO组)、ISO+阿替洛尔组(ISO+ATE组)、ISO+卡维地洛组(ISO+CAR组);干预后检测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细胞增殖、β受体mRNA及pPKAR2蛋白的表达。结果:1,ISO+CAR组和ISO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1-3%和33.8%,P〈0.01;其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6.32±1.30“g/ml和8.68±1.80μg/ml,P〈0.01;2,D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p2AR/GAPDH在IsO+CAR和ISO组分别为0.52和066,P〈0.0l;而ATE+ISO组和ISO组分别为:0.63和0.66,P〉0.05。3,pPKA蛋白表达:ISO+CAR组同ISO组相比,pPKAR2/D.actin分别是0.60和0.81,P〈0.01。结论:ISO能刺激体外培养的人心房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胶原;非选择性B受体拮抗剂卡维地洛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其机制与D2AR-pPKAR2途径有关。

  • 标签: 人心房成纤维细胞 胶原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蛋白激酶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脑皮质结构特征差异。方法从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健康大脑网络项目中获得412例样本数据,包括ADHD患儿288例(ADHD组),其中混合型151例(ADHD-C组)、多动冲动型20例(ADHD-H组)、注意缺陷型117例(ADHD-I组)以及对照儿童124名(对照组)。使用FreeSurfer软件对脑结构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受试者的脑皮质体积及皮质厚度、表面积数据,对三类脑结构特征组间比较分别进行方差分析以及事后简单效应分析。结果ADHD患者中3个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左侧顶上回(Z=5.94)、颞上回(Z=5.49)皮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蒙特卡洛校正,P<0.05)。与对照组比较,ADHD-H组在左侧顶上回皮质体积显著增大(Z=6.79),而ADHD-I组在左侧颞上回(Z=-5.12)及外侧枕叶皮质(Z=-6.40)体积显著减小,ADHD-C组在左侧外侧枕叶皮质(Z=-3.37)体积显著减小。ADHD患者中3个亚组间的比较显示,ADHD-I组(Z=-7.33,MNI坐标:x=-26.8,y=-60.6,z=45.4)及ADHD-C组(Z=-7.14,MNI坐标:x=-26.6,y=-60.2,z=45.4)的左侧顶上回皮质体积均小于ADHD-H组,而ADHD-I组及ADHD-C组之间的皮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蒙特卡洛校正,P>0.05);进一步控制性分析显示,样本量、年龄、性别对结果无影响。对体积的来源即皮质厚度和表面积分析显示,ADHD亚型在皮质体积的异常主要受脑皮质表面积主导。结论顶上回脑皮质结构可能是区分ADHD不同亚型的主要脑结构特征,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ADHD的神经发育机制并指导临床更加精准及特异化的治疗。

  • 标签: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磁共振成像 皮质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对结节型肺腺癌各亚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60例结节型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学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各病理亚型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同时进行诊断效能比较。结果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腺癌(AAH+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C)、浸润性腺癌变异型(VIAC)4种亚型结节型肺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7.07±7.92)岁、(59.37±6.96)岁、(60.68±8.83)岁、(63.33±6.8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1,P=0.304),但呈现出AAH+AIS<MIA<IAC<VIAC的特点。AAH+AIS、MIA、IAC、VIAC 4种亚型结节型肺腺癌患者的病灶最大径[6.85(3.73) mm vs. 8.00(5.00) mm vs. 16.00(11.90) mm vs. 17.20(9.08) mm,H=55.107,P<0.001]、CT值[-563.50(176.63) HU vs. -536.00(293.50) HU vs. -235.50(346.50) HU vs. -23.00(30.50) HU,H=47.499,P<0.001]、结节实性占比[0 (0) vs. 0(0) vs. 49.00%(100.00%) vs. 100.00% (0),H=44.242,P<0.001]、空泡征[14(87.50%) vs. 35(100.00%) vs. 84(81.55%) vs. 3(50.00%),χ2=13.925,P=0.002]、充气支气管征[1(6.25%) vs. 2(5.71%) vs. 36(34.95%) vs. 2(33.33%),χ2=16.578,P=0.001]、肿瘤内血管征[13(81.25%) vs. 28(80.00%) vs. 64(62.14%) vs. 1(16.67%),χ2=11.168,P=0.009]、血管集束征[1(6.25%) vs. 3(8.57%) vs. 66(64.08%) vs. 6(100.00%),χ2=54.232,P<0.001]、短毛刺征[3(18.75%) vs. 11(31.43%) vs. 77(74.76%) vs. 6(100.00%),χ2=36.218,P<0.001]、分叶征[4(25.00%) vs. 18(51.43%) vs. 93(90.29%) vs. 6(100.00%),χ2=43.302,P<0.001]、胸膜牵拉征[0(0) vs. 6(17.14%) vs. 70(67.96%) vs. 5(83.33%),χ2=50.79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最大径(OR=0.858,95%CI为0.754~0.977,P=0.021)、胸膜牵拉征(OR=0.288,95%CI为0.084~0.993,P=0.049)是MIA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灶最大径(OR=1.131,95%CI为1.030~1.241,P=0.010)、胸膜牵拉征(OR=3.441,95%CI为1.279~9.254,P=0.014)是IAC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灶最大径诊断MIA的最佳阈值为11.05 mm,AUC为0.798(95%CI为0.724~0.872),敏感性为68.00%,特异性为85.70%;胸膜牵拉征诊断MIA的AUC为0.714(95%CI为0.623~0.806);病灶最大径与胸膜牵拉征诊断MIA的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38,P=0.066)。病灶最大径诊断IAC的最佳阈值为11.05 mm,AUC为0.827(95%CI为0.759~0.895),敏感性为75.70%,特异性为78.90%;胸膜牵拉征诊断IAC的AUC为0.743(95%CI为0.663~0.823);病灶最大径与胸膜牵拉征诊断IAC的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4,P=0.035),病灶最大径>11.05 mm诊断IAC的价值更优。结论病灶最大径、胸膜牵拉征是诊断MIA、IAC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灶最大径>11.05 mm诊断IAC的价值更优。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病理亚型 多层螺旋CT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混合高细胞-筛状桑葚亚型(TCV-CMV)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罕见亚型。仔细的细胞学、组织学观察及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高细胞亚型PTC(TCV-PTC)是侵袭性亚型之一,术前及术中准确诊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及预后判断。筛状桑葚亚型PTC(CMV-PTC)有独特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特征,也是遗传性甲状腺癌的典型亚型,可提示临床医师进行结肠镜检查、遗传咨询和家庭成员筛选。CMV-PTC多数预后较好,当出现不良预后指征时,警惕其复发及转移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10个地区(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商洛、榆林、延安、汉中、安康)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我司2020年1月-2023年4月接收的陕西省10个地区共6545例丙型肝炎基因分型血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陕西省10个地区HCV基因分型,试剂盒包含的5种亚型均有检出,以1b、2a型感染为主,分别占23.51%(1539/6545)、34.16%(2236/6545)。10个地区人群感染的HCV基因亚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结论:国内不同地区HCV主要基因亚型分布相符,以1b、2a为主;陕西省2a型多于1b型,不同于国内其它省份,分布有一定地域流行特点;10个地区(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商洛、榆林、延安、汉中、安康)亚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 标签: 陕西省 丙型肝炎病毒 RT-PCR 亚型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 标签: 匍行性脉络膜炎 葡萄膜炎,后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探讨其血清学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对2例标本采用经典试管法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采用PCR技术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确定其基因型。结果2例患者标本血清学结果显示:患者红细胞与抗-A,抗-A1和抗-B均不凝集,血清与A1细胞弱凝集,与B细胞呈现强凝集。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这2例标本的基因型是ABO*O01.01和罕见型A等位基因的杂合子,罕见型A等位基因与ABO*A1.01序列相比在第7外显子第467位C>T变异,导致第156位脯氨酸(Pro)转变为亮氨酸(Leu),963位与964位之间插入了一个核苷酸C。结论结合血清学和基因测序结果,此2例标本为A亚型,引起该罕见型A等位基因的特异性突变为:c.467C>T和c.963_964insC。

  • 标签: A亚型 血型血清学 基因测序 移码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ABO变异型Bw亚型进行基因鉴定及序列分析。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检测ABO血型,并应用Sanger测序进行ABO基因鉴定。结果3例ABO血型鉴定均符合Bw亚型,基因分型分别为ABO*Bw.11/0.01.02、ABO*Bw.12/0.01.01、ABO*Bw.34/A1.02,测序发现分别存在c.695T>C变异致多肽链Leu232Pro替换,c.278C>T变异致多肽链Pro93Leu替换,c.889G>A变异致多肽链Glu297Lys替换。结论本研究分别发现了Bw11、Bw12、Bw34亚型各一例。基因检测可作为血清学结果的补充确定ABO血型的亚型

  • 标签: ABO变异型 Bw亚型 基因测序
  • 作者: 陈付英 杨伟琴 张蓓蓓 王雨蒙 王建波 姚志荣 李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上海 200092,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上海 200092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皮肤科,上海 201102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3例罕见亚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亲属的临床资料,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先证者致病基因,采用Sanger或qPCR测序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突变验证。结果例1表现为背部线状红色瘢痕,患者及有相似临床表现的母亲、无症状女儿均携带COL7A1基因c.4573G>A(p.Gly1525Arg)突变。例2表现为全身网状色素沉着,偶伴手足水疱,携带KRT5基因c.74C>T(p.Pro25Leu)新发突变。例3表现为曝光部位为主的色素异常伴左手不完全并指,先证者携带FERMT1基因2-6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突变,分别来自无症状父母。例1诊断为显性痒疹型营养不良型EB,例2诊断为斑驳色素型单纯型EB,例3诊断为Kindler EB。结论EB临床异质性高,基因检测对于罕见亚型EB的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 DNA突变分析 斑驳色素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痒疹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Kindler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简介:又传禽流感!(台湾)台南市归仁一处肉鹅场,去年曾染疫,18日再传肉鹅场大量异常死亡,动保处获报立即派员至现场移动管制并探样送验,21日确诊为新型H5禽流感核酸病毒阳性,已完成扑杀1832只,并进行全场喷雾消毒。

  • 标签: H5亚型禽流感 鹅场 扑杀 台湾地区 喷雾消毒 死亡
  • 简介:目的:建立SYBRGreenI实时RT-PCR快速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A、B亚型的方法。方法:根据RSVG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三条引物,其中P1为RSV通用引物,P2、P3分别为A、B亚型特异性引物。使用SYBRGreenI荧光染料结合熔解曲线分析进行检测,根据产物特征性熔解温度(meltingtemperaturesTm)鉴别RSVA、B亚型。结果:本法对RSVLong株(A亚型)和CHl8375株(B亚型)进行检测,其Tm值分别为84.06和89.06℃;与常见呼吸道病毒间无交叉反应;48例临床标本中检出RSV阳性29例,其中A亚型占72.4%(21/29),B亚型占27.6%(8/29)。结论:SYBRGreenI实时RT-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检测RSV亚型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等特点,可对临床标本直接分型。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实时PCR 熔解曲线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V检测在宫颈腺癌不同亚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取我院130例宫颈腺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HPV检测在宫颈腺癌不同亚型中的临床意义。结果在分型检测中,HPV阳性患者有80例、占总数的61.53%,有60例基因型被检出,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在临床HPV分型检测中,ASCUS检测方式阳性率是46.25%与HSIL阳性率100.00%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宫颈腺癌患者进行HPV检测,能够明确患者疾病类型,利于后期治疗。

  • 标签: HPV分型检测 宫颈病变 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携带ABO*BW.11等位基因的家系成员ABO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9人的ABO血型表型。采用PCR方法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同时克隆测序先证者及其父亲的标本。结果血清学检测初步判断先证者及其弟弟为AB亚型,先证者的父亲及其两女儿为B亚型。克隆测序发现先证者ABO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在B101的基础上第695位碱基发生T>C变异,表明为ABO*BW.11等位基因。先证者的父亲、弟弟及其两个女儿均携带该变异等位基因。A基因与BW.11以及BW.11与O基因同时遗传时竞争现象存在明显差异。结论ABO基因c.695T>C变异可能会导致Bw11亚型存在等位基因竞争现象。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血清学方法有助于精准鉴定ABO疑难血型。

  • 标签: ABO血型 BW.11亚型 等位基因竞争 基因测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紧张型头痛的心理因素及中枢调控机制异常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紧张型头痛患者90例,根据分型标准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组3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外感受抑制试验及神经心理评估,测定第一、第二外感受抑制期(ESP)的潜伏期、时程及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偶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时限及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组ES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时限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但改变不及慢性紧张型头痛组显著(P〈0.05)。结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无明显心理障碍及中枢调控异常存在;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异常及焦虑状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存在相对轻微的中枢调控异常;心理因素或参与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机制,促进中枢调控机制的异常。

  • 标签: 紧张性头痛 心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心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亚型在胃癌筛检中的作用。方法病理确认42例术前胃癌、45例萎缩性胃炎、64例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及44例非胃癌的其它肿瘤患者,以化学发光法检测以上患者标本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CEA及CA72-4。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Ⅱ的中位值是20.25μg/L,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GⅠ/PGⅡ的中值在胃癌组为4.45,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以PGⅡ为14.1μg/L作为筛检胃癌的临界值,灵敏度为73.8%,特异性为68.2%,ROC曲线下面积为0.77,高于CA72-4的作为胃癌筛检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0.615)。结论胃蛋白酶原Ⅱ在胃癌的筛检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癌 萎缩性胃炎 CA72-4
  • 简介:目的了解合肥地区HIV/AIDS未治疗人群基因亚型和原发性耐药情况。方法应用巢式RT-PCR扩增HIV-1pol区聚合酶基因,经DNA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耐药性分析。结果收集79例合肥地区HIV/AIDS未治疗者,经RT-PCR扩增并获得有效基因亚型序列65例,基因分型以CRF01-AE重组亚型最多39例(60.0%);其次依次是CRF07-BC21例(32.3%)、B亚型4例(6.2%)和CRF08-BC1例(1.5%)。1例蛋白酶抑制剂(PIs)主要耐药基因突变,2例反转录酶抑制剂(RTIs)耐药基因突变。总耐药突变率为4.6%(3/65)。结论当前合肥市主要的HIV-1流行亚型是CRF01-AE和CRF07-BC,HIV原发性耐药的发生率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基因亚型 重组体 耐药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理亚型的意义。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次行手术治疗的非高危型PTMC 719例,研究它们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并与PTC进行了部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CK19、HMBE1、Galectin-3和C56的表达情况。结果非高危型PTMC和PTC的发病年龄最高峰均在40~49岁;两组在30~39岁区间发生淋巴结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50~59岁区间(P<0.05)。PTMC中多发癌灶的淋巴结癌转移率明显高于单发癌灶(P<0.05)。有纤维包膜侵犯的PTMC的淋巴结癌转移率显著高于未侵犯病例(P<0.05)。PTMC发生的淋巴结癌转移与患者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是否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CK19、HMBE1和Galectin-3在PTMC(232/232)和PTC(350/350)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85/232)和20.0%(70/350)。结论PTMC作为PTC的主要病理亚型,多种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相关,建议给予高度重视。肿瘤标志物CD56单独阳性表达不能作为否定PTMC和PTC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抗原,CD56 病理学,临床
  • 简介:自从1894年Devic首次描述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a,NMO)的临床表现之后,迄今为止,NMO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尚存在争议.本文收集1994~2001年住院的13例NMO资料,分析如下.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亚型 电生理检查 MBI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