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对SSK批评之一,但它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社会学主义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科学发现观分歧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问题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当代心灵哲学涌现出一股自然主义新潮流。通常来讲,自然主义能与唯物主义、物理主义代替使用。令人惊奇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试图把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相结合,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是其典型代表。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自然主义二元论并不能在解释意识问题上取得成功。

  • 标签: 自然主义 二元论 查默斯
  • 简介: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地位。另一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其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著作《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一本比较哲学杰作。

  • 标签: 形上学 形而上 杨国荣 学时 西方哲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 简介: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过程,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学文化对人文文化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等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等。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等。这是“文化科学”主要内涵。

  • 标签: 科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主义 人文 文化科学
  • 简介: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三种不同模式。

  • 标签: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比通过反省一些哲学咨询师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四阶段法.“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第一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一套哲学理性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其自身问题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第四阶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痛苦,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其方法及其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关系问题所给出回答是:"美作为道德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东西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东西"二者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联结。这种关系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

  • 标签: 美的东西 道德 道德的善的东西 象征 康德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类道德思想史,施韦泽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和深刻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和生命观念二元论”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思想和语境,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尝试。鉴于施韦泽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具体形上学”是杨国荣先生对自己三部著作及其思想概括,据撰写先后顺序依次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作者改为《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生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形上学 杨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 简介: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实验研究领域一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意识研究关注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与意识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统一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统一性和因果作用构想了有意识心智场(ConsciousMentalField,CMF),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因为在CMF界定存在一个先验矛盾。这个矛盾是科学物质论与二元论混合产物。

  • 标签: 里贝特 意识 有意识的心智场 自由意志 意识体验的统一性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社会治理,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发展、技术治理模式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处于全球化进程多元文化世界。我们不是"一"而是"多"。应该用"全球地域化"这样一个新词来替代根植于地域"全球"概念。哲学或"世界哲学"目标是反思世界现实性。"横贯性"("transversality"或"trans(uni)versality")这一新概念试图克服或超出西方现代性——尤其是西方"启蒙精神",其知识形态是与西方借普遍性名义在哲学上数百年统治地位共生。横贯性反对任何形态种族中心主义,它涵盖了跨文化、跨种类、跨学科诸多现象,这些现象超出了人性与自然、身与心、东方与西方分立。横贯性世界是差异无尽之旅,其语言中散布着"inter-"、"con-"、"trans-"之类前缀,它从被现代主义者黑格尔奉为其辩证法之政治"目的"主权民族国家中获得重生。横贯性世界与诸多勾连和混杂现象无限融合在一起,走向一种世界大同。

  • 标签: 横贯性 全球化 现代性 普遍性 差异
  • 简介:在对阿伦特(HannaArendt)政治思想阐释,不少学者较关注她具有鲜明政治哲学色彩作品--《人境况》,也有学者主张从《极权主义起源》出发去追溯阿伦特思想发展轨迹,而阿伦特早期传记作品《拉尔·凡哈根--一个犹太女人一生》则很少被关注。在笔者看来,阿伦特于1930年开始写作这部传记是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重要一环,缺少它会造成对阿伦特解读不完整。首先,阿伦特早年研究重心是神学,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使她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写于这一时期《拉尔·凡哈根》一书正是她对现实回应;①其次,无论是朋友还是阿伦特本人,都认为她与其笔下拉尔遭遇有诸多相似性;②更为重要是,阿伦特对于浪漫主义研究和批判,与她此后理论有着密切关联。本文将探讨,即是阿伦特对浪漫主义思考和批判及其背后理论旨趣。

  • 标签: 浪漫主义 阿伦特 批判 《极权主义的起源》 传记作品 思想发展
  • 简介:由互联网深度应用而产生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形上学和"虚拟实在"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Rad-icalChoiceandMoral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伦理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中前沿性问题后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 标签: 虚拟世界 伦理问题 教授 社会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 虚拟实在
  • 简介: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根本任务。

  • 标签: 易学 当代易学 根本任务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性。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从"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与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是有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一个信念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与一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一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一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有好理由。正是在好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一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根据一种实践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为合理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一种是制度选择决策程序,另一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墨家哲学是功利主义”是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主流观点。郝长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长墀翻案成立,显然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长墀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长墀对功利主义和墨家哲学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 标签: 墨子 自我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 简介:中国"哲学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一性努力集中体现在道提升上。但随之而来,是道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道"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内部,帮助老子建立道论哲学言说。建立老子道论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表述视为未经论证命题,本文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哲学。言说之道已非道,"道"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道非名亦非物,道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道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道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道,固守区分则违道。物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役使更背离道。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