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融入了“世界”。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列宁主义中国化 “巴黎手稿”
  • 简介: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制定的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重大战略安排,展开了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工作。纵观大别山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邓小平以服务大局、敢于担当的品格,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正确决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总揽全局的眼光,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确保了大别山解放区的创建和坚持,为中原乃至全国各大新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提供了借鉴。邓小平的大局意识、政治智慧、领导能力、策略水平和人格魅力在这次土改运动中得以彰显,其超群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获得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一代伟人的政治家品质由此逐步走向成熟。

  • 标签: 邓小平 土改运动 政治家品质 大别山解放区
  • 简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夺取革命和建设之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确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尤为突出,可谓居功至伟。但他的种种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和实践,比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民充当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等等与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相异而往往被视作“异端”,不断遭受质疑。但面对时代性的困局,究竟是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个别观点上而教条式的加以遵循,还是敢于结合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创造性的使用和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异端” 毛泽东 史华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简介:《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古典著作,与世界各国一样,也一直给日本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对二战前日本《共产党宣言》的各种日译进行分类,整理出三条主流:初期社会主义者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翻译以及国家机构的翻译,并做以概论.尤其对第一条主流——堺利彦(枯川)和幸德傅次郎(秋水)执笔的相关翻译与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互结合情况做以详细论述,力图判明日本马克思主义普及史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堺利彦 幸德傅次郎 河上肇 栉田民藏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作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重大论断。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是成功开启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的基本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如何理解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艾思奇翻译了苏联新哲学的有关论著,并且在国内进行宣传和传播,也影响了毛泽东的哲学思索,与新哲学有关的文本和观点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详细的阐发。艾思奇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哲学思维,丰富了毛泽东的哲学视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标签: 毛泽东 艾思奇 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日本的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自然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和代表现代派文学的新感觉派文学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特征。各流派之间的文学理论的争论则为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对于自然主义文学的批评,还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内部、无产阶级文学与新感觉派的争论,都反映出不同文学思潮中的意识形态、思想的侧面。

  • 标签: 自然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 新感觉派 形式与内容的争论 政治与文学
  • 简介:人民波兰于1940年代末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宗教运动,这一反宗教运动的理据主要有二,也即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剥削阶级强加给被压迫人民的精神毒品,并且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必须以与宗教"作斗争"为己任,直至消灭宗教。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基本观点出发,这两条理据是靠不住的,偏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人民波兰据此进行的反宗教运动实质上犯了"左"的错误,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值得我们警醒。

  • 标签: 反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社会主义与宗教
  • 简介: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而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主体,资本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灵魂和本质;因此,按照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只有抓住资本运动这个"灵魂"来研究这三大事件,才能揭示问题的根本与实质,资本运动分析才是破解当代资本主义三大事件的金钥匙。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努力,并通过揭示资本运动如何主导三大事件的发展进程,勾勒出马克思资本运动理论在当代世界演绎的基本画面。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 资本运动理论 经济全球化 金融危机
  • 简介:<正>1919年秋天,当美国共产党形成两个派别的时候,它继承了其社会党先驱关于黑人问题的观念。这种状况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社会党领袖欧仁·德伯斯(EugeneDebs)所确定的,他宣称社会党"对黑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黑人地位会随着工人阶级地位的提升而随之上升。然而,在1919年3月形成的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不同于其社会党先驱,它认为殖民地和依附国的人民是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敌

  • 标签: 黑人问题 美国黑人 共产国际 工人阶级 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者
  • 简介:本文从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做了较为具体的总体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在研究视角、理论深度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应立足于党史研究的具体情境,吸收借鉴多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理论方法,推进探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
  • 简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化大众与大众化、旧秩序与新中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化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化的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 标签: 三民主义儒学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路径
  • 简介:第四个伟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①话虽不多,却对我们准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重要。政治理论研究者不能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

  • 标签: 空想社会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考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 标签: 伟大发现 研究路径 劳动 工艺学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 劳动人道主义
  • 简介:<正>1898年5月,出生于波兰的罗莎·卢森堡从田园牧歌式的瑞士流放地前往德帝国繁华的工业化城市柏林。她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运动,领导该运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是那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政党。罗莎·卢森堡既支持该政党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最终目标而奋斗,也支持为实现无产阶级短期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而斗争。罗莎·卢森堡是个身高不超过1米5的小个子,(1898年)她28岁,看起来像一个女大学生。但她是19世纪末极少数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毕业于瑞士的苏黎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德国社会民主党 田园牧歌式 工业化城市 党的领袖 政治目标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
  • 简介: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资本论》的传播和影响吏,指出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资本论》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文献;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史实际上是《资本论》1867年发表之后寸真正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科学论证。文章接着论述了资产阶级对《资本论》的四种主要攻击形式:(1)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2)把马克思的哲学和黑格尔的哲学等量齐观;(3)把现象作为本质来阐述;(4)思格斯被说成简化者,贬低他对《资本论》所作的贡献。文章对这些攻击形式作了批驳,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

  • 标签: MEGA《资本论》 编辑史 影响史 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