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上海市伦理学会于2004年5月29日召开了关于“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学术研讨会,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吴振标、副会长朱贻庭主持了会议,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有关专家教授2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学术交流,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现综述如下:

  • 标签: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学术研讨会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 简介: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实现是道德建设中的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开拓了一条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实现了辩证统一。从道德发展层次来看,道德价值的培育是者转换与实现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认知教育是者转换与实现的思想前提;努力实践核心价值是者转换与实现的基本途径;营造认同核心价值伦理生态环境是者转换与实现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底线伦理 终极价值 转换 实现 核心价值认同
  • 简介: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之所在,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构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这三个方面来厘清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将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创新
  • 简介:<正>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简直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应看作是一种缺点。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因而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是极端有害的。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

  • 标签: 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 继承和发扬 儒家伦理思想 精神文明 中国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中国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深刻的道德危机,而中国人民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帝又能反封建的伦理思想武器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开始的.在20世纪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三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江泽民伦理思想.这三大伦理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中国化的伟大转化中国伦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理论成果 历史地位
  • 简介: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在应用语境下与社会之网紧密纠缠。然而,随着科学语境的变迁,科学道德问题却日趋复杂,不断凸显出科学共同体自由自律缺失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在科学与社会适度“亲和”下保持道德张力,积极培育具有道德自律精神自治能力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精神道德精神的辩证融合促进科学社会的创新进步。

  • 标签: 后学院科学 科学道德 科学共同体 自由 自律
  • 简介:亲属容隐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一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的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法律关系,解两难,达两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的对世权,是从渗透态伦理对应的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的对世权,类似于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增强针对性时效性是"基础课"建设系统工程的着力点。为此,要解决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突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做好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价工作,等等。

  • 标签: “基础课” 针对性 时效性
  • 简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乌托邦传统发展到巅峰阶段的产物,作为现实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而成为改造现实、推动现实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表达论证,他本人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断裂”前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否有本质差异?能否进行统一理解?若着眼“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的归宿来加以理解,用之筹划未来社会的蓝图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就可以得出根本不存在所谓断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 标签: 共产主义 “断裂” 自由发展
  • 简介:启蒙就是敞开人的思想,让人从黑暗走向澄明的阳光之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其固有的基本结构,时代的巨变,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与构建迫在眉睫。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构建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要求中国人告别干瘪的价值条例或价值规范,走向心灵深处的情感认同。戴茂堂教授的新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结构现代建构》兼顾了传统与现代、保守创新、说理实践,凸显了作者心怀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匡正时弊、直击人心之功效。

  • 标签: 启蒙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现代 建构
  • 简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价值有着一种建构性的设计,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价值”两种内容方向有所不同的指导价值。德育指导价值的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特征:社会道德精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既要向未来公民社会中通行的社会价值靠拢,因为这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价值传统,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方面的现实作用。德育指导价值上的这种建构性设计,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

  • 标签: 德育 公民社会 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