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元时期,丛林清规的儒家化趋势日益增强,突出表现为对儒礼的认同与吸纳。南宋之后,僧人将丛林清规比作儒家之“礼”,采用儒家话语为清规重纂提供依据。受家礼影响,位牌开始在丛林丧礼中出现,并最终取代禅宗惯用的“真”,进入祖堂享受历代供奉与祭祀。比照儒家丧服,丛林创立、完善了孝服制度,将僧团整合为类似儒家血缘关系的同心圆结构。宋元时期儒佛话语的转换反映了两者在竞争中加深理解、在攻讦中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

  • 标签: 宋元 清规 儒家化 话语 儒佛关系
  • 简介:两千年来,庙宇、道观是出家人的修行圣地,而佛道两家为之素食者的楷模。道经中的《大道延观碑》日:“其教以无为清静为宗,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修道之人最讲慈悲二字,《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又云:“慈悲之力,最为广大。”道经中也常说:千善完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做到食素,才能做到不害生、不伤生、不杀生,才能培养起我们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

  • 标签: 修行 慈悲 道经 道观 佛道 无为
  • 简介:清初道教沉寂,主要因为皇帝不信道,清初政教关系紧张和道教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传道方式的失败等,清廷实行“黜异端以崇正学”基本政治和文化政策,正统道教被迫走上民间化进而民俗化的发展道路,民间化与民俗化的结果导致正统道教高度“内敛”道教无力实现自我更新,道教的整体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 标签: 清初 道教 民间化 民俗化 衰落
  • 简介:扶箕降仙的巫术表演在中国源远流长,至宋代,娱神色彩淡化,转而强调娱人与实用功能。与前朝相比,宋代扶箕最富于文化色彩的一个特点是箕仙作诗现象的普遍性。在宋代有关扶箕降仙的记载中,所降之仙多为“紫姑”。宋代扶箕巫术的流行与社会巫风盛行、道巫不分的宗教传播、军事力量虚弱等原因有关,而推动箕仙作诗现象的因素包括科举制度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等,具有鲜明的宋代社会特征。箕仙诗的价值也非仅止于文人逞才抒情和博妇孺一笑的娱乐功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尚奇的诗美追求与题材开拓,展示了宋人尚俗的生活意趣,为宋代士人提供了另类书写时政得失的方式。

  • 标签: 宋代 箕仙诗 扶箕降仙 紫姑 士人
  • 简介:并云:此等向天下世尊圣化行,亦无几多时,所以分明自尔已来,弥师诃向天下见也1。并说:就这样往普天下按照基督的教导去行,要不了多少时候,因而显明从此以后,救主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五荫身,六百四十一年不过已,(基督)道成肉身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一年,于一切处,谁有智慧者,此变见并化术,若为向天下少时闻,亦不是人处傍能处2。

  • 标签: 《一神论》 释义 基督 福音 肉身 智慧
  • 简介:宗的另一个理论范畴是中道,意谓远离边见邪执的一种中正之道。三宗认为中道是事物的真实相状,所以称为中道实相。

  • 标签: 实相 中道 事物 意谓 中正 真实
  • 简介:哪吒是印度佛教的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佛教传入中国,哪吒神也进行着中国化的演变。大概在南宋时期,随着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而演为李靖之子,实现中国化。在《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玉皇大帝的战将,孩童天神,神通广大,而本相仍是三头六臂,形象是外道内佛。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完全道教化的英雄神,但还是有佛教因子。明以后的哪吒神是多种版本形象的融合,同时又成为镇水之神。哪吒神形象的演化说明中华文化最有特性,也最有包容性,因而也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活力。

  • 标签: 哪吒神 形象 养生学
  • 简介:“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蕴”。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
  • 简介:宗因依《中论》、《十二门》、《百》立宗而得其名。因为该宗主张“诸法性空”,所以三宗又称为空宗。因为该宗主张“诸法无相”,所以三宗又称为无相宗或无相大乘宗。因为该宗主张“中道正观”,所以三宗又称为中观宗。因为该宗主张一切无所得,所以三宗又称为无得正观宗。因为该宗主张破除一切法相,所以三宗又称为破相宗。

  • 标签: 法相 中道 中观 哲理 略论 法性
  • 简介: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中。对佛教史现有一系统明了的阐发:佛教的创立、传播及发展与印度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质之传统,鉴于现实,“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趋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贯穿于赵朴初先生佛教史观的主题则是人,是思想文化。

  • 标签: 赵朴初 佛教史观 人间佛教
  • 简介:返朴归真,这是道家、道教在日常生活中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老子》一书中直接谈论这个问题的章句就有八处之多,如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马蹄》亦日:“纯朴不残,孰为牺尊。”

  • 标签: 圣人 返朴归真 无为 《老子》 道教 庄子
  • 简介:三、道敎中的外丹1.从历史和道教定义上考察天师道外丹作为道教的一个组成部份由来已久,这一概念已然成了定论,所以人们也就不感觉这一定论的根据尚有模糊之处。如果要考察其根据,首先得给道教下个定义。虽然英译的有关文献资料有不少错误和混乱,给道教下个定义其实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困难。我们往往忘记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好处,其实历史上的定义都是事后总结归纳出来的。

  • 标签: 外丹 道教史 上清经 丹法 杨羲 张道陵
  • 简介:提要思想进行还原之后.将会得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认识:《物不迁》的主旨是非动非静、非体非用。也即是说,《物不迁》谈论的不是体用问题,即有即无也不能混同于非有非无。因为,既有既无是典型体用一如的玄学思维模式,是对有和无的肯定。而非有非无强调的不是体用关系,而是大乘中观语义下无知而知的般若,它所观照的是不可言说的真谛。所以,如果说“即迁即不迁”是一种玄学的说、形式的说.那么,非迁非不迁则是一种宗教的说、实质的说。这种实质的说,从历史上看,为中国涅槃佛性作好了逻辑上的铺垫与理论上的准备。

  • 标签: 《物不迁论》 体用论 玄学思维模式 佛教
  • 简介:本文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为做好讲台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牧养工作的责任感,是做好"自传"的根本动力。本文结合教会传统和中国教会的实际,就如何关注并提高讲台信息的内容与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确释经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和好"的主题,指导基督徒的现世生活;传福音不应该排斥中国文化;社会关怀是福音的组成部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自传 讲台信息
  • 简介:潘霍华是一位思维敏捷和思想活跃,也是十分多产的神学理论家。在其39年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佳作。西方基督教界称他的人格和著作犹如一面熠熠发光的镜子,不仅逼真地反射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还照耀着教

  • 标签: 西方基督教 上帝 神学思想 宗教观 成为基督徒 世界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太虚大师生平简介太虚大师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思想家、理论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度过的,但他所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他积极倡导的“人生佛教”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这一佛教思想,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198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就是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方针,中国佛教界的各项工作,各个寺院、各个佛学院都是根据这个思想来开展工作的。

  • 标签: 佛教思想 太虚大师 中国佛教协会 “人间佛教” 中国现代 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