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高文化问题的思考,讨论文化类别、文化层级以及事实存在、概念存在的人文定位,进一步牵扯全球化、现代性以及文明冲突问题。

  • 标签: 高文化 全球化 现代性
  • 简介: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随之展开。如何培养适应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人才便成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

  • 标签: 音乐学院 教师教育 必修课程 高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改革 中小学音乐教师
  • 简介:<正>说起四工调莫忘邢雪琴一部越剧史,是一代代越剧从业人员(甚至包括一代代观众)的历史,当然也是一代代乐师的历史。越剧是综合艺术,但首先是声腔艺术,没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腔调,越剧就不成其为越剧,而这些腔调,正是乐师

  • 标签: 施银花 定腔定谱 四工 上海越剧院 创腔 范瑞娟
  • 简介:本文通过但昭义教授的钢琴音乐教育思想与傅雷教育思想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特色。文中从钢琴音乐教育与“人”及心灵建构的教育思想、自制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特色、中国钢琴家气质修养与学派风格建构的思考三个方面,对但昭义教授和傅雷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解读。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要用我们的东方文化去丰富和建构中国钢琴学派的风格特点。同时,但昭义教授与傅雷先生的教育思想或许对我们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教育也提供了某些启迪和思考。

  • 标签: 做人 艺术家 钢琴家 钢琴诗人 东方文化
  • 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 标签: 佛教戒律 平城阶段 改梵为鲜卑 昙曜 寺院经济一体化 音声伎乐供养
  • 简介:男唱女声,男扮女装,在清代中期之后戏曲和其他某些音声形式中,作为一种性别倒错的现象而存在,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传统”。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动因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由榆林小曲男唱女声的现象引发思考,从乐籍制度中的女乐所具有的职能加以论证,注意到以上种种现象的时段性,认为这是乐籍制度解体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在中国传统音声文化中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 标签: 男唱女声 乐籍制度解体 多种音声形式 特殊现象
  • 简介:新课程改革后的唱歌教学与课改前相比确实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音乐课堂唱歌教学更灵活了,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唱歌教学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唱歌的乐趣,感受到了音乐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也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 标签: 唱歌教学 中小学 课例 出新 音乐课堂 新课程改革
  • 简介:文章通过回顾早期广东音乐家为发展广东音乐所走的路,进而总结反思其经验。认为前辈们成功创新发展广东音乐的经验之精髓是: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前车之鉴,这种经验为吾辈广东音乐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笔者也对今后广东音乐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孔之见。

  • 标签: 广东音乐 创新发展 经验 思考
  • 简介:那一天,正好轮到我为二(1)班教唱新歌《我是一个小鼓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在熟唱歌曲的基础上,用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钹、锣、鼓为《我是一个小鼓手》伴奏。这个班级女生的表现力非常强,但男生的表现力平平,尤其是几个男生,从来不肯举手表演点什么,

  • 标签: 学生发展 音乐课 课堂 教学目标 打击乐器 中国民族
  • 简介: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知网”和“《综录》”两个视域,分别对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唱腔”与“唱腔分析”引发的三个问题入手,对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含义提出思考,并总结出自己对“唱腔分析”的认识和看法。

  • 标签: 中国戏曲音乐 唱腔分析 研究现状 含义
  • 简介:日前,一位与笔者分别了三十年的军校战友几经周折联系到笔者,那份喜悦和激动难以言表,把笔者又拉回到那充满阳刚、充满青春的军校岁月,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军号声。特别是那首电视剧《亮剑》的主题曲《中国

  • 标签: 电视剧 三十年 军人 军歌 军校 壮士
  • 简介:声乐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工作的及时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内容,反恩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某人所实施的某教学方法,最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课后适时进行回顾性的反恩,将个体差异、成功与失误、困惑与疑虑及再设计记录在案,无疑会更好地促进声乐教学。可以说,写教学后记,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效果、推动教育科研,是行之有效的一良方。

  • 标签: 声乐 教学后记 个体差异
  • 简介:文章旨在对围绕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这部作品所引发的两篇批评文章的探讨为载体,引发对“音乐批评”的价值问题作出思考,认为:音乐批评对于受众深入理解具体音乐作品,引发对艺术理论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斐蒂斯 舒曼 李斯特 标题音乐 音乐描绘 音乐批评
  • 简介:源远流长的中国古琴音乐遭遇的现代尴尬,使它的发展问题日渐突出而严峻,并成了所有陷入困境的传统艺术问题中的头号难题,其意义也远远超出古琴音乐本身。将文化、美学与古琴艺术实践融于一体进行论述的《古琴艺术论》,从极富创意的“功能论起点”出发,在古琴音乐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崭新观点和解决方法。它与空前发达的现代物理学乃至现代科学的最基本观念在某些层面上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而显出的深刻与奇巧,反过来暗示着它们的正确性。在古琴音乐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全人类尊重之时,本文藉助对《古琴艺术论》的研究,展开古琴音乐发展问题的讨论,希望抛此砖以引来玉。

  • 标签: 《古琴艺术论》 文人琴 艺人琴 演奏本位 表现论 巫师琴
  • 简介:作者通过对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三个田野调查实例的描述和分析,引发对中国民间相似事例的比较与思考,提出不同文化间可能存在音乐习俗模式的同构现象这一学术问题,并以调查实例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 标签: 巴厘岛音乐习俗 跨文化音乐比较 音乐习俗模式同构
  • 简介:因教学所需,六年前笔者曾于网络上搜集题名为《京剧古董唱片大考》的千余段音响资料(后无偿捐献给沈音图书馆)。聆听欣赏之余,知清末民初有名角"双处""许处""龚处"等人分别于胜利、百代等唱片公司灌录出版发行若干张唱片。然而,彼时笔者独钟一辨皮黄音韵,却无暇考究"诸处"究竟何人。

  • 标签: 不了情 出版发行 龚云甫 德珺如 辽沈地区 孙菊仙
  • 简介:王亚丽的论文《从五声骨干看豫剧两大腔调的关系》从一个旋律表层的现象——“旋律骨干”来看待豫东调的调式特征是不恰当的。将豫东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唱腔,放在“乐学逻辑求证”的认识基础上分析,豫东调的调式应包括以bB宫为主音的单纯调性、以bB宫为基本调式综合bB徵的调性,及以bB徵为主音的单纯调性、以bB徵为基本调式综合bB宫的调性,豫东调唱腔具有多调式综合性倾向。豫东调“上五音”是在“下五音”主音(中音“do”)的五度音“sol”上建立起来的开放音区。这种实践和认识方能彰显和解释豫东调作为板腔体,在唱腔旋律创造上“一曲多变运用”的优势。

  • 标签: 豫东调 上五音 音区 调式
  • 简介:2014年11月中旬,沈阳唱片收藏界友人周铁军寄来几张老唱片的图片并叮嘱我考证之。是月30日,其从北京将唱片音响拷贝出来发给我,以备我学习研究考证之用。然而,因拷贝音响所用的唱机力所不及,致使拷贝出的唱片录音时断时续,难以听辨。故而,周兄约我于12月17—18日共赴津门至唱片唱机收藏家王跃进处,再次拷贝录音。

  • 标签: 民间音乐 遗音 教学研究 半字 听辨 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