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妇产科手术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研究其对切口愈合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分别选取我院妇产科过去2年内90例使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90例常规丝线进行缝合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比二组患者术后的切口愈合临床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参照组在术后感染、切口恢复及疤痕愈合等方面差异表现明显。结论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具有减少感染源的安全性,并能促进组织恢复且不会留下明显的缝合疤痕,对妇产科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正向作用,值得进行普及推广。

  • 标签: 妇产科 生物可吸收缝线 切口感染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现状,探讨如何进行规范化管理。方法调查医院检验科存在的生物安全方面的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结果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如防护设施、设备不完善,工作人员感染防范意识差,医疗废物处理等各方面管理力度不够等。结论必须医院领导支持,科室领导重视,医务人员意识提高,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册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职业暴露,确保检验科生物安全。

  • 标签: 二级综合医院检验科 生物安全 隐患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笔者从本学科出发从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逐步培养学生成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型实用型人才。

  • 标签: 教学改革 角色扮演 多媒体教学 新型实验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100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为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制剂对风湿免疫疾病进行治疗,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生物制剂 风湿免疫疾病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头孢克肟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测定头孢克肟颗粒对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并进行控制菌的检查。结果5种试验菌株的回收率均高于70%以上,控制菌阳性生长良好。结论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 标签: 头孢克肟颗粒 微生物限度检查 回收率
  • 简介:摘要总结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护理经验。对47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盆腔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中实施全程综合护理,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心理干预,观察排尿日记、尿动力学参数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配合有效的护理行为干预及心理治疗,盆腔生物反馈与电刺激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自主排尿。结合适当的护理及心理治疗措施,可提高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膀胱 过度活动症 生物反馈 电刺激疗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和2014年间的检验标本各1000份,包括250份呼吸道标本、250份其它非呼吸道标本、250份血培养标本和250份大便标本,统计不同标本的阳性率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抽取的呼吸道标本、其它非呼吸道标本、大便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2014年的检验结果(P<0.05),2013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与2014年的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会因为不同的标本、不同的时间而存在差异,需要引起临床人员注意,积极做好对流行性病学分布情况的分析,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微生物检验,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率。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较高,且自身为独立死亡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AKI的治疗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若不能早期发现,其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较高。因此,对AKI进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对AKI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这些标志物包括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白细胞介素18等,以及一些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如miRNA等。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生物学标志物 KIM-1 NGAL CysC IL-18 miRNA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功劳木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需氧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方法验证。结果采用5倍稀释法进行需氧菌计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采用常规法进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检查,5种试验菌回收率均>50%,控制菌阳性菌生长良好。结论确定了功劳木溶液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药物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效控制其质量。

  • 标签: 功劳木溶液 需氧菌 霉菌及酵母菌 控制菌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助产士行核心能力培训对专科技能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产科2015年13名临床助产士,采用自评、他评方式为13名临床助产士层级进行评定,对不同层级制订不同的培训内容与目标。比较临床助产士在培训前后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会阴侧切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和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培训前后的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专科理论、应急抢救、综合管理能力等考核成绩。结果临床助产士实施核心能力培训后的初产妇使用催产素并发症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会阴侧切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和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培训前,比较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护士经培训后的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专科理论、应急抢救、综合管理能力等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培训前,比较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助产士行核心能力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助产士的专科技能。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期
  • 机构:在2014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国科协会员日暨表彰大会上,来自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团体的医药卫生计生领域近百人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丁列明等7人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改变生物化学难教难学的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是生物化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标签: 医学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备课 提问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腹泻病病原微生物的具体种类,并为预防婴幼儿感染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以2015年月2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腹泻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通过数据来确定微生物的类型与发病年龄等特征。结果本次112例患儿中,共检出阳性例数为71例,总体阳性率达到了63.4%,而通过年龄划分,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病原微生物与患儿年龄有明确的关系。而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数据也可以发现,轮状病毒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各种病毒数据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今后的治疗要有针对性。结论利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有效确定婴幼儿腹泻病的致病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案。该研究结果临床价值显著,可以在今后的治疗中被推广使用。

  • 标签: 婴幼儿腹泻病 微生物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只有熟知生物安全柜的分类、作用,而后合理选择生物安全柜才能避免出现不足及过度的现象。本文就此展开了讨论,结合实际详细分析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如何选择生物安全柜以及怎样正确应用生物安全柜。

  • 标签: 疾病预防 控制系统 生物安全柜 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相关价值。方法收集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以及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进一步分析微生物检验对于临床的价值。结果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对于医院控制感染有很大的价值,这主要应用在预测感染传播途径、监测病原菌与监测易感人群等各个方面。结论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对于控制医院的感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微生物的推广与应用,有效地控制医院的感染问题。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感染控制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共收治风湿免疫病患者76例,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生物制剂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1.58%<97.3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生物制剂 风湿免疫病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选取50例,将其作为本组所研究的对象,她们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这些患者中,切口处出现肿痛、热、脓性的分泌物,切口处的温度超过三十八摄氏度,经穿刺可抽出脓液,经过临床诊断与病理学研究均符合本组研究的目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与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编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本组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进行病原学检测的有35例。其中分离出的病原体有25株,病原体的类型包括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阴道棒状杆菌、糖质沙雷氏菌、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等。结论在新时期加强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有助于为探寻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因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感染 病原微生物 检查结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