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 B超应用于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性。方法: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于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4月间收治的肝脏血管瘤患者,共 120例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螺旋 CT和 B超对肝脏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在诊断完成后,分析相关数据,记录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在本次实验结果中显示 B超检查的诊断肝脏血管瘤诊断符合率,相较于螺旋 CT来说,诊断准确率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对肝脏血管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应用 B超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的肝脏情况,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螺旋 CT联合 B超检查,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中,这样能够保证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 标签: B超 螺旋 CT 早期 肝脏血管瘤 诊断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线粒体膜复合体活性下降,会引发呼吸链缺陷,有可能导致糖尿病产生。可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对线粒体膜上的复合体进行分离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纯化完整的正常小鼠与糖尿病模型小鼠肝脏线粒体,采用非离子去垢剂增溶,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进行膜复合体分离,再辅以 2D-PAGE以分离这些复合体的亚基,找出二者的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检测分析,鉴定出四个差异蛋白, Cps1、 Mdh2、 Aldob、 Otc,这些线粒体膜蛋白在糖尿病产生过程中发生下行性变化,提示这些线粒体蛋白可以为糖尿病发生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呼吸链复合体 糖尿病 蓝绿温和胶电泳 肝脏线粒体 差异蛋白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超声造影在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 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44 例 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作 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 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分别行常规超声 检查及超声造影 检查,比较 两种检查 方法的疾病诊断符合 率、不同 病灶大小的疾病诊断符合率 。结果 造影组在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癌、肝局灶性脂肪变性、肝局限性结节增生等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肝脓肿诊断符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肝占位性病变应用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 标签: 超声造影 常规超声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形式宣教模式在肝脏肿瘤手术患者亲属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 2017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 70 例肝脏肿瘤手术患者的亲属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 例,对照组按照传统常规的健康宣教进行围术期护理指导,观察组在传统宣教的基础上增加对亲属的多形式宣教,比较两组患者亲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亲属对健康宣教的满意度分别为94.28%、 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两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多形式宣教模式 肝脏肿瘤手术患者亲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0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FNH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对其分别实施CT、MRI影像学检查,以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CT检查及联合检查的检出率。结果 MRI检查、CT检查准确率分别为73.33%、96.67%,MRI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联合检查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73.33%(P<0.05)。结论 实施CT与MRI诊断FNH,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而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在诊断FNH时,可采纳MRI诊断或联合诊断,其价值更加显著。

  • 标签: CT 磁共振成像 肝脏 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癌
  • 简介: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的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例(其中烟台市烟台山医院3例、漳州市中医院2例、章丘市中医院1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大小、部位、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及方式等特征。采用门诊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病灶变化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6例患者中1例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病灶。6例患者共检出125枚病灶,其中1例检出75枚。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融合病灶最大径为0.5~3.5cm。病变发生部位以肝右叶和肝被膜下多见。6例患者病灶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边界较清晰。4例患者病灶MRI检查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例患者病灶呈肝脏“包膜回缩征”。6例患者行CT检查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1例呈环状强化,5例基本均匀强化;所有病灶表现为延迟强化。3例患者部分病灶内可见静脉血管进入或通过病灶,血管腔正常或变窄。1例呈“棒棒糖征”。6例患者中,5例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转移癌,1例考虑肝胆管细胞癌。6例患者行肝脏肿瘤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肝脏EHE。2例肝脏EHE患者确诊后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其中1例初诊后2年行CT检查示肝脏呈“包膜回缩征”,初诊后4年行MRI检查示继发性肝硬化,另1例初诊后6年半复查CT示肝硬化。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4年复查CT示肝左叶肿瘤复发,随访1年半年肿瘤无明显增大,后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随访半年无异常。另3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4、5年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肝内单发或多发结节,CT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是肝脏EHE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 标签: 肝肿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肝占位性病变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疾病诊断符合率、不同病灶大小疾病诊断符合率。结果与超声组比较,造影组在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癌、肝局灶性脂肪变性、肝局限性结节增生等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肝脓肿诊断符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在≤1cm病灶诊断符合率方面显著高于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病灶大小诊断符合率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方面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在兔的肝脏大部切除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行扩大的左半肝切除术,肝门阻断前后经门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检测术后血清ALT、AST、LDH、CRP、铜蓝蛋白和转铁蛋白值,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丹参组术后1h和2h的血清ALT、AST、LDH、CRP、铜蓝蛋白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01、-1.33、-1.03、-0.84、-0.43、-1.00、1.21、1.03、0.32、1.25,P均〈0.05),两组术后1h和2h的血清转铁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和电镜均显示丹参组肝脏病理改变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肝脏大部切除术术中使用丹参注射液能有效保护剩余肝脏功能。

  • 标签: 丹参 肝脏切除术 家兔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三维图割算法的肝脏分割方法,旨在解决肝脏CT图像分割的挑战。该方法首先利用三维图割算法对CT图像进行肝脏区域分割,通过定义能量函数和使用图割算法,将图像分割为肝脏和背景两个区域。然后,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对单张肝脏分割结果进行迭代,最终实现对整个肝脏的准确分割。该方法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利用三维图割算法进行分割,这种算法能够考虑图像中的三维信息,提高分割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同时,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能够快速完成肝脏的分割,减少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该方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且自动化的肝脏分割。与传统的分割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分割准确性。通过获取完整的肝脏图像信息,该方法为后续的重建和医学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辅助。

  • 标签: 三维图 肝脏分割 算法 肝脏CT 图像分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做比照,病例数50例,时间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对患者实施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特异度与常规超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使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均可获得相对准确结果,相比之下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更高,应该作为首选检查方式,为肝脏恶性肿瘤诊疗提供充足依据。

  • 标签: 肝脏恶性肿瘤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院内的71例肝脏肿瘤患者,先后利用X线成像技术、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开展鉴别诊断工作,对比两种诊断技术的诊断特异性、敏感度及诊断符合率,对比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准确性。结果: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特异性、敏感度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X线成像技术(P

  • 标签: 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 X线成像技术 肝脏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在经皮肝脏穿刺活检中的安全评估。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的患者15例进行穿刺活检,开展病理学检,根据检查结果,分析诊断符合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获取35块肝组织。无气胸、出血以及胆汁漏等并发症。影像学诊断符合率为9/15(60.00%),与病理学结果(100.00%)比较,差异显著(X2=7.500,P=0.006<0.05)。结论:通过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能够保证安全有效,结果精准,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肝脏穿刺 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以及MR表现。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12月~2020.12月,研究的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患70例,并根据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MR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表现。结果:在经过诊断之后发现观察组诊断显示的病灶要多于对照组,病灶的密度呈现情况要更加清晰;在确诊概率方面,观察组的确诊概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表现要更加明显,可能更好的诊断病患的病情情况。

  • 标签: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MR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阶段心理护理对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20.1-2020.12期间收治的119例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接受分阶段心理护理,对比两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及最终检查成效。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发现,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都有缓解,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干预后发现,观察组的检查不良反应率、图像伪影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患者实施分阶段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因检查操作所出现的负性情绪,有利于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可降低检查不良反应率、图像伪影率,提高患者群体对检查工作的依从性。

  • 标签: 分阶段 心理护理 肝脏MRI 动态增强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CT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病变检测中的优越性。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增强扫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尤其在肝脏疾病的检测和评估方面表现出色。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研究,我们将探讨CT增强扫描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快速成像等,以及其在肝脏病变检测中的应用。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限制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 标签: CT增强扫描技术 肝脏病变检测 医学影像 诊断工具 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