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合并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方法: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甭开灵注射液。结果:治疗组血肿吸收、预后等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合清开灵注射液在急性脑出急性脑出血早期应用能使血肿吸收更完全,并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 血肿吸收 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肥胖与老年男性雄激素、雄激素受体(AR)水平及AR基因CAG重复序列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323例老年男性,根据腰围不同分为4组,腰围<85cm组、腰围85-90cm组、腰围91-96cm组腰围≥97cm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总睾酮(TT)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游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使用DNA测序方法测定CAG重复序列.结果与腰围<85cm组比较,腰围85-90cm组、腰围91-96cm组、腰围≥97cm组舒张压醇/睾酮比值逐渐增高,SHBG逐渐降低(P<0.05,P<0.01);与腰围85-90cm组比较,腰围≥97cm组雌醇/睾酮比值增高(7.75±3.25)vs(6.34±2.98),SHBG降低[(142.02±71.92)nmol/Lvs(177.72±86.27)nmol/L,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腰围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醇呈正相关,腰围与TT呈负相关.结论肥胖男性TTSHBG下降,雌醇和雌醇/睾酮比值明显升高;ARAR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与体脂分布无相关性.

  • 标签: 雄激素类 受体 雄激素 睾酮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肥胖症
  • 简介: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内皮脂肪酶(EL)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并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EL、APN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20例,男性77例,女性43例,年龄30~70(52.7±4.3)岁,其中H型高血压组患者90例。按血清Hcy浓度分为三组:Hcy〈10μmol/L为单纯高血压组(30例),Hcy10~30μmol/L为轻度升高组(59例),Hcy30~100μmol/L为中度升高组(31例)。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检测Hcy、EL、APN、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水平。结果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的TC、LDL-C、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血清EL水平升高,AP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型高血压组较单纯高血压组的血清ELHcy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单纯高血压组、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随着Hcy水平的升高,三组血清EL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与EL、LDL-C呈正相关(r=0.397,P〈0.01;r=0.409,P〈0.01)。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EL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且EL随着Hcy升高而升高。

  • 标签: H型高血压 内皮脂肪酶 脂联素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冠状动脉造影是常规用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技术,但是冠状动脉造影不能反映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的真实情况,所以基本上不能明确狭窄的冠状动脉是否与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相关。目前,在临床上用来判断狭窄病变冠状动脉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应用压力导丝检查得出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FFR)这种技术。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瞬时无波型比率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背景与目的:尽管高瘦素水平已被证实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瘦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因此,我们通过荟萃分析来评估这个问题。方法:我们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截止至2016年1月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通过OR、RR相应的95%CI报道,2个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

  • 标签: 瘦素水平 荟萃分析 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 血管危险因素 EMBASE
  • 简介:目的评价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共纳入72例患者,38例为冠心病、34例无冠心病,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左室肥厚患者相比,左室肥厚组颈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T增厚预示心血管疾病的存在。

  • 标签: 肥大 左心室 动脉硬化
  • 简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rotidatheroscleroticdisease,CAD)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重要原因,占到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是老年全身CAD的重要组成部分[1].研究表明,CAD患者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以及死亡的风险均增加.通常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比女性患者要快,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但通常年龄>60岁的老年人会经常出现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造成受累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及坏死,其后果将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医疗资源的消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掌握其发病特点与防治原则对于减少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早期诊断
  • 简介:大量流行病学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血尿酸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迄今,至少有约20个大规模试验,分析了尿酸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涉及10万例以上研究对象,其中支持尿酸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有10多项。著名的芝加哥心脏研究,入选病人24997例,结果提示,尿酸是女性全病因死亡的独立预报因子,尿酸与男性全病因死亡率相关联,

  • 标签: 独立危险因素 病因 女性 高尿酸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至2012年收治的小于30岁AMI患者41例为青年组,随机选择同期大于50岁AMI患者360例为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68.1%比97.6%),吸烟(50.6%比80.5%)、高胆固醇血症(59.2%比65.9%)比例及人体质量指数[(22.3±6.6)kg/m^2比(26.3±9.6)kg/m^2]明显升高;高血压(63.1%比24.4%)、糖尿病(30.6%比4.9%)比例明显较低(P<0.05或<0.01);发病诱因中,青年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29.3%比3.6%)熬夜(39.0%比2.8%)、大量饮酒(14.6%比4.7%)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而中老年组情绪激动(8.3%比0),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或<0.01)。青年组冠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为主(56.1%),且多为A(53.7%)、B1型(29.3%)病变,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48.1%),且多为B2(29.7%)、C型(33.9%)病变(P<0.05或<0.01)。结论: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是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危险因素;熬夜、饮酒心理压力大等为青年AMI患者主要诱因;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A、B1型简单病变为主。

  • 标签: 心肌梗塞 危险因素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的关系.结果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1.881,P值分别为0.000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3支病变的预测因素.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UA SA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左室肥大对冠状动脉基础血流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平面食道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左冠状动脉主干静息状态下和静脉注射潘生丁后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和平均血液速度(MDV),计算静脉注射潘生丁后与静息状态下上述测值之比值D/R,比较高血压左室肥大组(C组)与单纯高血压组(B组)及正常组(A组)各测算值.结果D/R值C组B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001),其中,静脉注射潘生丁后C组PDVMDV值显著低于B组A组(P<005~001),后组之间接近,而静息状态下B组PDVMDV值显著高于A组C组(P<005~001).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大患者冠状动脉基础流速及储备功能均下降.

  • 标签: 高血压 左室肥大 冠状动脉基础流速 冠状动脉储备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26例(76.5%),P〈0.05。狭窄组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知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扩张型心肌炎并心衰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左西孟旦、米力农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神经激素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90例AHF患者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米力农组硝普钠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内皮素-1(ET-1)、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4h,左西孟旦组较其他两组总有效率高(P=0.004、0.015),左西孟旦组患者临床状况显著改善。治疗后7d,三组LVIDd、LVEF及F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左西孟旦组LVIDd与其他两组比较未见缩小(P=0.113),而LVEF、FS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治疗后24h及7d,三组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治疗后7d较治疗后24h进一步降低(P〈0.01)。治疗后7d,左西孟旦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其他两组降低(P=0.006、0.003)。治疗后7d,三组血清ET-1NE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左西孟旦组血清NE比其他两组降低更多(P〈0.017)。随访3个月,左西孟旦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5、0.013)。结论左西孟旦能明显改善AHF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近期再住院率。

  • 标签: 左西孟旦 急性心力衰竭 左室功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后效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6例)存活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d、3d、5d、转出或死亡前最后1患者CRPPCT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入院后第1天CRPPC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第3d、5d、最后1CRP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CT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危重,所以临床联合检测CRP、PCT水平对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