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作者: 俞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0-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1期
  • 机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江苏 南通226300
  • 简介:目的:评价分析心律平和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5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心律平治疗,观察26例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探究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左心射血分数):(48.20±4.01)%;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32±4.77)mm;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9.33±2.57)mm,和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能够绝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心律平;胺碘酮;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胸痛住院患者88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心绞痛(AP)组和对照组,填调查表,入院择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采股动脉血,以AB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和IGF-1浓度,入院2周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处理.结果:AMI患者与AP患者相比,血清TGF-β1浓度较低(P<0.05),IGF-1血清浓度较低(P<0.001);冠心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EF(P<0.05)和FS(P<0.02)正相关.结论:TGF-β1和IGF-1对冠心病患者具有某种保护作用,其中IGF-1能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血清 TGF-Β1 IGF-1 冠心病 心功能 转化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对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以及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液透析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术后1年应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同时将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iPTH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26例;甲状旁腺全切除+自体移植22例。两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骨痛、皮肤瘙痒、乏力等症状术后1天均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1年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TX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SHP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两种术式均有复发可能。

  • 标签: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切除术 冠状动脉钙化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双硝基异山梨醇(ISDN)对肺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肺心病病人,干预组40例,对照组10例,干预组静脉滴注双硝基异山梨醇6h,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前后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另有10例健康者检测血浆NO、6-KPGF1α、ET-1、TXB2水平.所有50例肺心病病人干预前及10例健康者进行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检测.结果50例肺心病患者TXB2、ET-1、mPAP、TPR、CEC均高于健康人而NO、6-KPGF1α显著低于健康者.干预后血浆NO、6-KPGF1α,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ET-1、TXB2明显降低(P<0.01).肺动脉平均压、全肺阻力均有降低(P<0.01)对照组无变化.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为(12.6±1.9)个/0.9mL,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血管内功能障碍,而ISDN对肺心病的作用、在降低肺动脉压力同时可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标签: 肺心病 血管内皮细胞 双硝基异山梨醇 干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心力衰竭基础治疗,给予瑞舒伐他汀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未给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肾功能.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慢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探讨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多巴胺与硝普钠治疗,其中治疗组确诊后立即给予经面罩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巴胺 硝普钠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C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38例、Ⅲ级40例、Ⅳ级28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尿酸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入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结果CHF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19±206.00)ng/Lvs(41.25±15.34)ng/L,(405.24±90.16)μmol/Lvs(286.43±78.68)μmol/L,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F时,BNP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76、0.33、0.2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4,P<0.05);尿酸与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r=0.41、0.23,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利钠肽 尿酸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 简介:目的分析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动脉炎性反应及心功能的近期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8例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均实施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并分别于围术期口服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比较两组动脉炎性反应、心功能变化,并观察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0min、治疗后1h血清炎性指标均较PCI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30min、治疗后1h血清炎性指标均较PCI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均显著下降,其左心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有效心输出量(CO)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其他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3.81±1.20)个月。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氯吡格雷而言,替格瑞洛在改善ACS患者PCI治疗后动脉炎性反应及心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且能够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患者短期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确切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替格瑞洛 动脉炎性反应 心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1.03±0.46)次/周,持续时间为(2.84±0.51)min,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0.17±4.72)mm·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FMD为(10.08±2.05)%,峰值流速变化率为(68.11±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通过增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增强型体外反搏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省立医院就诊AMI并行PCI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脏康复组25例(男性21例,女性4例),予以早期家庭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仅接受常规运动康复教育及护理。两组均在PCI后48h内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通过EchoPac-120软件分析基线与4周随访结束时整体和局部应变值。结果4周随访结束时心脏康复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及死亡各1例。心脏康复组整体和局部应变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康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脑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IF组,每组10只。各组按规定剂量灌胃给药后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海马形态学的改变以及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SIF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提高(P〈0.05)。2.假手术组HE染色可见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整齐、均匀,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模型组可见海马锥体细胞脱失、排列紊乱,结构不清,部分胞核固缩、深染;SIF组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均匀,结构尚清晰,形态基本正常。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hAT活性明显降低(P〈0.05),AchE活性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SIF组海马ChAT活性明显提高(P〈0.05),但AchE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SIF能够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提高大鼠脑内ChAT活性,提示药物的作用可能与胆碱递质合成增加有关。

  • 标签: 大豆异黄酮 阿尔茨海默病 胆碱乙酰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大鼠
  • 简介: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年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方法41例MFS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者行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annularplanesystolic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缩小率(fractionalareachange,FAC)及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速度(S。)。结果MF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虽处于正常范围,但均低于正常对照[TAPSE:(21±2)mm口s.(26±1)mm,P〈O.01;FAC:36%±2%vs.42%±3%,P〈O.01;Su:(12±0.3)cm/svs.(16±0.9)cm/s,P〈0.01]。结论MFS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提示MFS可能累及右心室心肌。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右心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研究甲磺酸去铁胺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肿及其周围水肿以及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去铁胺组12例和对照组7例,分析2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入院第15、30及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2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去铁胺组比较,对照组1~8d血肿相对吸收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5±0.18vs0.42±0.23,P=0.013);对照组8~15d血肿相对吸收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8±0.22vs0.74±0.29,P=0.042)。去铁胺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第15、30和90天mRS≥3分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42.9%,58.3%vs28.6%,33.3%vs28.6%,P〉0.05)。结论甲磺酸去铁胺能够抑制老年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吸收。

  • 标签: 去铁胺 脑出血 血肿 水肿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松花粉对脑衰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100mg/kgD-半乳糖皮下注射建立小鼠衰老模型,灌胃给予模型小鼠高、中、低三个剂量(500mg/kg、1000mg/kg、1500mg/kg)的松花粉,并以非酶糖基化抑制剂盐酸氨基胍(AG)为阳性对照,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跳台法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小鼠获取血清及脑组织,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MDA水平以及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等衰老相关指标。结果跳台法检测模型组较正常组潜伏期显著缩短,5min内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5),而松花粉处理后能显著逆转这一变化(P〈0.05),高剂量组效果最佳;同时,松花粉处理组能显著抑制模型组血清及脑组织中AGE水平及IL-6、TNF-α水平的升高(P〈0.05),提高血清及脑组织SOD活力(P〈0.05)并下调MDA水平(P〈0.01)。结论松花粉能显著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上调抗氧化活性和降低衰老相关的炎症介质水平,抑制体内非酶糖基化可能是其发挥延缓衰老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松花粉 D-半乳糖 衰老 小鼠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简介: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老年重度心衰患者对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重度心衰的老年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6例,治疗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心功能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受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曲美他嗪组血浆NT-proBNP浓度降低更明显[(783.6±65.1)pg/ml比(578.3±46.7)pg/ml],心功能改善情况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64.3%比92.9%),P均〈0.0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老年重度心衰患者疗效显著,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其治疗老年重度心衰患者疗效判断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人 利钠肽 曲美他嗪
  • 简介: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ganglionblock,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和应激反应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并给予全身麻醉下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统一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和介入治疗,但SGB组额外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相关激素胰岛素(InS)、血糖(BS)、β-内啡肽(β-EP)和生长激素(GH)水平均相近(P〉0.05),经手术治疗后72h,SGB组患者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及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GB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缓解机体应激反应状态。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并探讨TMS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TMS组及假刺激组,每组5只大鼠。TMS组和假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MS组于再灌注1h及12h分别给予1Hz200脉冲TMS(分2次完成,每次100脉冲,中间间隔1h)。缺血-再灌注24h后,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多巴胺、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程度低于假刺激组,多巴胺和5-羟色胺降低程度小于假刺激组(P〈0.01)。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肾上腺素含量在正常水平,假刺激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低于假刺激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假刺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TM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脑组织。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生物源单胺类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例)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59±10)岁;病程4~240个月,病程中位数36.0(9.5,54.0)个月;术前合并脑梗死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10例术前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2例术前行射频治疗;疼痛分布以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为主。术前及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进行评分;术前行头部MRI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序列)明确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13例患者术前BNI疼痛分级:Ⅳ级4例,V级9例;经MRI及术中所见均符合VBD特征,三叉神经受压移位明显;责任血管分布为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椎动脉4例;12例单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SPPR)。(2)13例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64个月,平均(48±13)个月。13例患者术后即刻均有效(BNI分级I级),其中1例术后出现同侧听力下降;1例术后1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例术后3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1例患者均为随访有效(BNI分级I级)。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VBD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较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因样本量少,且VBD属慢性进展性疾病,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